求外来文化对本民族文化影响弊大于利的例子,谢谢了

如题所述

外来文化对本民族文化影响弊大于利:

1、在鸦片战争以后的一大段日子里,中国接受西方文化之后,中华民族多少都存在这种心理。这充分表现在各种社会行为,学术行为,文化行为,和语言行为上。

2、在中英双语社会里,社会语言学者研究语码转换或语码混用,都发现华人用中文时杂用英语的现象,非常普遍,而说英语时杂用中文的,却非常少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是一时找不到适当的词语之外,也和把说“英语”认为是受高深教育、代表高社会阶梯有关。

3、资本主义腐朽的生活方式,享乐主义的人生观,极端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白金主义的价值观,都是腐蚀民族的灵魂,消蚀民族意志的精神“鸦片”。

扩展资料:

抵制外来文化“入侵”,强国必先强教:

1、人必须要有精神、有理想。

从受尽凌辱的弱国到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国,我们从舞台上展现的这条复兴之路中感受到的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伟大精神力量。正是这种力量让我们战胜了种种艰难险阻。

2、国家必须有追求、有骨气。

“两弹一星”工程就是最好的例证。1964年我们发射了第一颗原子弹,三年后我们又发射了氢弹,正是这“两弹一星”,对我们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为这些东西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正是因为这“两弹一星”,才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复杂的国际斗争中,争取到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和时间。

3、强国必先强教。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如何抵制外来文化“入侵” 强国必先强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外来文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6
人类学家墨菲说过:"文化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是不同社会独具一格的生活风尚和特征,行为样式和模式。从本尼迪克特到恩伯,从梁漱溟到钱穆,无不认为器物(制度)是文明,而文化只包括精神层面和价值体系。而对方却告诉我们文化包括物质层面,这显然是偷换命题。民族文化是指主权国家内主导文化变迁的民族精神和价值体系。外来文化是指来自本民族之外的价值观念和思维体系。今天的辩题是全称判断,对方应该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在何种情况下,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利大争弊。然而对方却告诉我们要"取某精华,去其糟粕",这不是给外来文化加了一个选择机制吗?这显然是第二次偷换命题。外来文化在鲁迅看来不外乎两种,拿来的和送来的。我们先看"拿来"。外来文化繁芜杂陈,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可通约的部分无利弊可言,不可通约的部分,即使要拿来也必须通过化约机制,撇开这给辩题加了一个前题不说,有两个结果我们应当看到:其一,族文化根基作彻底的改造,唯外来文化马首是瞻,民族主体意识丧失殆尽,利弊得失不证自明;其二,将自成一体的价值体系,分解成被此割离的价值判断,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是非标准,请问对民族文化的自我调适力与社会稳定是利大还是弊大?接着再看"送来"。我们谈一个问题不能离开问题发生的语境,马克思认为当资本将世界连成一体的时候,"它将以自己的面貌改变整个世间。"它送来的只是鲜花和面包吗?不,历史证明那不过是对民族精神进行外科手术之前的麻醉剂,其目的在于迫使弱小民族认同新的主子。不错,我们今天的确引进了一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文明,因为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离不开外来文明,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后冷战时代,政治军事的"硬权力"作为全球西方化的手段已经转移给了文化这一"软权力"的时候,对方同学,您还能坚持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吗?
当我们走在街上,满目亚历山大、华盛顿;当我们拿起电话,曾那么熟知的朋友变成ALLEN、MEIL-ISA;当我们的孩子告诉你广场就是大厦、奥特曼才是英雄,这一切的一切并不是幻想中的未来,而是历历在目的现实。此时此刻,对方同学还能够心安理得地告诉我们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吗?夷不乱华,前哲之训,存亡继绝,列圣通规。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弊大于利。谢谢大家! 外来文化本身有优劣之分,问题是为什么外来文化的优点就是民族文化的对症良方,而中外的缺点加在一起就会负负得正呢?我想再一次提醒对方二辩,钱穆先生也说,器物和制度是属于文明的范畴。文明本身并无利弊可言,只有在一定的文化中才能对它进行价值判断。而文化,作为精神价值体系,是没有什么先进、落后之分的。今天我们所讨论的外来文化主要是指和民族文化不可通约的那一部分。因为可以通约的文化,比如说勤劳、勇敢,都是人类所共有的特性,并不存在什么中外之分。(掌声)在明确了基本概念之后,我们说,判断外来文化是否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首先是要看它是否有利于维护本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外来文化不请自来,或者是长驱直人,或者是潜移默化,其最终目的就是要用它们的价值体系取代本民族文化的价值体系。请问,喧宾夺主难道是利大于弊吗?第二,是要看外来文化是否有利于维护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既然和民族文化不可通约,外来文化与必然产生民族文化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格格不入。如果生搬硬套,强行嫁接的话,必然会破坏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同时,由于水土不服,对外来文化本身也会产生消极影响。请问,两败俱伤难道是利大于弊吗?第三,是要看外来文化是否有利于维护本民族的社会稳定。如果我们一定要改造自己的环境去适应外来文化,那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说连民族文化安身立命的基础都随风而逝的话,那还谈什么发展与繁荣呢?请问,釜底抽薪难道是利大于弊吗?最后,我要请大家想一下,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讨论这个辩题。在后冷战时期的今天,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面对的是一种怎样的外来文化。如果说。脱离了具体的语境来空谈外来文化的利与弊的话,那还是不是。'跨世纪的思考"这个主题的初衷呢?马克思·韦伯告诉我们,当今西方世界已经左右了资本主义生活,而西方强势民族文化本身也已经充满了资本主义的商业精神。在跨国资本的支持下,它们通过商业浸透,采取超文化的强制手段来强行推销自己,使其他民族的文化对它产生了路径依赖,最终完全依附于它。我再一次请问,文化殖民难道是利大于弊?综上所述,究竟是利多、弊多、何去何从,还请对方辩友三思而后言之啊! 高兴对方辩友还是用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结晶《现代汉语词典》来解释“文化”这一词,我还担心您会用在您眼里无比优秀的外来文化《大英词典》或是别的什么词典来解释呢,可恐怕解释还漏了一点,文化是特指精神财富的! 对方一辩刚才告诉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不是给外来文化加了一个选择机制吗?这可是偷换命题哦~ 外来文化在鲁迅看来无外乎两种,哪来的和送来的。我们先看拿来的,外来文化繁芜杂陈,泥沙俱下,良莠不齐,能够克服民族间差异,让我们吸收运用的更是少之又少。接着再看送来的,它送来的只是鲜花和面包吗?不!历史证明那不过是对民族文化进行外科手术之前的麻醉剂,其目的在于迫使弱小的民族认同新的主子。 一个民族的发展不能独立的发展,这点我们同意。但我们应该注重吸收的是外来文明而不是外来文化,回顾历史,面对先进民族的文化殖民,非洲文化哪里去了?几内亚人只会讲法语,而贝宁沧海古国消失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利在何处?面对落后民族的文化破坏,希腊、罗马文化哪里去了?日耳曼铁骑一夜之间将悠悠百年文化一扫而光,只留得“白云千载空悠悠”,利又在何处?面对同等民族的文化移植,传统文化哪里去了?佛教传入后竟自喻为月亮,而将儒道两家比作众星陪衬,“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我再问,利在何处? 接下来让我们环顾现实,阿以为何战争?说明民族性超越了地域国界。英美为何摩擦?说明民族性超越了种族渊源。任何一个具有清醒意识的民族都应该认识到,文化才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 当我们走在街上,满目亚历山大华盛顿;当我们的孩子告诉你广场就是大厦,奥特曼才是英雄,这一切不是幻想中的未来,而是历历在目的现实。此时此刻,对方辩友还能心安理得的告诉我们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吗?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只有我们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精神,一定能走出中华民族的富强之路
第2个回答  2012-11-18
大概没有。主观上是弊大于利,客观上对我们发展也起到促进作用。楼上说圣诞节,有利于我们吸收西方文化,虽然对我国古典文化造成冲击,但是这主要原因也出于我们民族对自己文化的保护不善。要是能顶住西方文化冲击的压力,只会促进我们民族文化与世界的融合,跟上国际的步伐。总的说还是利大于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11-18
受牢喇
第4个回答  2012-11-04
过圣诞节的越来越多,好好过春节的越来越少,知道2.14是情人节的越来越多,知道七夕的越来越少,知道圣诞老人的越来越多,知道老子孔子的越来越少,知道rock,rap去不知道啥事京剧,越剧、、会用刀叉,去那不好筷子、、、传统文化面临无人继承的尴尬境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