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作文的语言活泼起来

如题所述

一、巧用修辞
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是保证语言富有文采的一个重要手段。各种修辞手法中,有这样三种值得关注:
1.排比
排比形式整齐,语言凝炼,气势充沛。文中适当使用排比句,能有效地增强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如在一篇谈个性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当毕达哥拉斯选择阳光而抛弃凯撒时;
当庄周选择“掉尾于田间”而抛弃宫阙时;
当张狂的阮籍长啸山间,潇洒的嵇康轻抚《广陵散》,淡泊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时──
两个重逾千斤的方块字浮出水面:个性。
几个排比句环环相生,丝丝入扣,引出个性的话题,一气呵成,很有气势,也很有感染力。
2.比喻
比喻不仅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可感,而且能使诗文中的叙述或说理显得形象生动。例如有个学生的习作是这样来比喻母爱的:
鱼对水说:“你看不见我的泪,因为我生活在水中。”
面对那条悲伤的鱼,水轻轻地言道:“我看得见你的泪,因为你一直在我的心里。”
这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把母爱的博大深沉描绘得恰如其分,又真切感人,让人觉得精彩而不俗。
3.引用
在文中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诗词名句、人物典故等,是提升文章内蕴和增加语言可读性的好途径。这一点是不可忽视的。在《思想的芦苇》一文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阐述:
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子悠悠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像衣香玢影的女子步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兼葭苍苍,白露如霜”遂成千古绝唱。泗流中,弄篙荡舟的少年,采兰撷芷,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这段文字,把古代诗文巧妙地引用、化用,使芋芋芦苇和美丽的诗行和谐交融在一起,内涵就丰富了。
当然,在作文的过程中可以不止是某一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有时也可以是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这一点,视行文的需要而定。
修辞之于文章,正如白云之于蓝天、星光之于夜空,因其美好点缀而使文字焕发光彩。然而在许多的作文中,我们经常会读到一些通篇都是干巴巴的陈述,读来枯燥无味,兴趣顿减。殊不知一块布料裹在身上是毫无美感的。所以,让学生在写作时有意识地学会把修辞巧妙地镶嵌在文章里,应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炼字炼句
契诃夫说:“写作的技巧,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写好一篇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有不断地锤炼语言,推敲语言,反复修改,文字才能渐趋完美。只有力求每一个细节的完好,文字才会出现整体的协调和优美。炼字炼句时大体可注意以下三项:
1.求准
力求语言的准确无误是写好文章的一大关键。古人推敲文字的典故可谓俯拾皆是,不再列举。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最准确的形容词,最准确的动词,最准确的名词,……只有一个,也就是最准确的那一个。”这可谓是大家的炼字风范。
在话剧《屈原》中,郭沫若把“宋玉,你是个无耻的文人!”改为:“宋玉,你这无耻的文人!”,味道就迥然不同了。
不仅一句话,一个词语,一个字,有时甚至一个标点的准确与否,也需要仔细斟酌一番。比如一个同学作文开头第一句话写道:“远远的东方,太阳正在升起。”他的语文老师在“的”字后面加了个逗号,变成了“远远的,东方,太阳正升起。”这样一经改动,原本平淡的陈述顿时变得生动起来。在写作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本着这种严谨的指引精神和态度指导学生,我想,是能够让学生终生受益的,学生的写作语言必定会越来越准确、精彩。
2.求简
语言是否干净利索、简洁明了是衡量其是否生动的重要标准。那些啰里啰唆、不得要领、不知所云的文字是毫无价值的,也是写作时要坚决摒弃的。在这一点上,契诃夫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他说:“描写海是很艰难的。我在一个中学生的练习簿上读到,你知道他是怎样描写海的吗?‘海大’,别的什么也没有。依我看来,好得很。”这就是说,写作的要领就是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切不可拖沓冗长,令人不可卒读。比如,在学生的习作中我们也许都经常发现这样的文章:长篇累牍援引事例以证明一个论点;浓墨重彩陈述了好几个段落才引出要谈的话题;甚或是在通篇完完全全的叙述之后戛然而止,竟没有一句画龙点睛的语句……诸如此类,皆不可行。这时,要求得语言的简明和纯正,就必须大刀阔斧、千淘万漉,“忍痛割爱”。写作时,头脑中那些无拘无束、不着边际的废话、赘言是不可以落在纸上的,在需要惜墨如金时,要慎用每一个字。
3.求新
创新的文字永远具有活力和吸引力。语言是否新鲜灵动是成就一篇好文章的至关重要的一环。这一点切不可以等闲视之。如果我们翻开作文本,发现千篇一律、不约而同地谈到爱因斯坦、爱迪生……,无论是事例还是开头结尾都陈词滥调,读来都有那么一点“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的陈年味道。这时,看一篇两篇倒罢,看多了,就不由得会出现阅读疲劳,或者说是审美疲劳。在写作时,只有对语言进行独具匠心的编织,努力提高文字的质量,才能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在一篇作文中,哪怕只有一段新鲜活泼的文字,就像“浓绿万枝红一点”,也会让人眼前蓦然闪出一抹亮色,顿觉一种发现的愉悦。
在一次以“人生追求”为话题的写作中,众多泛泛而谈的习作里,我发现一篇与众不同。它是这样开头的:
泰戈尔说:“绿草求它地上的伴侣,树木求它天空的寂寞。”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
由一草一木巧妙入题,别致新颖,自然流畅,令人叹服。
由此看来,在写作时,为避免那些僵化的、硬梆梆的腐朽文字走进作文,必须让语言“与时俱进”,求新、求美。
三、永驻真情
言由心发,文自情生。真情实感是好文章的魂魄所在。只有发自内心、抒发真情的语言才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正如法国缪塞所说:“最美丽的诗歌是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诗篇是纯粹的眼泪。”古往今来,大凡至情至性之文皆流传下来,历久弥馨。这样的事例不可胜数。然而当前学生作文的一大诟病即是语言无味,缺乏真情。这一点已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其实,中学阶段,青春的喜怒哀乐,诉诸笔端都是好文章,只不过没能用心用情去写罢了。在一次练笔中,我读到一篇朴实无华却生动感人的好文章──《春天的第一朵鲜花》,这个学生是这样写的:
我的母亲,用粗糙的手掌不停劳作,为了我的明天;我的姐姐,在青春年华四处奔波,为了我的学业。我爱她们,因之而爱天下所有平凡或不平凡的女性……我在心底里想对她们说:“你们!永远是春天的第一朵鲜花,给平凡世界带来了美丽和真情……”
事实证明,只有以情缀文,文章才会具有亲和力。中学阶段,应该把心情鲜活地呈现在纸上,让快乐和伤感、喧闹与沉静,一起构成文章的底色。惟其如此,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语言。
四、炼语言——语不惊人死不休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即 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美,没有文采的文章,就难以传播。同样的道理,中考作文要想获得高分,富有文采的语言表达是必须的。优秀作文语言生动活泼、魅力深厚的奥秘有三:
1.妙用动词、形容词,修饰语,叠字等。如: 夕阳的余晖下,青葱的小草和着微风摇曳身姿,门卫的那只圆滚滚的大白兔乖巧地倚卧在草丛里,痴痴地凝望那片涂了油彩的瑰丽的天空。( 2003陕西考生《拥抱现在》)
2.句式灵活多样,长短变化,整散结合。如: 出了家门便是山,一眼望不到头的大山;出了家门便是河,一眼望不到边的河。这就是我的故乡——养育了我 16载的故乡。(2003年淄博《招招手儿,豆角般的月儿》
3.巧用修辞格从来都是增添文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善用排比,如: 和善,犹如一股春风,一场春雨,吹拂滋润着荒凉的大地;和善犹如一盆炭火,温暖着每个心灰意冷的生命;和善,是一剂良药,是阴云遮不住的晴空,是一朵馨香的花朵。待人和善,给自己快乐,也带给人们幸福。( 2003江西考生《待人和善》)
.妙用比喻,如: 主题音乐跳跃的音律中还透着一丝丝的轻柔,像柔纱抚过面庞,像淡云掠过蓝天,像细雨亲吻大地,令我难以释怀。( 2003甘肃《歌声与微笑》)
.灵活引用诗句、歌曲、 名言、俗语、谚语、歇后语等等, 如:
“1”是一个擎天柱,是正直,是不屈不挠的骨气。于是,我们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有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勇无畏;有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英雄气概。( 2003郑州《欣赏数字中的语文》)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每当耳边想起这熟悉的旋律,自己就好像遇见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般,感觉格外亲切。( 2003甘肃《歌声与微笑》)
.  回环 反复,如: ……在其中辨明了真善美,分清了假丑恶,不亦乐乎。……在其中体验知识的真谛,科学的美丽,不亦乐乎。……在其中,我读得更多,想得更多,书使我渐渐成长,不亦乐乎。
早晨起来,品香茗读散文不亦乐乎。中午,倚阳光读小说不亦乐乎。晚上,靠窗边读诗词不亦乐乎。 (2003天津《读书是快乐的》)
生动比拟:如“ 随手攥一把肥沃的月色,都会芳馨出孤独与哀愁……”、“月色在倾听”( 2003安徽《成长是一种体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06
不要干巴巴的直接写动词或名称 多用各类修辞手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