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一生精明,为什么会在人生的末期身陷囹圄终成大恨?

如题所述

李斯临刑前的东门黄犬之叹,本就是一种史家(准确地说是司马迁)戏剧化的记述,过度上纲实无必要。如果照这个逻辑,曹操死前不后悔没有为汉家彻底除残去秽,“愧对黎民百姓”,反而纠结于分香舞女之类的事,是不是也可以算作“后悔的只是优越幸福的家庭生活从此结束了”?

把历史简化为心灵鸡汤之类的东西,是很可笑的。

李斯晚年的行为一直是著名的公案,秦汉间史料多阙,如果说我们能依托现有史料得出定论,那显然是一种不负责任。不过大略推知一二,还是可以做到的事。

二世-李斯-赵高的三巨头执政体系最后造成秦帝国的崩坏,这是事后的结果,但依靠结果来逆推,说当时的李斯行为多么多么愚蠢,这恐怕未必。

典型法家李斯的施政理念实大与扶苏(不一定是忠实儒家信徒,但至少思想中包含相当儒术成分)相悖,而他本人也不属于扶苏一党,甚至,作为文法吏集团代表的他与扶苏的后盾――以蒙恬为代表的开国军功集团有根本的利益冲突。无论从正道还是阴谋论上,他都断无支持扶苏的动机,那么剩下的选择就只有胡亥。

当时李斯眼中的赵高也绝不是我们现在眼中的那个“死太监”,赵高非阉人,前人早有详尽考证,可参阅。当时他的身份约相当于始皇的机要秘书,精明强干是肯定的,政治头脑也一流。至于史记里记载的他游说李斯的言辞,看看就好,不必全盘接受,既然是密谈,就没有被写进史书的道理,大部分是后人依靠后事发展推演的。侵淫官场一生的李斯不可能像对话里表现的那么废物,他和赵高必定有复杂的利益交换,但我们已无缘得知。

而且,扶苏本人是否是始皇心目中的储君,这件事还需两说。本来,扶苏被外放就是因为主张对儒士宽仁而触怒始皇,春秋以降,并无储君在外统军的成例,况始皇生前一直未正式立储,不说扶苏已在这场夺嫡斗争中完全出局,至少始皇本人对此事还在考虑之中。吕思勉就质疑过此事,并明确说史记所载李斯赵高阴谋等多为时人传说,并不可信。我的观点没有这么极端,不过扶苏即位并非当然的选择,这是一定的。至于后来,陈胜打出扶苏的旗号造反,而项羽和刘邦其实都是脱胎于张楚的法统,所以扶苏被无限拔高也是自然的了。

后来李斯玩砸了,很大的原因是在胡亥身上看走了眼。胡亥其实对权力的觊觎欲是很低的,但是时势将他推到了这个位置上,一君二臣而君弱,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权力三角结构。而赵高是实实在在地有当皇帝的野心的,李斯则没有,加上内外之别,胡亥在另两极中依赖的对象只可能是赵高而不是李斯。这就决定了李斯纵然权倾天下,也无法在这场游戏中斗过赵高,因为后者抓住的是蛇之七寸。

有过死亡体验的赵高是疯狂的权力动物,其实李斯的布局已足够缜密了,在军队里布下了强大的代言人章邯,亲儿子镇守东方重镇。在他心中,多半赵高是不敢彻底翻倒他的,国家没了谁也讨不到好,而胡亥如果稍微有些帝王之术的话,也早该在两人之间找找平衡了。不过他没想到的是,赵高还真的选择了那种最危险的玩法。

所以大家就一起玩完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8

大秦的李斯,位高权重,身居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势熏天。最终却身陷囹圄,悔恨莫及。人生不可能重复,就是如此的无奈。一步算错,终是恨。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这么精明的人,也会陷入如此结局呢?


名师之徒

李斯,如果没有一个好老师,也只不过是芸芸众生的一个,随着时代潮流,庸碌一生。他的老师是荀子。荀子是法家学派的,而且是学识大家,在那个时代,也是非常有名的老师。有句话说得好,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李斯,也是这样的人,也想成就一番伟业。


喜欢这里

他拜别自己的老师,周游列国。走访各个国家,最终来到了秦国。这个国家吸引了他,因为这个国家的生机和活力。这个国家给他不一样的感受。看着老百姓的生活,看着官吏的兢兢业业,看着嬴政治理下的国家,他怦然心动。就像遇到了自己心动的女孩一般。他喜欢这里,他觉得自己可以把自己的才华和抱负用在这里。

施展才华

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他的才华获得了认可。他和嬴政一起,治理着这个国家。直到秦王朝建立。他居功至伟。成为宰相。他成功了。

走向失败

嬴政走了,走的如此突然。他辅佐都是太子。可是,还有一个人也在争位,就是太子的弟弟胡亥。他的身后是太监总管赵高。嬴政走的突然,他一下子难以把握。他和赵高联手了。把太子害死,胡亥继位。可是他忘了一件事,胡亥被赵高控制着,他不想和别人分享秦朝,分享胡亥。于是,斗争不可避免。当李斯害死太子的时候,他就完了。支持他的人不会再支持他了。


身陷囹圄

他,最后失败了。失败给了一个太监。因为太监手里握着胡亥。

谁手里握着最高权力,谁就是最后的赢家。李斯输得不冤枉。

第2个回答  2020-03-29
作家杨大侠认为,可在生命的尽头,却期望着“牵犬东门岂可得乎?”醒悟从临死才开始,上苍只好把机会给予下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