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情感的复杂性?

如题所述

沈从文先生曾经提出过一条著名的小说创作理论——贴着人物来写,对于被阶级性分析包围的《雷雨》来说,有必要套用一下这条理论,贴着人物去分析一下《雷雨》(节选)中的对话。只有真正走进戏剧语言的潜在世界,才能真正走进戏剧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还人物情感以复杂性,还作品以本来面目。

一、角色矛盾

周朴园在认出鲁侍萍时说出的几句话:“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这些话通常被人们理解为是周朴园伪善的表现,而要想准确地读出这些话的内涵,真正辨明这些话所携带的信息,我们应该直面文学作品中人物情感的复杂性。对鲁侍萍而言,周朴园有资本家的一面,也有作为旧情人的一面。在这段对话中,周朴园是在扮演着两个角色:一个是私人隐私角色,是鲁侍萍的旧情人,对鲁侍萍是有爱恋的;另一个是社会公开角色,是董事长、社会知名人士,而鲁侍萍是下人,鲁侍萍还是鲁大海(其时,周朴园还不知道鲁大海是自己的儿子)这一敌对方的母亲,对鲁侍萍是警惕的和敌对的。在这两个角色的冲突中,周朴园经过抉择最终选择的是公开角色。两权相害取其轻,周朴园没有为一个旧情人而放弃既有的社会地位和既得利益,这表明了周朴园的自私,但这并不能表明他以前的爱是虚伪的。从角色分析来看,周朴园在这里的角色是双重的(私人的和公开的),他选择了社会公开角色,并不能否认他私人角色的存在。也即是说,在这里周朴园的角色是一个对立而又统一的混合体,两种角色是斗争的但也是共存的。

运用角色矛盾这一分析方法,也很容易分析周朴园与鲁大海的一段对话。在这一段对话中,周朴园也有两个角色,一个是私人的角色,是鲁大海的父亲;另一个是公开的角色,是董事长,与鲁大海是对立的。在这两个对立的角色中,周朴园选择的却是私人的角色,对鲁大海完全是一种父亲般的教导的口吻:“你这么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你的见地也不是没有道理。”“对了,傻小子,没有经验只会胡喊是不成的。”如果把这些话也当作是周朴园伪善的表演是讲不通的。在这里周朴园对鲁大海是很客气的,不像对一个敌人。只有当鲁大海揭他的老底时,他才厉声喝斥,而当周萍及仆人打鲁大海时他又急忙厉声制止。两次“厉声”,前一次也不能说成虚伪,他不是没有父爱,而是恼羞成怒,后一次则再次体现了他作为父亲的关爱。当然,周朴园作这样的选择有一个前提,即是私人角色对他的社会知名人士、董事长这一公开角色没有什么影响。如果仍然没有签定合同,罢工仍在僵持,那么周朴园依然会选择董事长这一角色。但即使是这种情况的选择仍然不能说周朴园没有父爱,不妨举一个与之相左的例子:法官在情与法的冲突中,最终把亲人绳之以法,我们绝不能就此说这位法官无情无爱。

与之相映成趣的是鲁侍萍对周萍时的经典:“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在这里鲁侍萍也有两个矛盾的角色:一个是现场的角色,是周家仆人的母亲;另一个是隐秘的角色,是周萍的母亲。但鲁侍萍克制了自己的冲动,最终选择的却是下人——这一公开的角色,而没有表明自己的身份。但这却没有任何分析说鲁侍萍虚伪,几乎都是设身处地的分析出了鲁侍萍内心的矛盾及痛苦。那么为什么对周朴园就那么苛刻?就不能体察到他的情感上的矛盾和痛苦?要知道,所谓的坏人也是人啊!

二、心口不一

戏剧语言除了具有角色矛盾的特征外,还有另一个特征,即是心口不一。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在通常状态下是心口如一的,但也有心口误差甚至于心口矛盾的人,而且这种人还是有一定历史的:“口蜜腹剑”者,“刀子嘴豆腐心”样的人。而几乎每一个成年人都会有心口不一的经历,尤其是在有意欺骗对方或是在试探对方时,通常会心口不一。其实这是一种理性的回避或考辨。《雷雨》中鲁侍萍就说过这样一句心口不一的话: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如果把这句话坐到实处,以为真是鲁侍萍的自我悔恨、自我谴责,那就是只读出了表层意思而忽略了人物内心的真正意蕴。其实这时的鲁侍萍还处于理性状态(周朴园还没有认出鲁侍萍),这里是鲁侍萍故意站在常人的角度说的一句反话,带着一种揶揄的味道,是在刺激周朴园,实质上是想试探下周朴园对她的真实评价。这表明她对周朴园还是在乎的,是有感情的,只不过历经几十年底层社会的磨炼,藏的比较深而已。这样理解就能与后文连起来了。当周朴园没有认出鲁侍萍时,周朴园是非常想知道鲁侍萍的情况而又很害怕知道的,而鲁侍萍则是热切地希望被知道真相的。为此后文当周朴园没有认出鲁侍萍而是让她先下去时,鲁侍萍是很失望的——鲁侍萍望着周朴园泪要涌出:“老爷,没事了?”而当周朴园认出鲁侍萍时,鲁侍萍的第一句话不是怨愤,也不是怒骂而是:“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也不认识。”这里的作为旧情人的失望、失落、哀伤就已经是很明显的了。所以读戏剧语言不仅要读出表层意思,还要读出语言中潜在的丰富内涵。

如果说上面鲁侍萍是理性状态下的试探性质的心口不一的话,那么两个人相认以后,正当鲁侍萍沉浸于回忆中不能自拔时,周朴园却说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破坏了鲁侍萍的忆旧情绪:“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鲁侍萍顿时情感失控,说了一些失去理智的、无意识的心口不一的话:“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鲁侍萍的这些话是否真是对他们过去美好情感的否定?这个“闷”字是否是鲁侍萍三十年凝聚的悔恨的表现?显然都不是。如上文分析,当周朴园认出鲁侍萍时,鲁侍萍的第一句话并不是这样一种情绪,因此这些话是鲁侍萍的美好回忆被周朴园粗暴打断后激发的怨愤情绪,是爱与恨两种感情处于一种胶着状态下的、失去理性后的气话。而这个“闷”字恰恰是鲁侍萍怀念他们美好恋情的另一种体现:是怀念美好恋情而不得的一种痛苦的无意识流露。情感失控、非理智状态下的气话我们是不能把它落到实处的,而要读出语言背后的真实内容:唯有爱之深,才有气之盛。后文中稍微平定了情绪后的鲁侍萍说:“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从中不难看见她的理解是要多于怨恨的。而当周朴园给鲁侍萍支票时,鲁侍萍却把支票撕掉了:“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的清的。”这句话把鲁侍萍内心的情感和盘托出:鲁侍萍是很看重他们以前的情感的,在内心深处她是把它作为一种纯洁的感情的,她不愿意那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受了钱的亵渎。总体上看,在周朴园认出鲁侍萍之前,鲁侍萍是理智的,那时的心口不一的话是一种试探;而在周朴园认出鲁侍萍之后,鲁侍萍的情感是失控的,这时的心口不一的话则是一种气话。因此,分析人物语言,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05
人类的情感之中,大多数两性关系是排他的。但好像有个别例外,当然也是从书上看来的,比如法国有个诗人艾吕雅,他有一个毛病,就是喜欢拿他的太太来招待朋友,比如说,他们家来了一个客人,本来就是一个平常的招待,但这家伙会故意营造一种气氛或者一种环境来怂恿他的太太跟他的朋友做爱……这个东西,算是排他性的一种例外呢,还是排他性的一个变异?
我们都知道另一个比较出名的案例,就是萨特和波伏娃的关系,一开始他们被当做一种新型的两性关系,但后来披露了大量的材料,那些细节你要读下来,就会发现这种简单的新型的说法实际上隐含有很多复杂的内容……很多复杂的东西交织在了一起——欺骗、哄骗、自欺、扭曲了的嫉妒、权力等等。
当然这个案子可以单独谈,但是我想说,这些所谓的例外,得做casestudy(案例研究——编者注),你必须清楚你究竟掌握了多少细节。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你想,这个排他虽然是双方的,但我们通常主要指女性,你刚才谈到的那个例子只是说男性有时不排他。第三个呢,我得讲到古代跟现代的区别,我们知道有很多原始或比较原始的民族,拿自己的女人款待客人并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反过来,它也就没那么多感情纠缠。在以往的时代,个人私情不是什么大事儿,主要是规矩,现在没有规矩,全靠感情扭结,就很难像以前那样单靠规矩就能把很多事都弄清楚
再一个关于这种排他性,说起来还有很深的生物学基础,有好多人在研究这个。就说养孩子这事,就有点儿排他,得靠一个家庭为单位来养。养育孩子,保护孩子,就需要家庭。柏拉图倒是有靠公家来养孩子的想法,但恐怕行不通。当然养孩子只是一个角度,它不能全面说明排他性,但已经涉及到排他性了。你可以说我们在养孩子这事上组成一个家庭,但在性上我们不排他,怎么说呢,这至少是有不现实的地方吧……
  从生殖特别是基因的角度来看,对男人来说,他去跟很多女性发生关系是绝对不亏的,一百个女人只要有一个给他生养个孩子他就不亏。他投资少,哪儿碰巧赚了一笔就把所有投资都捞回来了。人类生养孩子是件挺难的事,单亲来养育比较困难,所以需要一对稳定的男女来保证养活孩子。那对男性来说呢,最好的模式就是,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保证家里的孩子养活,其他的呢,碰运气,遍撒种子,总能碰得出来,最大程度实现自己基因的传播。女性则正好相反,她怀孕、哺乳,就很难去维持生计,所以女性基因传播的成本很大,不能瞎碰运气,她没有到别处去撒种子让别人去养活自己基因的好事儿,她一定要守住一个男的,两个人共同保证把这个孩子养大。
这算是一种标准解释吧,道金斯所谓“自私的基因”也说到这个。
第2个回答  2012-11-05
人的情感本来就是复杂的,原因有很多:性格迥异、价值观不同、取向不同等等~~很多时候都会由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组成,最后的最后再组合成一个与众不同的综合体,能不复杂吗?
第3个回答  2012-11-05
无论是面对自己的事还是与他人相处中出现的问题,夹杂了太多的感情因素在里面,往往导致一个人无法正确处理.再理智再无情的人,在面对特定的事特定的人时,多多少少还是会流露出感情因子,才导致人情感的复杂性
第4个回答  2012-11-05
人不是善变,只是伪善,只是想做些让自己觉得心安理得的事情,然而却又只是在脑内构思,不付诸于行动,等到一切都过去,才发现已经来不及了,这时候就会产生算了,反正也来不及了,没什么的这种随意的想法,当然这其中也和人身体内产生的情感激素有所关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