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明清两代的太监,他们人生的最后归处,我们都了解多少?

如题所述

北京,这座具有三千多年 历史 的文化古城,作为辽、金、元、明、清五朝古都,以至于每一个角落都藏有 历史 的记忆和风雨沧桑。每一座殿宇,每一栋寺庙,甚至每一条街巷都是一部无声的 历史 。在黄瓦红墙,楼阁重重的深宫庭院,怎能绕开他们的存在?那些在宫廷仆役一生的宦官,他们又叫中官,太监。

01

太监,源自先秦,沿袭至唐宋明清,但尤以明代更为鼎盛。虽然明太祖朱元璋“鉴前代之失,置宦者不及百人”,对宦官有诸多禁令。但从永乐朝开始,明成祖朱棣仰重宦官处理政事,他们的势力渗透到各个领域,有些成为权倾朝野的权宦。其实他们也只是任由皇帝摆布的一粒粒棋子,作为与外朝抗衡的工具而已。

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朝廷正式设立内书堂,对那些年龄在十岁左右的小太监进行系统教育。他们学《孝经》、《中庸》、《孟子》等,还习字,临帖,行文题诗。因为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他们在精神上的追求,就有别于历代宦官。

从明朝起,在大太监中便有了一种奇异传承,那就是筹款兴建寺庙殿宇。太监们为何迷恋和崇尚兴修寺院呢?

主要是基于太监们的真实境遇。王夫之曾在《尚书引义 舜典》中有过这样的描述“宫刑施之,绝人生理,老无所养……且刑人并齿于天地之间,人道绝而发已凋、音已雌矣。”他们被阉割净身后,被视为非男非女的异类,令世人不齿,更为 社会 所不容。待他们年老体弱离开皇宫,天下茫茫,竟无一是归处。

另外佛教倡议众生平等,人有前世今生。他们把今生的憾恨寄予佛祖,寄望来世,以求离苦得乐,圆满所愿。只有对佛教的笃信,才能达成他们与现实的和解。

正是出于对自己同类的一份悲悯和责任,那些有能力有情怀的大太监,便积极筹款承建寺院,为这些年老无依的太监们提供一处身体和灵魂的栖身之所。

02

这些在朝廷掌握一定资源的大太监积极修建寺庙,既有对同类的帮扶关怀,也是他们抵达灵魂归处的一场修行。寺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些大太监的精神祠堂。

就如建于香山一隅的定慧寺,便由明朝宣德年间大太监申用所建,当时募化三千余金,置地一顷八十亩,之后又在几代太监的积极努力下,演变成京西大寺;又如缔造六百年传奇的法海寺,也由历经四朝的明朝太监李童倾尽身家,动员同好,筹款兴建,尤以它美轮美奂的宫廷壁画惊艳于后世。

清朝一些大太监沿袭明朝的传承,资助修建的代表性寺院如:白云观,立马关帝庙,褒忠护国寺等。而大太监刘诚印牵头筹建或参与资助的寺庙就多达三十多座,散落在京城或繁华或偏远的各个角落。

位于北京城西北方向的海淀,在明代,已是良田棋布,溪流纵横,胜景堪比江南。皇室贵胄纷纷到海淀购地置产,兴修私家园林。明清两朝的太监,也对海淀中官村这片低洼地情有独钟,常在这一带购买义地,修建各类大小寺庙。这里便成了离宫太监们的聚集地。他们扎堆在此,抱团取暖。

当然也有位重权高的太监,他们一生攒下不少资产,在京城买房置地,同时娶妻纳妾收养儿女,离宫后颐养天年。但这只是极少数。

而对于大多数太监,寺庙便是他们的最后归宿。但因寺庙的规模和平时的供养,对接纳的太监也有讲究。若太监还在宫廷时,提前选好养老的寺院,按时给寺院提供一定的供养,待年老离宫,便由该寺院负责其终老。如万寿兴隆寺收留的都是有些收入的中上层太监;

而如立马关帝庙,白云观、褒忠护国寺等寺庙,则是免费接受孤苦无依的离宫太监。因为清朝太监们自发成立了慈善“养老义会”,才使得这些年老出宫的太监们在一片梵音中,度过生命的最后光阴。

03

随着时代的变迁,那些陪伴了太监们人生最后一程的大小庙宇,都若明若灭地汇入了 历史 的洪流。如今位于海淀区蓝靛厂的立马关帝庙,经历百年风云后,寺庙的大体框架尚且完存。今天的我们,从磨损的砖瓦门梁,能依稀窥见它当年的模样。

当年这些太监们最后生活过的殿房院落,不再是梵音萦绕,檀香袅袅,而是被作为职工宿舍,充斥着生活的烟火纷杂,真正的鸡鸣狗吠。太监们最后留在这个世上的孤苦和悲凉,似乎被时光冲淡调和。他们来过,又终归于无,但蓝靛厂记得这些太监们最后的悲情人生。

可是,曾经扎堆在中官村一带的太监们,遭遇的则是另一番境遇了。中关村如今更名为中关村。这里云集了北大、清华、中科院等几十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这里气派繁华,充满了活力与生气。若是站在高楼林立的空隙间,想想脚下这片土地。几十年前,这里曾是以太监墓闻名的大坟场,而且明清两朝中高等的太监都葬于此地。

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科学院选址在此。在大兴土木之际,这一大片的坟场被挖毁夷平,当年的庙宇也被悉数拆除。随着中官墓地的消失,那些影影绰绰的过去,那些沉重的人生,都化为一缕烟尘,消失于永恒。

伴随太监们隐于 历史 洪流的还有那些散落在各个角落的大小庙宇。在古代,寺庙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凡夫百姓都可随意出入的场所,是民间交流互动的重要公共空间。鼎盛时期,北京城大大小小的寺庙就有几千座,只是历经风过云天的岁月洗礼,大多数庙宇都已消失于无形。

“引而置之官府之间,不知埋下祸根深矣。”这是太监们的真实写照,但他们选择各有不同。有“权擅天下,威福任性”的刘瑾;也有自我膨胀到爆表,自称九千岁的魏忠贤;但不乏忠良贤明之士,如一身正气,全力护救朝中忠良的怀恩;更有陪伴崇祯皇帝上煤山,以身殉道的王承恩。

纵观 历史 ,我们抱着一份悲悯之心去理解。太监,终究是时代的悲剧。他们如蝼蚁般地孤独终老,那些寺庙,便成了他们人生的最后归处。他们的生死犹如随意凋零的秋叶,凉意凝重而又悄然无声。若有来生,愿他们做个有人可爱,有家可归的平常人就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