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的制造过程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1.纸板的使用 

应选用专为精装书籍和画册生产的书封壳纸板,并且储存时间需达到半年以上。这种纸板的收缩率小,可减少制作书封壳时发生形变的可能性。在切纸机开料时,先在成品尺寸上每边加2mm余量,开出毛样后,对裁切斜边加工成光边,消除单刀切料产生的斜边,减少包边后起泡及包边歪斜。纸板尺寸长为书芯长加6mm,宽为书芯宽减2mm。 

2.中径纸的使用 

一般选用80~240g/m2的纸张。如果将纸张按纵纹方向裁切,并作为中径纸的长,可防止其收缩后书背不平。中径纸长和书封壳纸长相等,宽为扒圆起脊后的书背弧长(方背书为书背宽加2倍纸板厚)。 

3.辅助材料的使用 

(1)堵头布先用淀粉上浆。粘堵头布时位置要正确,不歪斜;堵头布的棱角边应露在书芯上下端切口的外边,且与切口平行;粘贴后挺直,要黏结牢固,两边余量一致。其长度比书背宽长1mm。 

(2)纱布选用浆纱布。其长度比书芯短22~26mm。宽度比书芯厚多40mm。 

(3)书背纸一般用100~120g/m2的胶版纸,使纵纹顺着书背的上下方,以方便分割。 

(4)书芯带使用5~8mm宽的丝织带,以书芯对角线长为丝带长,一般粘贴在书背上15mm处。 

4.封面料的使用 

客户要求使用漆纸类全布料的尺寸为:长是纸板长加30mm,宽是2倍纸板宽加中径纸宽再加44mm(包边尺寸取15mm)。材料备好后先烫印后制壳,以防止制好壳后因刷胶原因使纸板不平,造成烫迹花版、野金及亮度不够。 

书芯加工的控制 

各种书芯的结构不同,造型加工方法和步骤也不完全相同,但基础加工如书背刷胶、粘纱布、粘堵头布、粘书背纸等是基本相同的。经过前几道工序后进入压平工序。 

1.压平 

因书芯压紧可消除应力,闭合针头,并使书背平整且呈直角,将书芯根部压紧和折页产品书芯破口边压紧,防止成书后出现台阶。并且每本书在此时进行普检,清查多帖、少帖,在书背上做检验责任记号,做到书芯无错帖。压平时将锁线后的书芯撞齐、放平、放正,压力适当,使书芯坚实程度一致,即保证书背厚度一致,并防止缩帖、压滋、压滚现象。 

2.第一次刷胶 

书芯打好捆后,用稀薄的胶黏材料在书背面间隔地涂刷,构成一层柔韧的薄膜,使书芯基本定型,以在下道工序时不发生相互错位,完成第一次刷胶。 

3.切书 

三面裁切要求书本方正,裁切误差小。 

4.扒圆 

精装书籍书背的标准圆弧应以书芯厚度为直径,书背圆弧所对的圆心角约为130°,但书芯越厚其圆势应越小一些,书芯越薄则圆势应越大一些。为了统一加工后书芯的圆弧尺寸,每本书扒圆后要与专制的模具圆弧相比较,保证弧长及后道工序的飘口一致。手工扒圆时可用蒸汽熨斗,将书背朝上叠在一起,放上一条毛巾,用蒸汽来回熨烫几次,使书背胶发生软化,再用木榔头敲打就可用手工将圆扒好,此法能防止铜版纸插页受潮皱褶或粘边,提高装订质量。 

最后按质量要求完成粘丝带及“三粘”工作。 

书封壳制作的控制 

制作书封壳时,首先调好蒙面架尺寸,在上挡规上做好书背宽标记,保证书背字居中。在放入纸板时,纸板要向左右两边靠,克服纸板在裁切时存在的误差,保证每个书封壳做好后尺寸一致。书封壳在按质量要求做好后,四边再用竹刮刮紧包边,防止包边不紧及起空。然后将两本书封壳的封二对封二叠放,中缝处各垫上与书封壳同样厚的纸板,使封面中径边下压。每堆刚做完的书封壳在控制压力的状态下压紧一次,再把封面分开,拿走垫条,朝一个方向摊平堆放,上面再压上重物,防止翘曲。在上书封壳前要将封壳竖起阴干,使其自然干燥。在梅雨季节还要在制壳胶中加入防腐剂,防止在自然阴干时发霉。 

上书封壳工序的控制 

上书封壳时,首先在书封壳的内槽刷胶,然后按书芯与书封壳的反正,进行试套壳,使天头、地脚、前口的三面飘口相等,用压槽机压槽后,传给扫衬人员进行扫衬,先压沟槽后扫衬,可防止吸湿能力较强的环衬纸吐衬。 

接下来将上面的书封壳掀开,用7寸羊毛刷蘸适量糨糊,从环衬中间向四边均匀涂刷。然后将书本前口对前口错开堆放,进行压平,排除衬页与书封壳中间留存的空气,使它们黏结更牢固、平服。如果是铜版纸环衬,在两页之间还要垫上覆过膜的废封面,膜面朝向书芯,帮助吸湿,并可防止水分进入环衬,使书页打皱。另外要求套壳人员在环衬上盖上个人工号,防止将书芯颠倒。试套壳后的书要检查三面飘口是否一致,书背与书脊是否平服。扫衬人员要在毛刷快到边时将其提起,防止野胶以及产生切口粘连。 

从书籍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我们了解,书籍逐渐的发展到轻便、历久,易于记载、复制文字和图画的材料上,通过不断完善的技术方法,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流传和保存信息,具有宣告、阐述、贮存与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

书籍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跨入20世纪,书籍已成为传播知识、科学技术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之一。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传播知识信息手段,除了书籍、报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但书籍的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当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书籍仍然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传播工具。

中国最早的书籍,出现于商代,是用竹子和木头做的。竹子和木头是常见并容易得到的东西,在造纸和印刷术发明之前,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用毛笔在上面写字。用竹子削成的狭长小片叫“竹简”,用木头削成的叫“木简”,它们统称为“简”。简上通常只写一行字,如果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重写,所以古代把删改文章叫“删削”,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今。书籍开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简也有长有短,最长的三尺,最短的只有五寸。写一部书要用很多简,把这些简编连起来就成为“册”。编册多用麻绳,也用丝绳(称“丝编”)或皮条(称“韦编”)。古书中提到的“韦编三绝”,说的就是著名思想家孔子,因为经常阅读《易经》,把编简的皮条都磨断了三次。一册书根据简的长短决定用几道编,一般用二、三道编,多的用四、五道编。表示书的数量的“册”字,便是一个象形字,很像绳子把一根根简编连起来的样子。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普遍用竹木简做书籍。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写在丝织上的书--“帛书”,帛书比竹木简书轻便,而且易于书写,不过丝织品价格昂贵 ,所以帛书的数量远比竹木简书为少。东汉又出现了纸书,纸书轻便、易于书写,价格比较便宜,深受人们欢迎。以后纸书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晋朝,纸书完全取代了竹木简书和帛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