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为何会存在以考上名校定成败等缺憾?

在召开的“中高考政策校长论坛”上,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戴家干认为,现行高考制度有三大缺憾。第一个缺憾是,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考试方式,都是建立在一个人不成功的基础上。第二个缺憾是,以考试代替评价,以考试结果代替评价结果。 第三个缺憾是,教育最大的浪费是数据的浪费。

高考制度一考定终身由来已久,我们国家的国情就这样,都是应试教育,从小学一直到高中都是以成绩来定位学生的优秀程度,不管是小升初,还是初升高,都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选择学校。老师的奖金是根据学生考上多少个重点学校或者是重点一本,以及我们国家规定的211学校和958学校,从国家的教育部就定制这样的学校优秀情况,我们的学子们只能从成绩上看是否优秀,就导致我们老师注重学习成绩,学子们更注重学习成绩,这种现象的存在还是我们的招生制度,以及我们教育部的规定。没有打破这种机制,如何反过来让学生、家长、老师不注重成绩。所以想改变招生制度,必须改变我国的招生制度,这方面我们可以其他国家,例如;美国、英国、德国等等。他们的教学质量,以及大学排名在全球一百名学校中占据很大的位置,然而中国,前一百名几乎全军覆没。所以这些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戴家干认为的这三点我是比较认同的,也是管理体制问题,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考试方式,都是建立在一个人不成功的基础上。以考试代替评价,以考试结果代替评价结果。 教育最大的浪费是数据的浪费。所以会长所说的就是我们国家的教育体质问题,不变革体制,不可能不让我们的学子们注重学习,我记得我们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现在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一抓一大把,没什么用,如果你没有学历,你更没用。虽然有点绝对,但是不无道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2-12

可以说,大家九年义务教育,最后就看高考成败,不怪中国的大观念如此,而是中国的国情就是如此,检验义务教育成果的就是高考。大家想想都奋斗了9年,最后他考上了958、211,他考上了3A院校,这个心理落差得多大啊。所以,在长久的观念之下,大家也就养成了高考要考名校这个成功标准。


我们能说这个标准是错误的吗?也不见得,对于那些考了2A、3A普通院校的学生来说,在目前现阶段来说,考上211、958的学生是成功的啊,这证明在这几年的应试教育下,他们的成效不错。未来会有一所师资力量雄厚、文化造诣很高的学府在等待着他们。相比那些师资薄弱的院校来说,211和958们离成功近了一些。为什么学校的力量那么强大?是因为学校决定了你会遇到什么老师、什么同学,而你的学校又能给你提供什么资源。这些都在你的大学里给你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影响你的思想,你的行动。

好了,名校的路帮你铺好了,但是你怎么走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说白了,大家高中毕业后都是差不多的白纸,你的大学路决定白纸上的内容。所以,在这里,考上名校又未必能定成败。


我还是那句话,一个成功人士,除了努力奋斗外,必须要具备成功人士的素质。如果你没有,那很抱歉,尽管你考试了名校,成功距离你还是很遥远。对于那些读了211和958依旧觉得自己一无所有的人,我也只能说:抱歉,你们是芸芸众生中的凡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12-13

每逢升学入学的季节,高考和教育改革都是炙手可热的社会话题。这些年的教育改革争论让我越来越看不明白,各位专家学者教育官员的意见各有不同,甚至相互矛盾,而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戴家干的此番言论更是不知所云的谬论,我斗胆予以驳斥,以正视听。


1、戴家干认为现行高考制度的缺憾是建立在一个人不成功的基础上,纯属恶意揣测


戴家干认为没考上清华、北大是失败,没考上重点是失败,没考上一本、二本、三本是失败,没考上专科更是失败。大家都觉得自己不成功。


细看戴家干此言符合实际吗?戴家干身为教育专家难道不应该去一本、二本、三本的学校亲眼看一看每年入学的时候,新学子们是哭着去学校报到还是笑着迎接大学生活的?如果采访调查这些新学生有多少人会认为自己是失败的?



戴家干的谬论纯粹是自己立个靶子自己打,这个靶子就是学生们没有自知之明,对自身情况不了解。高中三年时间,各种测试联考,学生们对于自己的学力和能力应该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可以报考什么高校应该有所准备。只要努力了,达到了预期目标就是成功,戴专家凭什么认为人家不成功,或者恶意揣测学生们自认为不成功呢?


高考当然有不成功的案例,学生们当然有抱憾不悦者,这是正常现象,怎么能被戴专家一张嘴以偏概全到所有参加高考的千万考生呢?作为一种选拔筛选制度,高考的目的就是为不同的高校筛选输送生源,全世界任何国家都存在名校和普通高校之分,美国也有常青藤高校联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论采取任何筛选制度最终都是排除掉部分人。如果一定要认为这是一种制度缺憾,那我只能说戴专家还留有一颗童稚之心。



2、戴家干认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是中国梦和个人梦想是否实现,纯属马屁言论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复兴之梦,是全民奋斗的目标和宏伟愿景,但现在出现一种怪相,谈论什么话题都能扯上中国梦,甚至白酒推广、床上用品广告都能提及。中国梦不应该被随意消费嫁接,而戴专家硬生生的把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与中国梦强行嫁接,不知在发言时脸上可有羞愧之色?知识分子的理智和风骨弃之何处?


戴家干反对以考试代替评价,以考试结果代替评价结果,我且不评价对错,只想反问一句,那用什么手段来评价呢?论血统?论出生?论名望?论骨品? 还是论戴专家的中国梦?我请问这个中国梦怎么评价高低,如何通过中国梦的实现来决定哪些学生应该去北大、清华,哪些应该去一本二本三本院校?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


上图是推出了震古烁今的“中华民族复兴指数”的杨宜勇,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计算评测,杨宜勇等在《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测算》一文中精确推算出“中华民族复兴已完成62%”。


因此最为棘手的评估中国梦实现程度的考核体系已经被杨宜勇解决,我强烈建议戴家干专家和杨宜勇所长来一次深入的高端对话,强强联手,推出“中国学生实现中国梦的贡献指数”,以全新的贡献指数定高下,别优劣,淘汰落后腐朽过时的高考分数,以紧跟时代步伐,抱紧历史车轮,唱响主旋律。



3、中国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确立教改的目标和共识


我认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和政治经济改革一样,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换言之,容易解决,达成共识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剩下的都是很难解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目前教育改革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各人自说自话,社会没有达成共识。如果连目标都无法确定统一,任何措施都会遭到利益受损者的反对,教育改革的措施从何谈起?


1999年的高校大扩招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件,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年初扩招23万人的基础上,再扩大招生33.7万人,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增幅达到42%。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高校扩招成为1999年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教育改革政策


从1999年开始,高校招生人数出现明显的提升,这是一个全民欢迎,社会达成共识的教育改革措施,目的明确,所以成效显著。


而现如今教育改革已经走到深水区,这种全民达成共识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已经不多甚至可以说没有了。我们在任何一个教育改革的话题下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需求和评论,教师、家长、学生、专家乃至政府部门各有利益需求,从来没有统一过共识,从来没明确过教育改革的目标。所以这些年的教育改革都是无用功。


这个话题甚至混乱到教育部门开始减负,学生家长自费腰包课外辅导甚至牺牲更多的个人时间亲自辅导孩子;我们对基础教育不断批评,发达国家却转过来向中国学习,引进中国基础教育模式。在这种思维混乱的状态下戴家干专家说出这种匪夷所思的谬论只是乱象的一个侧面证明。



4、教育改革深水区里其实有一个社会达成共识,但很难解决的问题----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


教育领域的各种问题的来源甚至都可以归结到教育资源配置不均上来,如果解决这个问题,社会上对教育的批评至少会消弭一半。但这个问题的本质是经济发展地区不均衡,这是一个生产力的问题。我们看看地球仪,就会发现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可以做到教育水平发达,所以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果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解决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需要财政的支持,虽然只是治标但也比什么都不做要强。戴家干这帮专家在高谈阔论的时候,大凉山的孩子们还在爬云梯上学,贵州毕节的儿童还在垃圾桶里玩。希望戴家干这样的教育专家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上,不要为了一点点利益盯着主旋律,发表这些哗众取宠的谬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