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测量为何不准确?

如题所述

1.没有按时用药

由于患者抽空腹血的时间太晚,使化验当天早晨的用药被迫推迟,有的患者干脆这天早晨就不用药,这样势必造成血糖增高,其结果自然不能反映患者在平日正常治疗情况下血糖的控制情况。举例来说,有些糖尿病患者需要每天早、晚餐前注射预混胰岛素,晚餐前注射的胰岛素其作用一般只能维持到次日清晨6~7点钟,故早上的胰岛素通常应在7点之前注射,这对保证全天血糖的稳定性十分必要。倘若患者去医院查空腹血糖,抽血拖延至上午9点以后,由于患者早晨没有按常规及时注射胰岛素.血糖会较平日显著升高,所以结果不能代表患者正常治疗情况下的空腹血糖水平,由此获得的血糖值对调整胰岛素剂量以及了解病情控制的好坏没什么参考价值。因此,检查空腹血糖,患者必须在早晨常规注射胰岛素之前(8点之前)完成空腹血糖的测定,不能因抽血而影响正常进食或用药。有些患者因常去医院空腹抽血化验而推迟或临时停用胰岛素,导致上午有段时间处于药物作用的空白期,引起血糖升高或波动。

2.抽血时间太晚

所谓“空腹血糖”严格地讲是指禁食8~10个小时,于次日清晨8点之前抽血所测得的血糖值;如果抽空腹血的时间太晚甚至接近中午,所测得的血糖准确地讲应该叫“餐前血糖”,空腹血糖与餐前血糖不能画等号。如果抽血时间太晚,患者长时间的空腹饥饿,所测血糖结果可能偏低;也可能因出现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使得所测结果偏高,在这种情况下,化验结果不能客观地反映其平常的空腹血糖水平。

3.应激因素对血糖化验结果的影响

情绪变化、发热感冒等应激因素会导致升糖激素(如儿茶酚胺、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当这类激素分泌过多时,一方面可以抑制胰岛素分泌;另一方面又可以加速肝糖原的分解,使血糖明显升高。在应激状态下测得的空腹血糖可能高于平常的血糖水平,但这并不能代表患者的真实病情,因此,应当以应激状态过后所测的血糖结果为准,把它作为调整治疗方案的依据。

在此,归纳几点提醒糖尿病患者注意。

(1)对于自身胰岛素分泌水平低下、存在清晨高血糖的患者,应事先在家中用血糖仪完成空腹血糖的测定,记下结果后再去医院;最好不要去医院化验空腹血糖,因为医院门诊采血时间太晚,这样会延误患者早晨的胰岛素治疗,对全天血糖产生不利影响。

(2)不要为化验空腹血糖而擅自停药,这样得出的检测结果既不能准确反映病隋,又会造成血糖波动及加重病情。

(3)不要在家注射完胰岛素后再去医院抽空腹血,这是因为到医院抽血的确切时间难以预料,如果不能在半小时内抽完血,势必延迟进餐时间,有可能会发生低血糖。

(4)如果去门诊查空腹血糖的患者不能保证在8点之前抽上血,可以早晨在家正常治疗及进餐,然后去医院测餐后2小时血糖。这样不至于影响正常进餐及用药,不会引起血糖的波动。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检查餐后血糖不仅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而且能更好地反映进餐量及服药量是否合适,这是空腹血糖所不能代替的。

(5)不要为得到理想结果而在检查前日过分节食,这样做所测的血糖结果可能偏低一些,但却不能代表平常血糖控制的真实情况。为保证检查结果的真实可信,检查前日应继续保持平常的进食和用药,夜间保证良好的睡眠。另外,次晨抽血化验前应避免剧烈运动、吸烟和饮用咖啡等兴奋性饮料。

(6)对于早、晚餐前注射“预混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若因上午到医院抽血化验使治疗延迟,可以在抽血之后查一下随机血糖,如果血糖高,可临时注射一次“短效胰岛素”,然后进餐。这样,既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治疗延误造成的血糖升高,同时又避免了检查当天早、晚两次“预混胰岛素”注射间隔太近。另外,对于采用口服降糖药治疗的患者,化验空腹血糖时若采血时间太晚而使得早晨的药和中午的药相隔太近,可以酌情减少中午的药量,以免因两餐的药物作用相互叠加而造成低血糖。

(7)对于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者,其降糖作用可以维持到次日8~9点钟,因此,化验空腹血糖的采血时间允许稍晚些。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整个诊疗过程当中的重要一环,通过血糖监测可以了解患者的治疗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指导临床用药。要想确保血糖化验结果的真实可信,就不能忽略上面这些细节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