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电影《七月与安生》?

《七月与安生》是由陈可辛监制,曾国祥执导,周冬雨、马思纯主演的青春爱情电影。

《七月与安生》中七月和安生友情中那些细碎的小心事显得格外的真实动人。

过往荧幕上的女青年,多数要么顺从贤良如七月,要么叛逆张扬如安生;但凡涉及到性别观念革新带来的女性自我身份认知时,或者用新时代的时装包裹着礼教的余孽,或者恨不得干脆让女性角色手捧一部波伏娃的《第二性》以示摩登。

庆山的原作虽谈不上在性别观上多么深刻,然而却现实的反映出普通女孩子在强大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话语体系里迷茫失措的心态。曾国祥敏锐地在影片里把握住了这一点,大概也算是商业电影里难得的清流了。

扩展资料:

《七月与安生》角色介绍:

1,李安生

年少的安生是个放浪、不覊、自我的女生。不按规矩办事,喜欢挑战权威。她心里脆弱又没自信,害怕被别人拒绝和讨厌,总是想引人注意,想讨别人喜欢,却完全不懂得保护自己。百分百用心待人或恋爱,所以总是受伤。

26岁后的她,才终于变得有点成熟世故和坚强,长了自信,但内心始终保持纯真一面。

2,林七月

年少的七月是文静、乖巧又安分的。小家碧玉型,永远的优等生。

她心里有十分反叛的一面,只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不断压抑自己。作为补偿,她订定了每阶段人生的“幸褔”计划,只要这些期望都能按她的本子达到,生活也算可耐。80%用脑袋待人和恋爱,所以虽然看起来柔弱,心里其实没太受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31

《七月与安生》是一部质量上乘的由安妮宝贝小说改编的电影,因为这部电影,女主周冬雨、马思纯双双获得金马奖最佳女主。

电影豆瓣评分7.6分,被称为近年来国产片中仅有的能拿得出手的青春片,不烂俗,不尴尬,剧情有看点,演员的表演细致充沛,收获了一大堆好评,不过票房不算高,1.67亿。

相比票房的不高,影片质量却是过硬的,双女主的阵容,周冬雨拿出了生涯最佳表现,本就擅长于古灵精怪叛逆少女的她更是表现得细腻又有十足的突破,与此前不声不显的马思纯旗鼓相当,分庭抗礼,两人默契十足火花四溅,演技更加攀上一个高峰。

马思纯从左耳被人认识,但还局限于年轻演员的印象,在《七月与安生》中突破左耳叛逆黎吧啦的形象,饰演起了外表乖巧内心细腻的七月,在周冬雨的出色表现下好不逊色,电影的高质量离不开这两位主演的碰撞。可以说,是周冬雨和马思纯成就了这部电影,为电影大大增色。

金马奖评选也正是看中了两人突破自己的自然流畅、层次丰富的表演,从而颁发给她们俩史上第一座双黄蛋最佳女主。

《七月与安生》作为一部青春爱情片,讲出了青涩时光中无论是否美好的细枝末节,点点滴滴中透露出旧时光的真挚与动人。电影最大的看点就是两位女主角性格差异的碰撞,在其中讲诉了一个美丽又真实的故事,把小说生动地再现出来了,人物形象饱满真实,优点与缺点同样彰显。电影也就是这样才称得上艺术。

第2个回答  2018-10-31

电影《七月与安生》是一部由同名小说改编而来,讲述由周冬雨饰演的“七月”与马思纯饰演的“安生”两个女生相遇,相熟,再喜欢上同一个男生的故事。

她们的从一开始的相遇,就像是一种命运的选择——军训时,一只小松鼠从安生的身上跳下来,绕过了同在军训的其他学生,径直跑向七月,造就了七月与安生的初遇。正如影片开头所述:七月对家明说,她和安生之间的友情,是一次被选择的结果。

七月的性格如同未起波澜的湖水那样平静而安稳,安生则像跃动着的火苗那样,叛逆而自由。她们看起来性格迥异,但实际上都能在对方的背后看见自己的影子。正如影片中所述:有时候七月是安生的影子,有时候安生是七月的影子。

影片重点刻画了七月、安生和家明之间的三角恋情,以及围绕其展开的各种情感纠葛。

在电影《七月与安生》里,”七月“象征着大部分人所认同的安稳、平静的现实。而“安生”则象征着同样是大部分人在心里压抑着的对自由的渴求。我们可以将“七月”与“安生”两个人截然不同人生,看成一个人思想的两面。

“七月”是表露出来的对安稳生活的认同,“安生”是压抑着的对自由自在的渴望。或许人就是这样,安稳时在心底眼馋着自由。流浪时又渴求一个平静的生活。《七月与安生》是一部罕见的能令我深思的青春爱情电影,是一个关乎爱情、成长和现实的故事。周冬雨和马思纯的演技在本片中展现的淋漓尽致、能够轻而易举的带动情感的共鸣。

在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上,凭借着《七月与安生》,周冬雨和马思纯双双获得影后,足可见无论是演技或是剧情,《七月与安生》皆是一部可以去好好品味的电影。

第3个回答  2018-10-31

不提它在同类型电影中的地位,不说它让双女主获金马影后,《七月与安生》是一部非常值得女性观看的关于友情与爱情这个永恒问题讨论的电影,它是电影,也是我们真实生活的缩影。

现实中会有七月与安生这样的同性友谊嘛?很多人会问。有的,还很多。在最后那个对的人出现之前,陪伴我们最多的一直都是女性。就像电影里,七月和安生几乎形影不离,与现实中很多的闺蜜一样,一起上学,一起玩闹,结伴上厕所,分享爱吃的小零食,回家的路上悄悄讨论着喜欢的男生,见对方的父母,甚至一起洗澡一起睡觉。

女生们在看到电影前半段时会特别感触,有闺蜜的感到幸福:我活成了电影里的样子;没闺蜜的感到羡慕:如果我身边也有这样的闺蜜就好了。

所有的笑容和希冀戛然停止在家明出现那一刻。这一刻,横亘在这对亲如姐妹的闺蜜间的问题出现了,它就像是一把铁锤,在这段看似坚如磐石的友谊上砸了一锤,没断,却裂了缝。

电影里青春阳光型学霸家明出现后,品学兼优的七月对这个和自己有着许多共同话题,各方面都很完美的男生产生了爱慕;镜头切换到家明最先出场,明明是安生先遇到的家明,她喜欢上了他,但是叛逆乖张的安生总归是个少女,不知道要怎么表达自己的心意,面对闺蜜分享少女初心萌动时,她选择了缄默不言和祝福。

生活中哪里不是这样的?只是人生这个东西,可遇不可求,可叹不可说。闺蜜间总有些不能共享的事情,如果不属于我,那么我选择祝福。

到这里,如果安生像之前做的那样,埋葬了最初的心动,祝福最好的朋友。那么影片到这里就应该happy  ending!然而后面一系列的事情乃至悲剧,都源于安生和家明的一段情。于是引发了社会热论:安生到底是不是闺蜜爬墙?还是家明渣男本性?

好像很少有人说七月的不是,好像很少人真的去心疼安生。大家把悲剧几乎砸在了安生一人的头上:都是安生不自爱!所以勾引了闺蜜的男朋友,所以总是遇到烂人,所以,最后她注定失去七月。

观影者们这时都不上帝视角了,大家更愿意把自己代入到角色中,而现实中的大多数人,是安安分分表面上循规蹈矩的七月。

她们忘了,七月也是安生,安生也是七月。好学生七月内心是躁动的、不安分的,所以在面对背叛时才脱口而出那么多伤人的真心话;坏女孩安生其实是脆弱的渴望真情的,所以才会伪装自己,才会在遇到那么多难事时选择独自承受。她们间谁对谁错,其实很难区分,这部电影折射了当代社会女性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恋爱观,这些观点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遭遇等等都有不同。但是我相信,看完这部电影的你,心里的天平会有所倾斜。

第4个回答  2018-10-30

这部片子放到近年的华语电影市场上来看,相当值得一看。从表面上来看,这只是一部讲述三角恋爱的狗血电影,然而只要仔细深究一下,就知道,两个女生同时爱上的苏家明压根不是重点,他只是一个引子而已。

《七月与安生》这部片子真正想要说的主题其实就是“两生花”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著名影片《维罗妮卡的双重生命》中就对这种主题做了深入的探讨,但是在那部电影中,两个女孩完全不相识。她们都在以某种不同的生命轨道达到了同样的一种宿命。

而在《七月与安生》中,这种生命的体验与置换之间放到了两个闺蜜身上,她们从小长大,深知对方的习性,更互相为对方思考。所以当安生知道七月爱上苏家明的时候,她便果断舍弃了自己对于苏家明的感情。

然而在经历过一系列情情爱爱的感情牵绊之后,她们终于再次交汇在一起。而这种交汇不只是简单的心灵体悟,而是性格的某种互换。所以你如果仔细回想,会发现在《七月与安生》的后半段,开始出现了一种浓郁的神秘主义气息,甚至带有某种有灵论的思考。

所以这部电影之所以会被一票评论家看中,甚至马思纯和周冬雨都被选为金马奖影后,在于她们将这种神秘的互换性勾勒出来。因此,如果简单地将《七月与安生》当做一个爱情片来看,绝对低估了这部佳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