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治理水患的?

夏天连续降雨河水泛滥,在中国历史上是如何治理水患的?

夏天连续降雨导致水量不断的增长,最终河水泛滥成灾,淹没两岸的百姓和农田,那么古代的人是怎么治理洪水的呢?

首先第一点,治理水患要知道变通,不能总是根据一种方法去治理水患,每条河流都有不同的曲线,水的深浅,水流的湍急程度,地形的高低都需要亲身去了解实际情况,要经过走访测量,才能彻底摸清河流的具体情况才能制定出有效的防水措施。

古代大禹的父亲治理水患就是通过修筑许多的堤坝,对大水围追堵截,但是大水泛滥之后水势太强,直接将人们耗费精力修筑的堤坝全部冲垮,最后大禹的的父亲治水失败,随后当时的首领,又任命大禹担任治水的首领,大禹上任之后,四处考察地形绘制了无数张治水的地图制定了方案,最后决定采取清理河道,将河道中的泥沙挖掘出来,通过修正沟渠对大水进行分流的方法来治理水患引导洪水分流这种成功的,制服了水患。

明朝时期,黄河泛滥成灾,出现了多次的决堤事件,明朝朝廷多次派人去治理黄河都未见成效,明朝首辅申时行就派遣擅长治水的潘季驯去治理水灾,潘季驯采取了引清水入黄河水的方式减轻了泥沙量,又用缩小河道的方式减少水患取得了显著成效。潘季驯的治理水灾模式开创了新的思路将古代治水工程推到了新的高度,甚至在近代的治河方案也大力借鉴了潘季驯当时治理水灾的思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8

关于治水,人们脑海里立马能想到大禹治水,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可见他的心都放在治水上了,毕竟大水不治好,就没有安稳的家。

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鲧因为动用了皇帝的息壤来治理黄河而被治罪。接着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事。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自古治理黄河的办法就不是不断地提高堤坝的高度而是疏通河道。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二千五百四十年间,黄河受到近1593次泛滥威胁,而因泛滥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

水患后,首先待解决的问题是灾民的粮食问题,只要百姓能够维持生计,社会不安的因素自然就会减低。水患既是历代不可避免,因此,及时救灾与灾后重建工作就非常重要。政府赈济灾民,一方面是解决灾民的饥馑,一方面避免民乱的发生,为国家保留实力。国以民为本,只有使百姓安心的生活,国家才能永续经营。因此历代政府,均非常重视救灾与防灾的工作。

水患的形成,是大自然的反馈,由于人类的不断繁衍,为了生活与经济发展而不断的开垦土地,处处与自然争地,由于过度的开垦,导致生态失衡,水土流失,遇雨成灾;或因政治因素,在战争时,敌对双方往往会利用决河堤之水来歼灭敌方,以达到胜利的目的。所以,人们怎么对待大自然,大自然就怎么对人们,所以去破坏大自然,要保护爱惜大自然,是现在人要做的。

第2个回答  2019-07-02
修堤坝,改河道,将水引到低洼的地方,或者干脆人工造湖,同时迁徙人民。治水的都了不起啊,大禹不说了,包拯、海瑞都是治水有功才流传千古的。
第3个回答  2019-07-02
有关黄河的治理最早的一次记录就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大禹治水”
而其中的过程更是熟悉:
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鲧因为动用了皇帝的息壤来治理黄河而被治罪。接着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事。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自古治理黄河的办法就不是不断地提高堤坝的高度而是疏通河道。
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二千五百四十年间,黄河受到近1593次泛滥威胁,而因泛滥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
黄河治理的难度可以用一句古话看出来: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
元朝末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黄河治理上,最后被农民起义推翻。
第4个回答  2019-07-02
在古代治理水患基本是靠筑堤或疏导。由于黄河河道经常变化的特性,中下游的治水任务一直很重,即使堤坝修好也可能突然改道,因此水患常年发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