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农业上有哪些应用?

如题所述

人工智能是相对于人类智能而言的。它是指用机械和电子装置来模拟和代替人类的某些智能。人工智能也称“机器智能”或“智能模拟”。当今人工智能主要是利用电子技术成果和仿生学方法,从大脑的结构方面模拟人脑的活动,即结构模拟。人脑是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由上百亿个神经元组成的复杂系统。结构模拟是从单个神经元入手的,先用电子元件制成神经元模型,然后把神经元模型连接成神经网络(脑模型),以完成某种功能,模拟人的某些智能。如1957年美国康乃尔大学罗森布莱特等人设计的“感知机”;1975年日本的福岛设计的“认知机”(自组织多层神经网络)。电子计算机是智能模拟的物质技术工具。它是一种自动、高速处理信息的电子机器。它采用五个与大脑功能相似的部件组成了电脑,来模拟人脑的相应功能。这五个部件是:
(1)输入设备,模拟人的感受器(眼、耳、鼻等),用以接受外来的信息。人通过输入设备将需要计算机完成的任务、课题、运算步骤和原始数据采用机器所能接受的形式告诉计算机,并经输入设备把这些存放到存贮器中。
(2)存贮器,模拟人脑的记忆功能,将输入的信息存储起来,供随时提取使用,是电子计算机的记忆装置。
(3)运算器,模拟人脑的计算、判断和选择功能,能进行加减乘除等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4)控制器,人脑的分析综合活动以及通过思维活动对各个协调工作的控制功能,根据存贮器内的程序,控制计算机的各个部分协调工作。它是电脑的神经中枢。
(5)输出设备,模拟人脑的思维结果和对外界刺激的反映,把计算的结果报告给操作人员或与外部设备联系,指挥别的机器动作。以上五部分组成的电脑是电子模拟计算机的基本部分,称为硬件。只有硬件还不能有效地模拟和代替人脑的某些功能,还必须有相应的软件或软设备。所谓软件就是一套又一套事先编好的程序系统。人工智能的产生是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是机器进化的结果。人类的发展史是人们利用各种生产工具有目的地改造第一自然(自然造成的环境,如江河湖海、山脉森林等),创造第二自然(即人化自然,如人造房屋、车辆机器等)的历史。人类为了解决生理机能与劳动对象之间的矛盾,生产更多的财富,就要使其生产工具不断向前发展。人工智能,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们创造了各种复杂的机器设备,大大延伸了自己的手脚功能之后,为了解决迫切要延伸思维器官和放大智力功能的要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哲学上看,物质世界不仅在本原上是统一的,而且在规律上也是相通的。不论是机器、动物和人,都存在着共同的信息与控制规律,都是信息转换系统,其活动都表现为一定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人们认识世界与在实践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过程相联系,改造世界与依据已有的信息对外界对象进行控制的过程相联系。总之,一切系统都能通过信息交换与反馈进行自我调节,以抵抗干扰和保持自身的稳定。因此,可以由电子计算机运用信息与控制原理来模拟人的某些智能活动。从其它科学上来说,控制论与信息论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从功能上揭示了机器、动物、人等不同系统所具有的共同规律。以此把实际的描述形式化,即为现象和行为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把求解问题的方式机械化,即根据数学模型,制定某种算法和规则,以便机械地执行;把解决问题的过程自动化,即用符号语言把算法和规则编成程序,交给知识智能机器执行某种任务,使电子计算机模拟人的某些思维活动。所以,控制论、信息论是"智能模拟"的科学依据,“智能模拟”是控制论、信息论在实践中的最重要的实践结果。人工智能是人类智能的必要补充,但是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仍存在着本质的区别:1、人工智能是机械的物理过程,不是生物过程。它不具备世界观、人生观、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心理活动所构成的主观世界。而人类智能则是在人脑生理活动基础上产生的心理活动,使人形成一个主观世界。因此,电脑与人脑虽然在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的行为和功能上有共同之处,但在这方面两者的差别是十分明显的。从信息的输入看,同一件事,对于两个智能机具有相同的信息量,而对于两个不同的人从中获取的信息量却大不相同。“行家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就是这个道理。从信息的输出方面看,两台机器输出的同一信息,其信息量相等。而同一句话,对于饱于风霜的老人和天真幼稚的儿童,所说的意义却大不相同。3、电脑必须接受人脑的指令,按预定的程序进行工作。它不能输出末经输入的任何东西。所谓结论,只不过是输入程序和输入数据的逻辑结果。它不能自主地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遇到没有列入程序的“意外”情况时,就束手无策或中断工作。人工智能没有创造性。而人脑功能则能在反映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作出新判断,创造新表象,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4、人工机器没有社会性。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其脑功能是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人们的社会需要远远超出了直接生理需要的有限目的,是由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序所决定的。因此,作为人脑功能的思维能力,是通过社会的教育和训练,通过对历史上积累下来的文化的吸收逐渐形成的。人的内心世界所以丰富多采,是由于人的社会联系是丰富的和多方面的,人类智能具有社会性。所以要把人脑功能全面模拟下来,就需要再现人的思想发展的整个历史逻辑。这是无论多么“聪明”的电脑都做不到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思维模拟范围的不断扩大,电脑在功能上会不断向人脑接近。但从本质上看,它们之间只能是一条渐近线,它们之间的界限是不会清除的。模拟是近似而不能是等同。人工智能与人脑在功能上是局部超过,整体上不及。由于人工智能是由人造机器而产生的,因此,人工智能永远也不会赶上和超过人类智能。所谓“机器人将超过人奴役人”、“人将成为计算机思想家的玩物或害虫,……保存在将来的动物园”的“预言”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它抹煞了人与机器的本质差别与根本界限。人工智能充实和演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论。它进一步表明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属性。电脑对人脑的功能的模拟,表明了意识并不是神秘的不可捉摸的东西,不是游离于肉体内外脱离人脑的灵魂,也不是人脑分泌出来的特殊物质形态,而是人脑的机能属性。这就进一步证明了意识本质的原理。人工智能的出现深化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的原理。人工智能是人类意识自我认识的产物。电脑的出现,意昧着人类意识已能部分地从人脑中分化出来,物化为物质的机械运动。这不仅延长了意识的器官,也说明意识能反过来创造"人脑"。这是意识对人脑的巨大的反作用。从意识与人脑的相互关系中进一步深化了意识对物质形态进步的反作用,意识作为最高的物质属性对于物质运动发展的反作用。人工智能引起了意识结构的变化,扩大了意识论的研究领域。电脑作为一种新形态的机器而进入了意识器官的行列。它不仅能完成人脑的一部分意识活动,而且在某种功能上还优于人脑。如人脑处理信息和采取行动的速度不如电脑,记忆和动作的准确性不如电脑。因此,在现代科学认识活动中,没有人工智能,就不会有人类认识能力的突破性发展和认识范围的不断扩大。电脑不仅依赖于人,人也依赖于电脑。这就使得在意识论结构上增加了对人工智能的探讨以及对人机互补的关系的探讨。同时思维模拟,也把思维形式在思维中的作用问题突出出来,为意识论的研究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10
农业机械,生态农业,以及畜牧业疾病防控,只要是涉及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基本都可以用,方法是最根本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1-10
监控农作物生长状况
第3个回答  2019-03-26

人工智能应该可以贯穿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

【建设阶段·解决方案】

l 物联网监控

传统农业生产“靠天吃饭”,慧云智慧农业解决方案让农业生产实现“知天吃饭”。通过在农业生产现场搭建全面的“物联网”监控网络,物联网监控系统可实时监控管理生产基地的气候环境、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病虫害情况,同时可远程自动化控制现场农业设施设备,真正做到24小时不间断实时监测、异常情况智能预警、险情灾害及时排解、设施设备精准控制,最终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产量与品质的目的。

l 水肥一体化

慧云信息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可帮助用户轻松实现水肥一体化管理。慧云信息通过整合全球先进水肥一体化设备及领先的灌溉技术,结合物联网监控、土壤墒情、气象预测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系统可全程监控作物生产环境、远程自动化控制水肥灌溉,为用户提供最优化的灌溉方案,充分提高水肥利用率,实现节水、节肥,改善土壤环境,提高作物品质的目的。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大田、旱田、果园、温室等种植灌溉作业。

l 智能大棚

温室大棚可在不适宜作物生长的季节,为作物打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多用于对生长环境要求精细的作物,如低温季节喜温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栽培或育苗等。传统温室大棚的生产管理主要依赖人工:人感觉冷了就增温,观察土壤觉得干了就浇水,通风、补光等操作均依赖人工操作,没有精准的数据支撑。农业进入信息化时代后,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更多地引入到农业生产中,慧云信息根据用户生产需求,为用户搭建专业农业生产大棚,并将智能化控制系统应用到大棚中,实现大棚智能化种植与精准化管理。

【生产阶段·解决方案】

l 农场生产管理

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季节性、专业性、复杂性等特点,不同的农产品具有不同的生产管理流程,且不同的生产管理者往往又有不尽相同的生产管理办法,为了实现农场生产管理专业化、标准化、智能化,提高农场生产管理的效率,亟需打造符合农场自身特点的生产管理系统。慧云农场生产管理系统,可对农场全生产流程的每个环节进行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包括规划生产流程、自动化任务管理、即时沟通交流、巡园监督管理、病虫害图像识别、农资投入品管理等。

l 葡萄管家

生产缺乏标准化、产品缺乏差异化,是我国农业生产最为突出的两大问题。在生产端,由于生产缺乏标准化,导致产品的产量与品质无法得到保障;在销售端,由于农产品缺乏差异化,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好产品未必能卖上好价格。慧云葡萄管家聚焦在葡萄种植细分领域,为用户提供从种植到销售的一站式服务。在生产端,葡萄管家通过将“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葡萄农业技术知识深度融合,帮助用户实现标准化种植,种出好产品;在销售端,葡萄管家帮助用户实现产品差异化销售,卖出好价钱。

l 耘眼

耘眼是由慧云信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作物种植管理工具,当前版本可以用于柑橘的种植管理。耘眼将难以捉摸的病虫害和费时费力的数果问题浓缩在几秒之内,并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准确率,用户只要用手机拍个照,就能快速识别柑橘病虫害,数果预测果园产量,是现代果农提升种植效率,减少意外损失的智能利器。

病虫害识别

耘眼拥有海量的柑橘病虫害图库,用户只需要通过手机拍病态的叶片或果实照片,就可以识别30多种柑橘常见病虫害以及缺素症。如容易混淆的黄化病和黄龙病、凶猛的红蜘蛛、溃疡病等,并且获取相关防治方案,与农业专家在线交流种植难题。

拍照快速数果

精准预估果园产量、把握采果时机尤为重要。以往数果是靠人工一颗颗数,费时费力又不精准。用耘眼数一数,用户只要用手机给挂果数拍个照,最快1秒之内就可以数清楚果实数量,预估果园产量。

花期判断

帮助果农正确判断柑橘所处花期的准确阶段,以及提供植保、营养、农事方面的管理要点,和详细的用药方案。

【销售阶段·解决方案】

l 农产品溯源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慧云农产品溯源解决方案即采用先进的农业物联网技术,结合现代信息化手段,对农产品的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事生产过程、质量检测、加工储运等质量安全关键环节进行数字化管理,为农产品建立“身份证”制度,实现农产品的全程可追溯。同时,通过一物一码技术,帮助农业生产和流通企业实现产品防伪鉴真,并精准获取客户分布数据,助力农产品营销。

l 品牌营销

与日化、电子产品等品类相比,农产品的市场规模颇为可观,但品牌数量却寥寥无几,尤其是种植业领域的品牌数量明显较少。即便是农产品品牌中的佼佼者,也仅仅占据了整体市场规模不到0.1%的份额。这意味着,农产品新晋品牌拥有巨大的成长空间。农产品品牌的打造需要品质稳定的规模化生产,以建立稳定的供应链;需要通过持续的品牌宣传提升产品的心智显著性,让更多的人了解、熟悉品牌;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渠道实现差异化销售,打造品牌购买的便利性。慧云信息依托专业的农产品营销团队,为农业企业、种植基地提供差异化品牌服务。通过提炼品牌核心理念,打造品牌故事,设计包装,进行媒体内容营销,同时对接特定销售渠道,彻底打通农产品供应链,帮助客户最大化品牌价值,实现产品增值与生产者增收。

第4个回答  2012-11-09
播种

参考资料:播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