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为什么叫‘关东’?

如题所述

因为东北位于山海关以东。

山海关以东,即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四盟市(蒙东源于关东),今泛称“东北”,明朝俗称“关东”,清朝称之为满洲东三省

自明代以后,关东地区是指耸立于河北与辽宁交界处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以东的地方,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泛称东北。又以山海关为限隔,则有关里(内)、关外之别称。

而实际上东北这一区域概念的形成,是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演变,与长城特别是与山海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扩展资料:

山海关的出现,第一次把华北与东北截然分开,自此便成为两大区域的天然分界线

迄今为止,辽宁与河北两省的分界,仍按关城及其连接的一段长城为界。确切些说,山海关被囊括于河北省内,其省界已外延山海关以东大约30多华里。一座关城,成为今日华北与东北、辽宁与河北两区两省的大致分界线。

在明初,人们便有了内外之分的新的地理概念:把山海关以东的地方所称辽东,即今辽宁省境,统称“关外”,而把山海关以西亦即长城内侧,统称“关内”,后又渐称“关里”,有山东人、河北人、山西人,乃至江南地区的人流寓关外,往往不直说省名,而泛称为“关里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3-04
清朝在入关前的28年(1616-1644年)中,与明朝激烈争夺东北,最后完全摧毁了明朝对东北的统治。并于1644年乘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政权的机会,挥师进关,占领北京,再经过近20年的战争,彻底打败了南明政权,重新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清朝是满族贵族创建的一代封建王朝。它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全国建立了具有满族文化特色的政治制度。东北是它的故乡,被清朝统治者尊为″龙兴之地″,因而受到格外重视,很快设官建制,逐渐完善起来。自清朝定都北京后,以盛京(沈阳)为留都,设文武大臣驻守其地:″自山海关以东,留都之地,统以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这是清入关初,以留都总管三省一切军政庶务。顺治三年(1646年),改为奉天昂邦章京,乃全权掌管三省。以后,三省分治,各设独立行政机构。今吉林省初设于顺治十年(1653年),称宁古塔昂邦章京,兼辖黑龙江,即两省为一个机构所辖,治所设于宁古塔(黑龙江宁安)。至康熙十五年(1676年)将治所迁至吉林乌拉城(今吉林市)。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改称″镇守吉林等处地方将军″,简称吉林将军。今辽宁省是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改称为″镇守盛京等处将军″,简称盛京将军。黑龙江省设治,是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反击沙俄前正式设立的,名称即为″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简称黑龙江将军。治所初设于瑷珲城(即旧瑷珲)。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再迁至墨尔根(今嫩江县),三十八年时,又迁到齐齐哈尔,此为将军衙门的长久治所。

这就是清代东北三将军之由来。″三将军″虽不是行省名,但实际上是三个行省,建置与内地所设总督、巡抚有别,具有军事管辖的性质。清朝在东北、北部与西北的″三北″地区仅设将军衙门制,突出了边疆地区军事的重要地位。还须指出,三将军所辖地区及名称,与今日之吉林、黑龙江、辽宁相合,但各自所辖范围、疆域,大小,确有很大差别。如,清代吉林疆域,南北长,东西窄,其东至日本海,东北达库页岛,南抵长白山,西至威远堡,西南至英额门。全省疆域远比今日吉林大得多。尽管如此,三省正式成立,体制完备,奠定了当代三省的版图。

清朝为政,反对″华夷之辨″,力主″中外一家″、″满汉一体″,在一个政权的统一治理下,无内外之分,所以,清入关后不再修长城。以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圣祖发出不修长城的谕旨为标志,自秦始皇始修,为历代所依赖的这座长达万余里的人工防御工程,已维持了2000年,至此正式废除。这不仅是清朝的防御观念的彻底转变,更重要的是,标志着清朝完全实现了空前的″大一统″。

清朝废长城,却不废山海关。这座雄关,对于清朝来说,仍有重大的意义。它保留山海关,一是稽察往来商旅,抽取税收,对国家有利是为保护它的″龙兴之地″,严禁内地人通过山海关进入东北,免致破坏了它的风水″龙脉″。自康熙时就实行封禁,为后世的遵循,厉行封禁长达200年左右。山海关就成了清朝封禁东北的一个不可逾越的关口。显然,在长城失去作用的情况下,惟独山海关及其相边的一段长城,却在新的时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换言之,山海关依然是限隔内外的一座界标。盛京、吉林、黑龙江三省是作为清朝的政治与经济的″特区″而受到严格保护。

前文说到,明代所形成的″关东″的地域概念,主要是指由它直辖的辽东地区。而到了清代,关东的区名已经扩大,就是说,已远远超出关东即盛京的范畴,把吉林、黑龙江也涵盖其内。

早在努尔哈赤起兵复仇的过程中,首先统一了建州女真。次及海西女真、东海部女真。在建后金国前后,散居在辽东地区以外的大部女真已被统一。当进入辽东地区,又把世居于此的广大汉人也纳入到后金政权的统治之下。其子皇太极继位后,屡次远征黑龙江中上游的呼尔哈人、索伦人(实际也是女真人的不同部族。这些部族后发展成如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族)。截止到1635年,皇太极宣布自此废除诸申的族号,改称″满洲″,标志着新的民族共同体即今之满族最后形成。

满族登上历史舞台,进入中华民族的行列,彻底改变了明代东北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互不统属的各自分散的状态,形成了一个整体民族。再有汉人、蒙古人与之同处一个政权之内,这就从政治上打破了明代把汉人与少数民族严格限隔的政策,使之融为一体。由此引起的地域关系大变化,是彻底废除明代所筑辽东边墙及开原三关的藩篱,再无内外之分,整个东北地区从政治上及民族关系都连为一个整体。在清朝人的心目中,无论是盛京、吉林、黑龙江,都视为她的发祥之地。因为他们的祖先确实源起于黑龙江流域,后离故土南迁,经吉林,进至朝鲜北部,最后辗转回迁至辽宁省境,定居于新宾的赫图阿拉(今称永陵乡)。在皇太极为其父纂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时,开宗明义,把东北的名山――长白山定为其祖先的诞育之地。因此,长白山同努尔哈赤创业的赫图阿拉一样重要。这就是说,在清代的地域观念上,已把辽阔的东北看成是一个没有区别的完整的地区。前叙清入关初,以盛京大臣总管全区,恰是这种地域观念的具体体现。后以东北疆土辽阔不便管理,始将全区折为″三将军″。但从整体上,清朝把三省列为″封禁″地区,受到特别保护。这就使东北地区在全国各地区中处于特殊地位。我们说它是有清一代的政治与经济″特区″,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第2个回答  2019-04-16
在东北住了接近50年 得 又变成关东人了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4
关东,今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四盟市(蒙东源于关东),地处中国东北方,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而明以后又俗称“关东”,清朝后又称之为满洲东三省。

自明代以后,该地区又有了一个新名称,这就是人人皆知的“关东”。此称之义,是指耸立于河北与辽宁交界处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以东的地方,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泛称东北。又以山海关为限隔,则有关里(内)、关外之别称。
第4个回答  2014-03-04
山海关以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