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心是起源自哪里,什么时候?T恤呢?

如题所述

 背心源于汉。汉末刘熙在《释名·释衣服》中称:“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裆者即背心,这在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中讲得更清楚了:“案即唐宋时之半背,今俗谓之背心。当背当心,亦两当义也。”徐珂的《清稗类钞·服饰类》也说:“半臂,汉时名绣裙,即今之坎肩也,又名背心。”由此可见,至少在2000年前的汉朝背心就面世了。中国历代关于背心的趣闻逸事是不少的。据《南史》记载,南北朝时,徐州刺史薛安都“著绛衲裆衫,驰入贼阵”杀敌。

《实录》对背心也有记述:“隋大业中,内官多服半涂,即长袖也。唐高祖减其袖谓之半臂,今背子也。江淮之间或曰绰子。士人竞服,隋始制之也。今俗名搭护,又名背心。”看来唐高祖李渊也是一位背心的积极倡导者。北宋文学家苏轼也爱穿背心,他因“谤讪朝廷”罪而被贬谪到海南岛后回常州地区,在归途中就是穿着背心的。这在邵博的《邵氏闻见后录》里有记述:“东坡自海外归毗陵,病暑,着小冠,披半臂,坐船中,夹运河岸千万人随观之。”清时有一种“军机坎”称之为“巴图鲁坎肩”,巴图鲁是满语中勇士的意思。这种背心制作讲究,四周镶边,正胸前13颗钮扣,一字排开,因此也称它为“一字襟”马甲或“十三太保”。只有朝廷要员才有资格穿这种马甲,视之为殊荣。后来这种马甲逐渐成为一种礼服,一般官员也都穿了。

  背心的历史是什么?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裆是背心的雏型,为敞领无袖束腰衣,仿自汉代的两当铠,取其“当背当心”之意。宋代称作背心。至清代背心形制多样,有大襟、对襟、琵琶襟等,且男女皆可穿用。其中一种正胸饰一排13颗横纽的“巴图鲁(满语勇士)坎肩”,初用于朝廷要员,后也为一般官员穿用。士兵还将背心用作号衣。民国时期,劳动人民多将背心当作外衣穿。现代生活中穿用背心已十分普遍。

  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为衣摆两侧开口的无领、无袖上衣,长度约至膝,多以绸缎为面料,并饰以彩绣花边,穿于外套与衬衫之间。1780年以后衣身缩短与西装配套穿用。西装背心现多为单排纽,少数为双排纽或带有衣领。其特点是前衣片采用与西装同面料裁制,后衣片则采用与西装同里料裁制,背后腰部有的还装带襻、卡子以调节松紧。

起源T恤是"T-shirt"的音译名,保留了英文起首字母"T"。

T恤最初原是干粗重体力活的工人们穿用的内衣。一般而言,男人们的T恤有点像如今女人们的文胸,并不轻易裸露,只是当它与无袖的连身工装裤配穿时,才露出一些它的真面目,在20世纪初叶,服装公司的产品目录上T恤仅仗是作为内衣来推销。到1930年,虽然作为内衣的形象并未发生多大的改变,但显然人们已经开始试着把T恤穿在外面,这就是人们所听到的"水手衫",水手们穿着T恤出海远航,蔚蓝的海洋与明净的天空为它涂抹上第一缕浪漫的色彩。

当这种丝毫不起眼的无领短袖针织衫,有朝一日与大明星马龙·白兰度一同在银幕亮相时,兴奋的影迷顿感惊讶不已,1974年12月3日《欲望号街车》在纽约首映。吸引人心的不仅是马龙·白兰度那略带粗野的男子汉气概和笑起来坏坏的眼神,还有那件朴实无华的白色T恤,此剧导演埃列·卡茨恩曾经玄机莫测且不无得意地透露,自兰度的T恤形象并非事先精心设计而完全是得之于一个偶然。原来只因白兰度偶然之中穿着它来排演……

随着1951年《欲望号街车》在全美公映,白兰度的白色T恤形象变得举国同名,柔软体贴的T恤衫把男性美从呆板、单调、循规蹈矩的传统上流品位的着装中解放出来,阳刚的身形展现在亦惊亦盲的视野之中,一时间成为全美乃至全世界的摹本。

20世纪50年代是美国文化配合好莱坞电影进军世界的光辉时代,无形中促成了T恤风潮的国际性蔓延。T恤与牛仔裤、黑色皮夹克共同塑造了一种深深影响年轻一代的叛逆英雄形象,代表着对传统礼节、上流品位的极度藐视和摒弃。詹姆士·迪恩在电影《阿飞正传》中身穿T恤衫,微微立起外套衣领的扮相,成为崇尚叛逆的青少年心目中的伟岸英雄。此外,影星亚特·卡尼在白色T恤衫外面套一件黑色马甲的滑稽相,也使人们更加深了对于T恤与平民之间的亲密关系的理解,随后一系列表现反叛青少年题材的电影纷纷采用T恤着装,由此使T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独特个性,烙上分支文化的印记。虽然叛逆角色往往便是真实生活中被压抑的性格的预先释放,但在影片中受到热烈欢迎是一回事,能否被主流社会所欣赏和仿效又是另外一回事。 T恤其实直至在影坛寻找到脱离"银幕无赖"的角色之后,才开始被少数男性采纳为日常装,它的舒适、卫生也逐渐得到人们称许。

T恤的大规模流行风潮始发于20世纪70年代。1973年《妇女时装日报Wear Daily》声称T恤是当年反文化的首席发言人。1975年据载有4千8百万件印花T恤充斥于美国大大小小的服装市场,并在此后的多年中保持了这一势头。T恤衫上的图案与文字只要想得出就能印上去。幽默的广告、讽刺的恶作剧、自嘲的理想、惊世骇俗的欲望、放浪不拘的情态都藉此发泄无遗。对于这种似乎是无可遏止的风潮,也曾有人尖刻地批评企图以T恤的文案来达到某些目的的做法太小儿科:"如果连你的话人家尚且不乐意听,又如何指望他们听你的T恤话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8-26
  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裲裆是背心的雏型,为敞领无袖束腰衣,仿自汉代的裲裆铠,取其“当背当心”之意。宋代称作背心。至清代, 背心形制多样,有大襟、对襟、琵琶襟等,且男女皆可穿用。
  其中一种正胸饰一排13颗横纽的“巴图鲁(满语勇士)坎肩”,初用于朝廷要员,后也为一般官员穿用。士兵还将背心用作号衣。民国时期,劳动人民多将背心当作外衣穿。现代生活中穿用背心已十分普遍。背心一般按其制作材料命名,如皮背心、毛线背心等。它可做成单的、夹的,也可在夹背心中填入絮料。按絮料材质分别称棉背心、羊绒背心、羽绒背心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