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言官体系有什么利弊?为什么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呢?

如题所述

明朝的言官体系有什么利弊?为什么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呢?

谏官规章制度早就在明朝初期同样存在了,主要包含:御史大夫、御史中丞、殿中侍御史,侍御史这些官衔。除开这几点谏官外,还有一种极为重要的谏官---右都御史。所谓右都御史便是六部中分别挑选两人变成右都御史,这个职位仅仅是正七品,这群人所组成的明朝的谏官管理体系。谏官的往往会有支配权非常高的状况,是皇上为了能让她们充分发挥监督重臣的功效,不容易由于自己的支配权低而不敢说话。

在明代谏官管理体系创建的前提下,太监规章制度也逐渐开始创建。自然这时的太监支配权并不算太大,基本就是服务项目皇室成员的仆人。在这个时期谏官是稳稳压管着太监的,但是这一切在明英宗拥有翻转。英宗阶段,朝廷被三杨和皇太后控制。正是如此,英宗自小就给他身边的太监王振形成了浓厚的信任。在皇太后和三杨去世之后,明英宗正式启动当权,与此同时,宦官王振的权力都是节节攀升。

王振在掌控支配权后,便开始打击谏官。谏官由于岗位不高,内部结构逐渐分解成双股:一部分为了所谓的发展前途,挑选投奔了王振。其中一位谏官右都御史陈智,随后找理由进攻别的谏官并没有尽到责任,理应被处罚,最终英宗确定全部右都御史都杖刑2二十。这件事情之后,谏官因为怕受到惩罚,通常不敢冒险观点,失去她们原有功效。这样的事情一发不可收拾,大量谏官逐渐陆续倒向王振等太监阵营。她们变成了王振专权的一种手段,她们四处汇集重臣的罪行,很多和王振不对付的大臣被罢免,直到最后朝堂前已经没有什么敢斥责王振的大臣了。

因为太监常常侍候皇上,因此对于皇上而言,这群人更得他的信赖。并且谏官经常会因为产生分歧而相互之间争执,碰到贤君还行,一旦遇到怠政的皇帝,谏官就很容易引起帝王的抵触。一旦皇上不上朝的情形下,太监们总会带替皇上看奏章,这时候谏官功能的大部分已经没了。而一旦宦官专权,这种谏官不但无法抑制太监,反倒通常会变成太监操纵朝廷的一种手段,那也是明代谏官规章制度的失败的地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31
言官系统没有发挥作用的原因其实在明朝时期,言官系统之所以没有发挥作用,反而宦官能专权,原因有三,第一,言官实力太低虽然说言官确实是为群众办事,在官场上还是要看你的品级究竟如何的。由于他们的品级太低,最终在宦官面前缺乏反制的能力,第二在于宦官肯定自幼伴于皇帝左右,对于皇帝来说,要说感情的话,肯定是宦官更加深厚。而对于言官可能很多人还挺讨厌,反正就是这帮人怎么这么烦,天天吵吵吵吵,言官的权力
第2个回答  2022-08-31
元朝时废除谏官,以御史兼谏职,明袭元制,又添了个给事中与御史兼谏职,俗称“给谏”。到了清朝皇权大盛,臣子想当个奴才都需要资格,还想履行谏职纯属做梦,于是台谏统统打包塞进都察院,谏官从此形同虚设。
第3个回答  2022-08-31
因为这个体系的权利分布到每一个官员的手里,没有进行一个集中的管理,所以这体系相当于没有任何作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