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哪些行为会使学生出现抵触心理?

如题所述

优秀的老师在教育学生时是一定能够把握好分寸,尽量避免引起对方抵触的?那么有什么行为是需要注意的呢?

第一,一味批评会引起对立

人性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潜意识里都会认为自己没错,即便事实证明自己确实错了,心中也会找各种理由来填补这种落差感。成年人诚心接受批评就非常难得了,就更别十几岁的孩子。卡耐基《人性的弱点》一书明确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要批评其他人,批评只会令对方抵触,更加难以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法办事。所以老师在教育学生时,采用批评的方式无疑是非常愚蠢的。首先孩子不容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其次这种严厉斥责方式,无论如何他们也是接受不了。最终结果是,他们对于对于老师印象会越来越差,即便的确是自己有错在先,这种隔阂也因此深埋心底。往后对于后者的建议,更是充耳不闻,甚至于公然对立也是非常正常的情况。

第二,区别对待让学生反感

谁都希望自己是被重视的那个,谁都渴望获得他人的赞美和鼓励。老师教育方法中很重要一条就是“一视同仁”,不高区别对待。因为如果过度倾注目光在某一个学生身上,不仅会让其它学生心理产生较大落差感,让他们自我暗示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同时也会令备受瞩目的那名学生被大家嫉妒甚至于孤立。这些负面影响,完全就与老师最初目的背道而驰了。

而正确做法应该是在鼓励的基础上平等对待所有人,针对不同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采取针对性引导措施。但是至始至终赞美和鼓励应该是这一切的前提。大家或许都听说过那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一位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视察,他观察了学生后向老师提出意见,某某学生天赋高以后必定大所有未,某某学生资质平庸以后可能就是普通人水平。结果在20年后,那些被断言成才的学生果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那些被判定平庸的也不出意外地泯然于众人。这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

区别对待会给学生带来自我否定的消极暗示,而鼓励和赞美则为他们提供积极正向的力量,这两种态度完全可以左右孩子的成长方向。作为老师,一定要注意自己教育方式对于学生的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9-11

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那么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并且我们受教育的程度也越来越高了。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那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这个过程当中呢,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就是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哪些行为会使学生出现抵触心理呢 。首先比较常见的一种行为,那就是不尊重孩子的行为,作为老师,应该尊重孩子们他们的一些行为和语言 ,如果一味的批评他们没有鼓励的话,那么很容易导致他们会出现抵触的心理 。并且还怎么非常讨厌布置大量作业的老师,所以说如果一个老师非常的喜欢布置作业的话,那么这些行为都会容易使学生出现抵触的心理,对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不利的 。
所以说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活动当中,作为老师应该注意这种情况的发生,应当和学生们进行良好的沟通,那么这样的话才能够进行比较不错的学习 。所以说在教学的这个过程当中,并不直接只是老师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老师和学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定程度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所以说沟通就是必不可少的 。
另外对于老师而言,应当积极的培养,应当营造一个不错的教学氛围,这样的话对于提升孩子,他的一个学习效率都是非常有用的 。并且作为老师应当去了解每一个孩子,他的一个情绪以及他们所在意的事情,那么这样子的话,能够建立一个不错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学活动都是有益无害的 ,所以对于这些情况来说的话,我们应当引起注意 。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9-11
比如说根本就没有听从孩子的想法,反而会选择一味的斥责孩子,然后也会经常把所有的错误都怪罪在孩子身上,然后也没有加强沟通,还有就是会不分青红皂白的辱骂孩子。
第3个回答  2021-09-11
说话不尊重学生,而且会经常打骂学生,教育学生的方式不对,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没有正确的教育模式,这些行为都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