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后再找工作时,怎样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呢?

如题所述

01 目标匹配

场面话不说,目标匹配指的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工作能够提供的东西,两者是相匹配的。比如之前面试过一个1.5年的PM,在一家业务深度固化的公司做产品。产品职位对于这样的传统企业相当于一份闲差,他的离职动机是觉得没有发展空间,自己在被时代抛弃。想多做一些产品工作,多做出一些成绩。

那么他的求职目标是继续进行产品深造,或者说更系统的学习PM体系。

而他面试的岗位是一家MVP没有跑出来的创业公司。创业型公司业务还处于验证模式,特点是死亡率高、变化快。这个阶段公司需要的产品是万金油型的,要面面聚到,显然没有初级PM需要的空间和发挥余地。

所以结果一定是不合适。因为求职者想要的,这份工作给不了。

其实产品经理在面试其他产品经理的过程,也是一个用户调研过程。 用户需求的底层是认知,认知的底层是思维模式。求职的目标又和离职的理由紧密关联,人们的下一份工作大部分都有弥补自己遗憾的影子。

日常面试过程中,对于求职的求职目标大概分为如下几类:

    镀金型:这部分人的要的是好平台,倾向是大平台。其实是产品线。搬砖型:没有明显的目标,只是为了找一份工作。薪资维持即可。完善型:有能力短板需要特定的工作来补充。变革型:换行业OR换职位,主要是想换个赛道。财迷型:主要薪资达到要求,做什么都可以。

大部分求职者上述问题的组合,但是有明显的侧重。

02 能力匹配

能力在我看来分为外观和内在。我更愿意用游戏里的一些名词代替可能更为合适。即一个人的DPS(输出能力)和成就系统。

一个人能力的体现主要看两个方面:你会做什么以及你做了什么。面试的过程就是在验证这份工作你会不会做以及能不能做好。

所以,简历里写的工作内容=你会做什么。如果你会做的内容≥工作要求的,说明个人对于工作的覆盖度是足够的,起码工作起来不会是体育老师教数学的样子。

简历里写的取得成绩=你做了什么。这也是为什么做自己介绍的时候不能是流水账,一定是事件+数据结果的表现形式。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呈现一个结果,这件事我会做而且做的很棒。

这个也是为什么JD里都会写有相关行业经验优先,头部公司优先。究其根源,人倾向于确定性的结果,才会有这样的结果。

产品经理职位相比于技术职位,有很多主观的判断。经常说产品经理是一个比较玄学的岗位,说白了和演艺行业比较相似,比较依赖于个人表现同时又需要巨大的资源支持。

就像演员总是会有永远捧不红的,产品经理内在能力不行,是带不出来。没有公司会跟个人去赌未来。公司要的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或者一个萝卜补所有坑。

03 业务匹配

业务匹配是指PM的工作范畴和业务发展阶段相一致。比如公司现在的阶段是四面开花,浅尝辄止。而PM个人的倾向是做大做深。结果一定是PM的节奏跟不上公司的节奏,这里不分孰对孰错。只是说不合时宜。长此以往,公司和员工会相看两厌。

所以找工作的时候,面试前想清楚自己想去什么样的产品线,面试中试探出公司产品线处于什么样的阶段。

PM在业务范畴的选择比较少,做的越细,离业务决策会越来越远。好的业务,好的行业,需要PM自己去判断。可以参照点线面体的理论。看看自己的赛道是不是政治正确。

04 薪资匹配

薪资是个比较实际的东西,他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个人想改变薪资这块的力量是比较小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你值多少钱和公司能给你多少钱。

你值多少钱,主要参照的是上家的薪资和行业平均水明,即使跳槽涨薪一般也不会超过30%。如果超过这个正常幅度只可能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加班加到死,一种是铁打的领导流水的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1
一定要知道为什么从上一份工作离职,自己到底是嫌工资太少了,还是学不到新的东西,或者是办公室文化让自己待不下去,然后再在百度上搜索一些信息,多面试,多筛选。
第2个回答  2021-03-10
对新工作,提前想好自己需求,多应聘一些公司,符合自己需求的再确认入职,不要轻易做决定
第3个回答  2021-03-10
这需要勇敢的投递简历,让自己多一些机会去奋斗,主动一点就可以做到,非常的简单。
第4个回答  2021-02-08
我有一个办法,与其等待和纸上谈兵,不如实践行动做一天试试咋样,不行就换,总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地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