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贫》教学反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8
《清贫》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文章讲述了方志敏被捕时,国军兵士从他身上没有搜到一分钱的事情。表现了方志敏同志忠于革命、甘于清贫的高尚品格。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自读中只有两个问题,一是默读课文,谈谈从方志敏的自述和两个兵士的对话中,体会到他怎样的品质。一是谈谈对“清贫”的理解。目标清晰明了,但是在上课过程中,我还是出现了诸多问题,可以说这是最经不起推敲的一节课了。

一、导入

在导入环节,我以郭沫若写给方志敏的诗“千秋青史永留红,百代难忘正学功。纵使血痕终化碧,弋阳依旧万株枫。”导入新课。我让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首诗,为了让同学们理解这首诗所讲的内容,我把诗意展示在了课件上。这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家郭沫若写给方志敏的一首诗。那么方志敏是谁?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方志敏在狱中写下的一篇文章《清贫》。在读了方志敏的简介后,才算真正走进课文。这顺理成章的导入比较常规,也没有什么新意。

二、基础知识

1.认读生字。在认读生字环节,我请班里程度较弱的两位同学来读词语。读错的地方,再进行针对纠错。因为平时上课不太注意,所以,一有错,其他同学纷纷就说出正确读音。这样显得课堂纪律松散,这也提醒我课堂需要明确学习纪律,学会倾听,等他人回答完,再纠错。

2..词语解释。这一环节,主要理解两个词语“威吓”、“矜持不苟”。我先出示了文中原句,然后带领同学们从句中和字面理解词语意思。这也导致花费时间有点多。

这按部就班的教法,自己也觉得千课一面,太无趣。我也想过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基础知识学习更加有效,更加有趣,但是现在这也没有新思路。其实自己也知道,还是自己没有深入研究教法。

三、结构梳理、整体感知

我参照教参,先让同学们梳理出文章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内容,然后总结文章主要内容。在备课时,我一直在犹豫是否需要梳理文章结构,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后来还存着侥幸心理,如果课堂节奏快,应该也行。但是实际课堂上,这一部分也花费了不少时间。实践证明,面面俱到的课堂毫无色彩可言。这一部分应该让学生在预习时解决,这并不是课堂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在课堂上我把第一自然段拿出来设计了两个问题,也是画蛇添足。第一自然段根本就无需讲解。读一读理解内容即可。这也是备课时犹豫以后,没有舍弃的一个地方,也成了课堂的又一败笔。

四、体会人物品质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会人物内心。在前面精读课文也进行了重点学习。所以这一环节,我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同学们找出描写方志敏和两个兵士的语句,抓住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内心。

小组合作学习时,有的小组虽然围坐在一起,但是自己看自己的;有的小组是活跃的同学在说。交流时,回答问题的也是组内比较积极的同学。虽然需要分析的语句都涉及了,但是花费时间比较长,小组合作也没有多大效用。也是因为时间关系,设计的分角色朗读根本没有进行。所以小组合作学习也是需要看课型,看知识内容来定的。随意的安排小组合作就会导致这种方式流于形式,并没有实用性。

因为前面花费时间较多,所以后面对于“清贫”的理解就比较仓促。拓展延伸“现在生活好了,是否需保持清贫?”也没时间进行。本来设计的伴音乐再读第一自然段和第十自然段更没有时间进行。课堂小结也是草草收场。

反思这节课,我犯了一个非常低级的错误,太想面面俱到,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内容太多,课堂的重点就被淹没了,有意义的设计也没有时间呈现,时间都被无关紧要的内容占据大半。一节课下来,自己很焦虑,同学很无助,听课老师也很累。课堂紧紧张张,让人昏昏欲睡,自己也觉得无趣。

这节课也提醒自己,备课时一定要牢记几点:1.教学目标清晰。2.学法明确。3.教学内容简而精,特点鲜明。另外,课堂上可以多维度,多方式指向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同时要把控好课堂节奏,划分好课堂时间。这样才能让课堂张驰有度,有条不紊。

我一直很喜欢余映潮老师和王崧舟老师的课堂。这两位老师的语文课堂是极具美感和诗意的。读着他们的作品,我觉得语文老师不是语文老师,而是美学文化的创造者。然而我的每一个课堂,总是问题迭出。既没有余映潮老师简明的活动板块,也没有王崧舟老师的诗意盎然。我还安慰自己,有问题,能发现问题也是一件好事,不满足于现状,才能除旧迎新,这需要一个过程。这不断出现的问题,也在提醒我一定要加快学习的脚步,不然课堂黯然失色,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