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支出的管理

如题所述

有财政补助收入的事业单位,其财政补助资金必须按拟订的用途使用,不得自行改变资金用途;事业单位的事业用途使用,不得自行改变资金用途;事业单位的事业支出应当根据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等的情况统筹安排,上述收入原则上不得用于经营支出;有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应正确划分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的项目列入事业支出,也不得将应列入事业支出的项目列入经营支出;注意不断优化事业支出中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的比例,严格编制管理,减少超编人员;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工资、津贴、补贴和职工福利待遇方面的规定,以控制人员经费支出,相对增加公用经费的支出;事业支出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开支,事业支出的报销口径如下:
(1)对于发给个人的工资、津贴、补贴和抚恤救济费等,应根据实有人数和实发金额,取得本人签收的凭证后列报支出。
(2)购入办公用品可直接列报支出。购入其他各种材料,可在领用时列报支出。
(3)社会保障费、职工福利费和管理部门支付的工会经费,按照规定标准和实有人数每月计算提取,直接列报支出。
(4)固定资产修购基金按核定的比例提取,直接列报支出。
(5)购入固定资产,经验收后列报支出。
(6)其他各项费用为了加强支出管理,有条件的单位,特别是主要从事应用开发研究和科技服务的科学事业单位,可根据专业业务及辅助活动、生产经营活动以及经济管理的实际需要,实行内部成本管理办法。内部成本管理一种不完全、不严格的成本核算,它的目的是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和事业成果,提高单位成本核算意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事业单位可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参照企业成本管理的方式、成本开支的范围制定出具体的成本核算办法,计算出开展每项事业单位,其成本费用应与事业支出科目相衔接,以便按支出用途将所有支出归集到事业支出的相关科目中。具体做法可为:事业支出的一级科目参照企业成本核算科目设计为直接费用、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二级科目可按照事业支出科目设计为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其他费用等。
管理原则
事业单位的支出,既要保证开展业务活动的需要,又要遵守财政制度规定,减少经费。在国家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压缩各项事拥支出,对于减少财政压力更有实际意义。为加强对事业单位支出的核算与管理,对支出的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2 1 严格执行制度和纪律
国家规定的各项财政财务制度是各事业单位业务支出的法律规定,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反。如国家统一规定的各项费用开支范围和标准,学位职工的工资、津贴、福利待遇等,事业单位不得擅自扩大范围和提高标准,以免引起财政收支困难。
2 2 加强对支出分类的管理
国家制定的预算收支科目,对事业单位的各类支出的范围做了规定,各单位应按照规定的支出项目和支出科目的划分标准执行。因为支出总额,不仅是国家分析核算收支的依据,也是事业单位分析预算支出项目及其结构是否合理的依据。事业单位的各项支出不仅要与其相关的收入进行配比,而且各项支出之间也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如事业单位支出应与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或其他收入相配比,上述收入原则上不得用于经营支出。从支出看,事业单位的人员经费支出与公用经费支出之间也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应控制人员经费支出,相对增加公用经费支出。因此,事业单位要合理划分各类支出的界线。
2 3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事业单位应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通过编制支出计划或预算的方式,加强对资金的控制和管理,防止资金浪费,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