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山县的历史文化

如题所述

昭君故里
兴山县是被誉为”民族友好使者”王昭君的家乡。2000多年来,王昭君的事迹一直为文人骚客所赞叹,也一直为家乡人民所传颂。
兴山民歌
兴山民歌,渊源流长,音调奇特,不见经传,是独树于音乐之林的一株奇葩。20多年前已被考证为巴、楚古音的遗存,被誉为”巴楚古音活化石”。兴山民歌突出的特点是音阶(列)结构中含有一个介于大、小三度之间的音程,经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声学实验室测定,音程值多集中在345音分左右,游移幅度为350±15音分,被专家按国际惯例以兴山命名,称为”兴山特性三度音程”,简称”兴山三度音程”,被谑称为”钢琴缝里的音”。
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历史悠久,据《周礼·春官·龠章》等记载,至少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兴山薅草锣鼓是兴山民歌良好的载体,正因为如此,兴山民歌才得以越千年而原始的保存下来。薅草锣鼓是表演形式,兴山民歌是演唱内容,两者缺一不可。薅草锣鼓原本用于苞谷薅草,也被引用到开荒等集体劳动。薅草锣鼓被兴山农民昵称为”农戏”,是农人在田中演唱的戏。
兴山薅草锣鼓的种类最多,保存的形态最为原始。可分为唱情歌(亦称花歌子、荤歌子)的花锣鼓和不唱情歌只唱传说、故事(包括《黑暗传》)的攒鼓。花锣鼓分布于兴山南部广大地区,攒鼓分布在北部的榛子乡及少数毗邻地。花锣鼓又分为三遍子锣鼓、四遍子锣鼓和五遍子锣鼓三种,民间也有大放声、小放声的分类。各种花锣鼓发声方法不同、当家号子不同、演奏锣鼓亦不同。所有乐器只有大锣(锣面较大,无膛,锣边很宽)和小鼓二样,只是根据薅草人的多寡,使用的锣鼓数量有异,少者一锣一鼓,多达四锣三鼓。
地花鼓
兴山地花鼓俗称”花鼓子”,在兴山县流传上百年历史了,《兴山县志》(清同治版)记载:”元旦十三至十五日并演蟠龙、跳狮、花鼓诸杂剧。”它与人民生活习俗息息相关,春节灯会、红白喜事、寿诞庆贺、生儿打喜、砌屋上梁等,都可见其表演。
围鼓
兴山民间器乐种类较多,有围鼓(又叫八音子)、六音子(又称呜音)、火爆家业、叫点子等。
兴山围鼓的前身是流传在以武当山为中心的、包括鄂豫陕交界地区的打火炮,约在清咸丰年间(1855年左右)传入兴山。150年来,与兴山民间艺术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兴山围鼓”。它既保留有北方吹打乐粗犷的气质,又具有南方吹打乐委婉的风格,更不同于鄂、川等地的”围鼓”而独树一帜。兴山围鼓传承脉络清楚、谱系完整,现今已至第11代传人。兴山围鼓曲牌极其丰富,有300多首,可分为三类,其中武曲子类来源于道乐,这类曲牌不多,约有40首,是兴山围鼓中的珍品,一般是成排演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