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转变意识和调整心态,实现从大学生身份到职业人的转变

如题所述

从学生到职业人是一种社会角色的重要转变。希尔说:“一个人所取得的成就,一个人所交的朋友,一个人对子孙后代所做的贡献,所有这些人生的内容都是由这个人的意识和心态所决定的。”
一个人从三岁上幼儿园,到六、七岁上小学,直到二十一、二十二岁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将近20年的学生身份形成了“要”的心态,向父母要,向老师要,向学校要,向社会要。一切都是“要”,想“要”一切。当把这种“要”的心态带到工作中之时,就会要工作、要职位、要环境、要轻松的事、要各种福利待遇,要不到宁可就先不塌实认真工作或不工作,继续得过且过。有的人因为要不到而逃避,去考研,继续保持“要”的心态,加强“要”的资本。
学习生涯一路走来,到大学毕业时已是全家人的骄傲,社会的骄子。但大学毕业证书并不等于职业能力证书,20年来所学到的知识并不能直接变成创造财富的能力。实际上,大学毕业证书只等于社会大学的入门证。进入社会以后,必须迅速培养“给”的心态。做了20多年社会财富和家庭财富的消费者、享用者,要尽快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供给者。
在学校里理所当然是被培养的对象,因为在学校里是消费者和学习者,学习成绩体现着老师的业绩和学校的荣耀。而进入社会后,在组织里必须成为创造价值的贡献者,只有在为组织做出贡献后,组织觉得你是值得培养的人,才会把你当作培养对象。在组织里拿到的报酬也必须是自己创造价值的一部分,而且只能是一小部分。一个组织的生存、发展和壮大,靠的是组织成员创造价值、积累价值。
学生时,所有的学习都是按照教学大纲安排的,而教学大纲又是学校和老师拟定的,不需要操心教学计划,只需要按时上课、完成作业、考好成绩,每年还可以享受两次长长的假期。而在组织中,不是所有的工作都已经安排得按部就班,需要主动去工作、创新的去工作。
在学校里,考不好成绩不会给班级和学校造成经济损失,还会有补考的机会。而在组织中,如果做不好工作,有可能会造成重大损失,甚至没有挽回的机会。
在学校里,由于自己的考试成绩优秀就可能获得奖学金。而在组织中,就必须为他人或为组织创造价值这样才能获得报酬,而且必须是创造超额价值,才能获得奖金。
在学校里,如果和同学不能相处融洽,你仍然可以当一个不合群的“小鸭”,保持自己的个性,孤芳自赏。而在组织中,如果你不能和同事搞好关系,有一天被组织认为不能进行团队合作时,就必然成为出局的人。
在学校里,老师往往是你尊敬和崇拜的对象。而在组织中,你的上级也许不是你尊敬和崇拜的对象,但你必须服从他的领导和管理。
在学校里,如果你不喜欢一个老师,你可以不去听他的课,可以期盼着下学期换一个老师。而在组织中,你必须适应上级的管理风格,学习上级的优点,因为上级是没有任期期限的。
在学校里,如果你迟到、旷课只是耽误你自己的学习;而在组织中,如果你迟到、旷工,耽误的是整个团队的业绩。
大学生是社会的骄子,是全社会培养的对象,享受着各种免费或优惠的待遇。如果有困难就可能成为助学帮困的对象。但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后,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必须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学生时代因为父母的付出,可以从家里“要”到;因为老师的付出,你可以从学校里“要”到;因为社会的付出、国家的付出,你可在社会中“要”到。但如果要转变成职业人,你必须先“给”,否则你什么也“要”不到。职业人与学生的心态有重大不同,将“要”的心态变成“给”的心态,是成为职业人的关键。因此,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的核心是从“要”到“给”。
心灵成长的标志是不再抱怨环境,不抱怨父母、不抱怨领导、不抱怨同事、不抱怨客户、也不抱怨自己,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情感生涯和健康生涯负起责任。为自己、为家庭、为企业、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我要,我一定要!”便是成功心态的最重要内容。当我们在心里不断地发出这种积极声音的时候,我们生命的所有能量和积极性便被调动起来,它们化成强大的动力,驱赶着我们体内的惰性,引导着我们奇迹般地向着所渴望梦想的方向和目标前进,绕开路上一切障碍、陷阱,战胜一切困难,直至成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