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时间的故事名字5个有哪些?

如题所述

1、珍惜时间的鲁迅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非常珍惜时间。他有一句至理名言: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鲁迅确实惜时如命,他把别人喝咖啡、谈天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鲁迅还以各种形式来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和工作。

在北京时,他的卧室兼书房里挂着一副对联,集录我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的两句诗,上联是“望崦嵫而勿迫”(看见太阳落山了还不心里焦急),下联为“恐鹈鸥之先鸣”(怕的是一年又去,报春的杜鹃又早早啼叫)。

书房墙上还挂着一张鲁迅最崇敬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照片。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写道:“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鲁迅用这朝夕相处的对联和照片督促自己抓紧时间。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惜时如命的精神,鲁迅在他56岁的生命旅途中,广泛涉及自然、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一生著译一千多万字,留给后人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2、巴尔扎克勤奋写作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十分珍惜时间,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他的创作时间表是:“从午夜到中午工作,就是说,在圈椅里坐十二个小时,努力修改和创作。然后从中午到四点校对校样,五点钟用餐,五点半才上床休息,而到午夜又起床工作。”他把全部精力用在了工作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作狂”。

巴尔扎克的写作速度很快,每三天他的墨水瓶要重新装满一次,并且得用掉十个笔头。他创作出像《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90多部中长篇小说,成为一位多产作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之所以著作立身,与他珍惜时间、勤奋写作是分不开的。

3、董遇学在“三余”

董遇,字季直,资质鲁钝但爱好学习。他擅长研究《老子》,给《老子》作注解;又擅长《春秋左氏传》,还用红、黑两种笔作批注,区分异同。有人跟他学,董遇不肯指教,却说:“必须自己先读百遍。”又说:“读书百遍,它的道理就自然清楚。”跟着他学的人说:“我们也急切地渴望着学习,就是挤不出时间。”

董遇说:“应该利用‘三余’来进行学习。”有人问“三余”是什么意思,董遇解释说:“冬天是一年中的空余时间,夜晚是一天中的空余时间,阴雨连绵的日子,是农作的空余时间啊!”

4、许渊冲:向夜晚偷点时间

在央视节目《朗读者》中,一位96岁老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就给了我明确的答案,一位如此高龄的老人终其一生都将自己奉献给了翻译事业,现在他仍然每天工作至很晚,甚至是凌晨2、3点。

5、季羡林的“一只耳朵去听”

国学大师季羡林之所以能从一个贫苦的农家孩子成为世界知名的大学者,靠的是惜时如金.以勤补拙。他珍惜时间到了几近苛刻的程度。季羡林利用一切时间的“边角废料”,会上、飞机上、火车上、汽车上,甚至自行车上,特别在步行时,脑海中思考不停。

成为名人以后,季羡林也每每被各种各样与学术无关的会议困扰。这对于惜时如金的学者来说,本是苦不堪言。然而季羡林却有自己的妙方,他说自己在参加这些会议时,只用一只耳朵去听,而把剩下的一只耳朵关闭,把精力集中到脑海里构思,写文章。

即使是生病住院期间,凡是输液的时候,季羡林先生总是习惯地伸出左手,留下右手写文章。季老一生惜时如金,发愤图强,学贯中西,堪称后世典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15

一、爱迪生珍惜时刻的故事

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他的成功,就应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爱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

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刻了。”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刻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

他说:“时刻,时刻,怎样费那么多的时刻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立刻告诉我它的容量。”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

爱迪生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刻,你怎样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刻吗?”助手的脸红了。

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刻,多做事情啊!”

二、欧阳修苦读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就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之后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三、悬梁刺股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一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

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四、陈景润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十分珍惜时刻,他曾给自己拟订出一张工作时刻表,把一天24小时的分分秒秒都充分利用起来。即使在路上走,也在读读背背,他的英文、俄文、法文、德文四门外语的单词,就是这样掌握的。

五、匡衡刻读书

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爱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刻读书。

但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但是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1-05
珍惜时间的鲁迅
三亚南睡三角床
匡衡凿壁偷光
陈景润刻苦读书
鲁迅爱书如保证息时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