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在于: 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优势在哪里?长期优势与短期优势相关,短期优势是低素质的低劳动力成本,长期优势是高素质的低劳动力成本。中国人口总量决定了就业数量的巨大,从而也决定了劳动力成本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却会在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也就是说,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以
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的发展模式将逐步向着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相结合的方向转变。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机遇提高劳动力素质。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兼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菲尔普斯近日指出,中国在短期内仍有低劳工成本的优势,但经济实力能否最终赶上美国,仍需视其能否成为一个拥有
创新能力的国家。他强调,在这方面以教育制度及政制的关系最大,因此,中国若希望改善经济及创新科技,就要从教育体制方面着手,令更多人可接受教育,尤其是财经、企业管治及法制等范畴。
令更多人可接受教育,
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加大职业教育和普及义务教育,特别是从今年开始,农村中小学生将全部免除学杂费,将惠及1.5亿中小学生。这是一项深得民心的工程。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最终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充沛、成本较低的优势,是
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为根本的长期优势所在。 缺点:
不要再次错失经济发展的良机--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的看法与建议
我曾在去年5月《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反思和质疑》的文章中指出:“宏观调控的量和度一定要掌握好,要避免过犹不及。回顾一下1988年物价改革时实行过的征收高消费税策略,结果市场很快就由兴旺繁荣变得疲软低迷了,使得大家在90年代初期接触到市场疲软的概念;1993年我们又再次经历了经济大起大落的情况,也是先热得不行,而一进行宏观调控
收紧银根,经济很快就垮了下来;这一次要汲取经验教训,不要重蹈覆辙,这需要更高的经济智慧和政治智慧,我们的经济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在,我们又一次面临经济发展的良机,是继续采取紧缩压抑的调控政策,把还没有启动的经济发展周期扼杀在萌芽状态;还是转变思路,改变观念,把握经济发展的良机,掀起一个类似
邓小平1992年
南巡讲话后形成的经济发展新高潮,启动中国经济久违了的经济发展新周期,迎接改革开放的新春天。我们可不可以不要动不动就打压物价、动不动就对经济发展调控紧缩呢?我们可不可以采取积极引导的方式,调动人们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按市场规律和经济发展的规律来指导经济发展和建设呢?中国经济是不是真的过热了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是:疏导和舒缓往往不足,而紧缩和压抑却往往过头。中国经济只有发展才能有出路,只有
发展才是硬道理。我始终坚信:我们的改革必然会朝市场化的方向进行下去,我们的经济也应当进入和启动新的发展周期,这是毋庸置疑的。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