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监生真是个什么的人

如题所述

严监生是中国吝啬鬼的典型,是名著《儒林外史》里经典的吝啬人物。他的性格中有吝啬的一面,也有卑微可怜的一面,还有慷慨与不乏人情的一面。他以金钱作为护身符,来消灾弭难,苟且偷安。

严监生临死前的片段《两茎灯草》还被纳入小学5年级下册的语文书,依据这篇文章,一般将其解读为“中国经典的吝啬鬼形象”。

扩展资料:

严监生原名严大育,字致和,是个胆小有钱的人。

虽则胆小,但并非善良之辈。他妻子病卧在床,生命垂危,侧室赵氏假意殷勤,骗取正妻王氏答应把她扶为正房,王氏刚一吐话,严监生“听不得这一声,连三说道:‘既然如此,明日清早就要请二位舅爷说定此事,才有凭据。”只这一件事,就把严监生外柔内奸、心狠情薄的性格本质揭示出来了。

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根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但都没有说中,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这细节说明了严监生对自己的吝啬。当然,我们也应认识到严监生性格的复杂性。他的性格中有吝啬的一面,也有卑微可怜的一面,还有慷慨与不乏人情的一面。他以金钱作为护身符,来消灾弭难,苟且偷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把严监生定性为吝啬鬼,是清代以来,中国文坛上最严重的错误之一。几乎所有读过《儒林外史》原文的人,都会在心底嘀咕几句“这样的人真的会是吝啬鬼吗?”请相信你的心声,你的怀疑不无道理,只是你不敢讲出来,否则有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就像安徒生在《皇帝的新装》中描写的那一大群人一样,我们都不大敢道出自己的心声。   但这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时代,还是有一部分人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如“燕园四老”之一的金克木就曾撰写过一篇《两根灯草》的文章为严监生翻案。他回忆了革命岁月的艰苦生活,认为严监生是勤俭节约的代表,我们不应该对他横加鞭挞。持有相似观点的人还有不少。但是更多的人坚持认为严监生是吝啬鬼,认为原文中严监生的“大方”恰恰是他心理极度扭曲的表现。事实上,说严监生勤俭节约确实说不过去,其人为妻子王氏的丧葬花费了数千两白银,哪里称得上“勤俭节约”?倒和《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一般,是逼不得已才花钱如流水的吧?如此一来,“心理扭曲”“胆小怕事”“本质吝啬”的说法几乎得到了所有人的拥护。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我也读过原著,也觉得严监生不像是吝啬鬼。但既然大家都如此认定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反驳呢?”理由也不是没有,我们得从原文中找。近年来,易松云先生在原文中找到了四处依据:其一、严监生在生前的一系列活动都说明了他是个很大方、很有感情的人;其二、严监生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终日里受大房的气”;其三、两个侄儿在猜严监生伸出的两根手指的含义时,一口一声“二叔”;其四、严贡生拜祭亡弟的第一句话是“老二”,随后又干嚎了几声。   通过上面这四方面的证据,我们可以清楚地明白吴敬梓是留下了诸多提示的。他提示我们,严监生见着两根灯草咽不下气,不是因为舍不得,而是因为忌讳“老二”的身份。这就像古代太监在临死前,拼着最后一口气也想抱着“宝贝”一样。只不过一个是想放弃,一个是想得到,这些都是人之常情,是一个人在弥留之际最后的一个愿望罢了。   说到这里,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了然不惑的。但仍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在原文中赵氏是明确地说了“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请注意,赵氏自称是懂得严监生心思的,又明确地指出了严监生两根手指的所指。她的话应该是很有分量的吧?请读者们不要被文章的字面内容蒙混过去。在严监生临死的时候,他本人是说不得话的。赵氏虽然知道他的心思,但也不敢明说,要知道大房家的妯娌,严监生几个“如狼似虎”的侄儿就在身边。倘若她明明白白地说出严监生的心思,大房家里的人岂不要把葬礼闹翻?既然已经撕破了脸皮,岂不会明目张胆地欺负赵氏?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是高明的,他摹写严监生临死时的场景可谓“很真实”,真实得让人身临其境。但他又是高傲的,不愿意直接告诉世人严监生的诉求,而是用赵氏的话把严监生其人打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5-13
根据课文来说,严监生是个爱钱如命的人,却为灯芯有两茎却难以断气。
第3个回答  2012-05-24
吝啬 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