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许多 iOS 应用图标采用高光(gloss effect)设计?

如题所述

喬布斯曾經這麼介紹: "One of the design goals was when you saw it you wanted to lick it."2007 年随第一代 iPhone 发布,延續了這種奇异审美(更多的原因其实是这个效果制作太粗糙,而且略顯過時)。首先几乎所有的 iPhone 预装应用都有这个效果,然后是 web app,即「add to home screen」添加网址链接到主屏幕的方式,所生成图标也带这个高光效果(HTML 中设置 apple-touch-icon-precomposed 可豁免)。后来的 XCode 也强制所有应用图标使用这种效果(設置 Icon already includes gloss effects 为 YES 可豁免)。苹果起初认为这能让许多质素平平的应用图标立即变身气质流。同时也可以让第三方应用(包括快速添加的网页)保持和系统风格一致。但,这是糟糕的审美:媚俗、快速、廉价地营造类似玻璃物体表面的「立体」,「光影效果」。很显然苹果意识了这点,后来的新应用(Find My Friends、Trailers 等)也没有一错再错,包括 iOS 6 很多应用的界面风格改变也去除了高光,而使用其它更具质感的纹理。(1) 真心认为这种高光好看;(2) 已经用了很久不想做改变;Evernote 也是拖到 5.0 版本才痛定思痛。所以,给点耐心。高光最终会被抛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