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明光的由来?

如题所述

明光市的前身是嘉山县。市名以驻地明光镇为名。
  嘉山县创建于民国21年(1932年)11月。国民党为加强当时盱、来、滁、定4个县边区统治,早在20年5月,由原盱眙县三界人邵树谷、吴敬业等人向安徽省政府及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请求变更行政区划,设县分治”。21年春,安徽省政府派李蔚唐为嘉山设治委员,到达盱眙县。8月,李蔚唐与盱眙、滁县、定远、来安4个县县长在三界镇召开有关嘉山设治问题会议。11月15日,经国民政府内政部和安徽省政府批准,从滁县划出马垣墙、樊山寺、江宁后、盈福寺、小岱山、三都六(张八岭)6个保;从来安县划出嘉山集、尹家集、张铺营3个保;从定远县划出嘉山保、大北保、大南保(大横山堡)、潘家营、三和集、槐墟院6个保;从盱眙县西南部划出自来桥、乌石山、黄寨、鲁山、凤贤集、罗家岭、大越、管店、刘家集、石坝、明光集、许家河、保家岗、红庙集、查家埠、西永兴、爱棠镇17个保,计32个保组成新设的嘉山县行政区域。
  此后,区域变动较少。主要有民国29年4月,将仇集、涧溪、旧县、潘村、古沛、泊岗一带划给嘉山县。其中,潘村、古沛等地于9月份划归盱凤嘉县。33年10月,盱嘉分治,自来桥仍归嘉山县。34年春,盱眙县在日伪占领区开辟的津里、石坝、桑集、戴巷等地,于当年9月,与涧溪一并划归嘉山县。与相邻县也有小规模调整,但于建国后基本定型。以后只是小区域调整。如1974年4月,为解决独山水库淹没区与灌区的矛盾,将嘉山县所属的张铺营、小保桥、罗田3个大队划入滁县,与滁县黄泥公社合并成立张铺营人民公社等。
  县名以原属来安县的嘉山及嘉山集为名。嘉山是境内最高峰,海拔332米,位于西南部。其西北为中、小嘉山,高度分别为海拔309.8米、195米。整个山脉从老嘉山、中嘉山、小嘉山成南北走向,绵延境内。嘉山原位于来安县境内,山名据道光十年(1830年)《来安县志》载:“山上有龙王庙,宋嘉定年间(1208~1284年)敕建,赐名嘉泽,山以此得名”。《安徽通志稿.舆地考》记述该山脉风景优美,有嘉泽井、龙潭、锦绣谷、清凉源、白云涧、过溪桥、钓鱼台诸名胜。再按《说文解字》:“嘉,美也。”因此,嘉山名源是赞美语。嘉山集是以山命名,县名归根到底是以山命名。
  嘉山县初创时驻三界镇吴家祠堂。至抗日战争胜利后,迁治明光镇。三界镇作为法定新置县县城前后达14年之久。
  三界镇:该镇位于今明光市人民政府驻地明光市区南45公里,以座落今镇北4公里多的盱眙、定远、滁县3个县边陲老三界为名。古称三界市,自元创集市,因名三界集。故民国《滁县乡土志》说,滁县“北邻盱眙县,境以三界镇为界。”同治初年,后官至四川总督的三界人吴棠(吴勤惠公)在督漕时,奏准设土城,渐成闹市。清末,在此设芝生书院,使之成为名镇。嘉山县初创三界集。民国26年,日军侵占老三界,使三界成为废墟一片。嘉山县国民政府流亡至全椒县古河镇。今三界镇系新街,旧地名为施郢发展起来的。民国38年,为新街乡。1956年5月,改为三界乡。1987年,改为三界镇。
  〔明光市区〕
  位于市境中部池河之滨,津浦线上,地处北纬32°46′与东经117°58′之间。该镇自民国27年(1938年)初为日本侵略者扶植的嘉山县汉奸政权驻明光镇靳公祠(今市公安局)。至34年8月15日日本战败,继作国民党嘉山县政府驻地。解放后,为嘉山县政府驻地。并自38年1月21日设明光市。同年4月27日,并入嘉山县。由于近年来,城市经济迅速发展,1992年8月31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决定,撤销嘉山县,改立县级省辖明光市,并于9月30日,以政秘(92)313号文件上报国务院,1993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又以政秘(93)307号《关于再次要求撤销嘉山县,设立明光市的请示》上报国务院。1994年5月31日,民政部转发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改嘉山县为省辖明光市。市名以驻在地明光镇为市名,兼市人民政府驻地,至今未变,仍由滁州市代管,现已撤镇,改为明光市区,又径称明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