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风啊?

中风到底是怎么一会事啊?突然中风怎么办?

你好!
中风是脑血管疾病的俗称。多见于老年人。中风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种,是由于脑的血液供应中断,对部分脑组织造成损害。中风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症、吸烟、颈动脉狭窄、镰刀状细胞病、高胱氨酸血症。饮酒过多、缺乏运动也会增加中风的可能性。
中风是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倒而见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的疾病。因本病起病急,证候多,变化快,颇与自然界中“风”性善行数变相似〕故名“中风”;又因发病突然〕又称“卒中”。因发病轻重不一,故有中脏腑(闭证、脱症)和中经络之不同。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病毒性脑炎、中枢性面神经瘫痪等病。
【病因病机】
中风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由于身体素虚,加之将息失宜,而使肝、肾、心、脾的功能失调,肝肾阳亏则肝阳偏亢,心阴不足则心火偏亢,脾阳不足则痰湿内生,如遇忧思恼怒,饮酒暴食,劳累过度,风寒外袭等诱因,即可肝阳暴张,引动肝风,心火暴盛,风火相煽,气血并走于上,挟痰浊,蒙闭清窍,发为闭证;如真元衰微,阴阳离绝则复生脱证;痰浊流窜经脉,则发为偏瘫。
【辨证治疗】
(一)中脏腑
1、闭证
主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手握固,牙关紧闭,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闭塞,舌赤红苔黄厚或灰黑,脉弦滑有力。
治法:取督脉、足厥阴经及十二井穴为主。毫针泻法,或点刺出血,以开窍醒神,平肝熄风,清化痰火。
处方:水沟、十二井穴、劳宫、丰隆、百会、太冲、涌泉。
随证配穴:牙关紧闭:下关、颊车、会谷;舌强不语:哑门、廉泉、通里。
方义:水沟醒神清脑;十二井开窍、清热,点刺出血可交通十二经气;营宫泄心火;丰隆为胃经络穴,针之以宣通脾胃气机,健脾胃以化痰浊;百会、太冲平肝熄风;涌泉滋肾水以平肝潜阳,诸穴共奏开窍醒神,平肝熄风,清化痰火之效;下关、颊车、合谷,疏调上下牙关以开闭;哑门醒脑开窍,配廉泉、通里利舌窍以治不语。
2、脱证
主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遗尿,四肢厥冷,如面赤如妆,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为真阳外越之危侯。
治法:取任脉经穴为主,重用灸法,以回阳固脱。
处方:神阙、关元、气海、百会。
方义:神阙位于脐中,为生命之根蒂,真气功所系,关元、气海为任脉、足三阴经交会穴,位居小腹,关元为三焦元气所出,系命门真阳,气海为元气之海,故隔盐灸神阙,并灸关元、气海可大补元阳,回阳以固脱,灸百会以通督脉,醒脑开窍。
(二)中经络
风痰阻于经脉,未及脏腑,或中脏腑后,脏腑功能逐渐恢复,而经脉仍为风痰阻隔者。
主证:半身不遂,肌肤不仁,手足麻木,口角歪斜,语言不利,或兼见头痛眩晕,手足抽动,面红目赤,咽干口渴,烦躁等症,脉多弦滑。
治法:取手足阳明,手足少阳、太阳经穴为主。针刺平补平泻法,以祛风痰、通经脉、调气血、平阴阳。
处方:
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支沟、合谷、后溪。
下肢:肾俞、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太冲。
头面:百会、风池、地仓、颊车、哑门、廉泉。
方义: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气血旺盛,疾病易于恢复,故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足三里、地仓、颊车、以通调上肢、下肢及头面之气血,祛风化痰;少阳为枢,主持全身之运动,取支沟、风池、环跳、阳陵泉各穴以舒筋通络,恢复肢体的运动功能;百会、风池、太冲、平肝熄风以治兼证;地仓、颊车治口角歪斜;哑门、廉泉以通舌窍;后溪强刺激可通督脉以解痉挛,为治上肢不遂,手握不开之经验效穴。
【其它疗法】
1、头针
取穴:对侧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舞蹈震颤控制区。
方法:常规消毒后,依次针入各有关穴线,要深达骨膜后,进行捻转手法,每分钟140-160次左右,连续捻转2min,边捻针边叫患者活动肢体,停针5min,再捻转2min,如此操作,留针30-40min,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此法对大脑中动脉和前动脉分支的血栓形成效果好。
2、耳针
取穴:脑、缘中、肝、三焦、瘫痪部位相应的耳穴。失语加心、脾;吞咽困难加口、耳迷根、咽喉。
方法:隔日一次,15-20次为一疗程。耳针适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中经络),宜在病情稳定,神志清醒后进行。
3、电针
每次上下肢各选1-2穴,进针出现针感后,接通电疗机,逐渐加大电流,使有关肌群出现节律收缩,以患者能耐受的最大量为准,每次通电20min,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电针适用于风中经络。
4、穴位注射
选穴:上肝:曲池;下肢:阳陵泉。
方法:选用5%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入1ml左右,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此法适于中经络。
5、皮肤针
轻刺头部督脉,膀胱经线,重刺胆经线,背腰部轻刺,骶部重刺,上肢内侧手三阴经轻刺,手三阳及手指端穴重刺,下肢膝以下足三阴经线轻刺,下肢足三阳及趾端穴重刺。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适于中经络较轻的患者。
【附注】
预防中风:凡年高形盛气虚,痰多,并有眩晕,心悸等肝阳上亢的患者,若出现舌强,语言不利,嗜睡腿软,性格改变,指端麻木等现象,这是中风的先兆症状,宜注意饮食起居,避免劳累,并常灸足三里、悬钟,以预防中风的发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25

第2个回答  2008-01-01
中 风
中风即脑中风,也就是急性脑血管病变。因其发病大多数比较急骤,故又称“脑血管意外”。凡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和脑组织机能或结构损害的疾病都可以称为中风。中风造成人体的功能障碍由大脑损害的部位和范围所决定。最常见的是运动的障碍如偏瘫,病人一侧身体和手脚不灵活、无力。甚至不能活动;或一侧身体和手脚感觉麻木。日常生活中如衣、食、住、行以及个人清洁卫生等会有轻重不同的障碍。部分严重的病人,比如高龄老人、大脑病变范围大或伴有其他心肺的严重疾病,常会神志不清,完全卧床,甚至大小便失禁,需要有专人的护理和照料。
突然眩晕、天旋地转;面部、肢体麻木、无力、嘴歪眼斜并流口水;说话突然困难或听不懂语言并嗜睡;两腿发软甚至跌倒、出现难以忍受的局部头痛;血压居高不下;恶心、呕吐等都是中风发生时的信号。严重时中风患者会突然失去知觉,有的还有麻木、视线模糊、出现双重影像、精神错乱及眩晕等症状。中风的最大特点是起病特别急,常常在做某事时犯病,或者早上起床时发现异常。老年人容易患病,有高血压,糖尿病者更要注意。尽快让患者及时得到治疗,一旦发现可疑的中风症状,应及时与急救中心联系。
中风大致可能分为两大类,即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在这里一般指的是脑动脉系统的缺血或出血。
缺血性中风占中风病人总数的60%—70%,主要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前者是由于动脉狭窄而最终闭塞所致,管腔内既没有血栓也没有栓子,这种情况也叫脑梗塞。而脑栓塞则是指血栓通过狭窄的动脉管腔时堵塞管腔,造成局部血流中断,以致该动脉供应的脑组织发生缺血性损伤。此外,还有一些病人脑血管没有真正堵塞,只是暂时缺血,也可以造成一过性脑损害的症状,称之为短暂性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
出血性中风占中风病人的30%—40%,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又分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俗称“脑溢血”,是由于脑内动脉破裂,血液溢出到脑组织内。蛛网膜下腔出血则是脑表面或脑底部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进入容有脑脊液的蛛网膜下腔和脑池中。
不沦是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都会造成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脑组织损害,因而产生多种多样的精神症状,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治愈后很多病人留有后遗症。因此,预防中风的发生是根本之道,家庭康复治疗是中风病人愈后功能恢复和保存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保证。
家庭预防措施
●控制血压
高血压是中风的一大诱发因素,积极控制血压,要经常定期检查血压。如果高血压,一定要服用医生开的药。避免过度激动、兴奋或生气;控制食盐的摄取,保证充足的睡眠等都是避免血压升高的有效预防措施(请参见上卷高血压的防治方法)。
●预防和治疗其他相关疾病
如冠心病、高脂血症、风心病、糖尿病等都可能会引发中风(防治方法请参见上卷相关章节)。
●控制体重
肥胖是中风及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建议适量做运动,并控制脂肪和糖类的摄取,勿饱餐不动。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提倡高蛋白、低脂、低盐、低糖及富含纤维素、钙质和维生素的饮食。你可以吃大量的生菜、烘鱼、火鸡、鸡肉。大蒜、洋葱及卵磷脂是好的饮食添加晶。它们有效地降低血胆固醇的含量。饮食中也别忘了加入杏仁果及其他核果(不包含花生)、橄榄油、红鲑鱼、鲔鱼、大西洋鲭及鲭鱼。这些食物含必需脂肪酸,脂肪含量低,而且含有正常心脏功能所需的营养。
●补充卵磷脂
对中风高发人群而言,饮食中添加卵磷脂是明智之举。可以在麦片、汤类、果汁或面包中加入两汤匙的卵磷脂(细粒状)。卵磷脂也有胶囊的形式。餐前服用一粒胶囊,有助脂肪的消化及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那些服用烟碱素以降低血清胆固醇及脂肪的人,应将卵磷脂列入餐饮计划中。卵磷脂使胆固醇与其他脂类物质在水中分散,并排出体外。把卵磷脂纳入饮食中,可避免脂类物质在重要器官及动脉内堆积。
大部分的卵磷脂来自大豆,但近来,由新鲜蛋黄制成的卵磷脂日渐风行。其他含有卵磷脂的食物尚有啤酒酵母、谷类、豆科植物、鱼及小麦胚芽等。
●应避免的食物
要尽量避免含有高脂肪和高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脂肪、牛、羊、猪肉、无鳞鱼、奶油、煎炸食物和快餐食品。
还应避免刺激性食物,例如咖啡及茶,它们均含咖啡因。避免糖、加:工精制食品、软饮炎、白面粉产品,例如白面包。勿用甘草植物。
●低盐的饮食
采用低盐饮食应避免的食品及食品添加剂包括:味精、碳酸氢钠、罐头蔬菜、已调配好的商品化食品、低热量软性饮料、含防腐剂的食品、肉类软化剂、某些药物及牙膏(咸性)、软化过的水。
●注意生活规律
保证大便通畅,避免过度劳累及用力,保证睡眠时间。
●保持心境平稳
善于充实和调剂精神生活,避免紧张、激动及各种不良情绪。
●适应季节变化
保持一定户外活动。注意夏季饮水和冬季保暖。
●适量运动
坚持适当运动锻炼,尤其要注意颈椎的运动。
●限制维生素K含量丰富的食物
那些治疗时使用抗凝血剂(例如,阿司匹林)的人,应限制维生素K含量丰富的食物。含维生素K的食物会增进血液凝结,应摄取少量。含高量维生素K的食物包括苜蓿、绿花椰菜、白花椰菜、蛋黄、肝、菠菜及所有深绿色蔬菜。要增加抗凝血效果,可在饮食中多添加下列食物:小麦芽、维生素E、大豆、葵瓜子。
●定期检查身体
定期查体或随诊,遵从医生指导和按医嘱用药,发生可疑中风先兆时及时就医。在我们考察的病人中,每个月都定期到医院复查的一组病人中只有15%复发,而另外一组自行安排治疗者竟有75%的人发生了第二次中风,其中40%死亡。
●服用阿司匹林
脑栓塞的病人为抗血小板聚集,可以常备阿司匹林,小剂量服用。
●杜绝不良习惯
尤其要戒除烟、酒嗜好。
●补充营养素
一,有高血压者,应每一个月或二个月去医院检查一下身体.

二,中风之前可能有一些预兆,例如:经常剧烈的头痛,头晕,有时感到身体失去平衡,耳呜,记忆减退,性情改变,一过性失去知觉等.有这些症兆时,应停止活动,卧床休息.如果这些症状仍不消除,要请医生诊治.

三,尽量避免精神紧张与刺激.

四,不要饮酒.

至于治疗,只能在医生的叮嘱下,通过长期服用药物来治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