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节日700字作文

关于端午节或春节等节日的作文,以永远的节日为题,至少七百字

例文1 清明时节清明果
人大附中
“过年,再回老家玩啊!”奶奶扶着被摇下的车窗,满面笑容,开心从皱纹中溢了出来,层层叠叠的。我挥了挥手:“好,奶奶再到这儿接我啊!”奶奶应着。车开走了,倒车镜中奶奶停驻了一会儿,蹒跚地往回走。爸爸叹道:“唉,老人看一次便少一次了!”
而去年过年时我没回老家,奶奶也再不能站在那门前等我们回来了。
记得有一年清明,奶奶住在我家,而去世多年的爷爷的墓在千里之外的老家。奶奶当年头脑还很清楚,在厨房忙活了一下午,做了一笼绿色的、竹叶盖着的糯米饼。我问奶奶这是什么,奶奶说:“清明果啊,在老家,每年清明我都做的,你没吃过吧,来尝尝!”我闻到清明果的清香,便夹了一个来尝,但并没有想象中好吃,糯米的香味闻到却吃不到。好不容易才吃完一个,便放下了筷子。奶奶见我不是太喜欢,叹了口气,坐在沙发上,拣了一个最小的,一口一口尝着,慢慢地嚼。
香味闻得到却吃不到,人啊,忆得起却见不到。
去年清明时节,爸妈回到老家为爷爷奶奶扫墓。在北京的家中,有外婆外公和一个老家来的保姆陪我住。外公近来明显地老了,外婆还是没怎么变。保姆在清明那天,做了一盘清明果放在餐桌上。外婆外公和我坐在客厅看电视,不知怎的就说起了我的爷爷奶奶。外婆说:“你爷爷过世的那年也是我和你外公在这里照看你的。你才六岁,问你还记不记得起爷爷的面相,你说不记得。十年啦,你奶奶,终于又见到你爷爷啦……”我起身,到餐桌旁抽了张面巾纸,拭去淌下的泪水。
又是清明果啊!清明果仍是绿绿的,盖着一片竹叶,散发着熟悉的香味。我夹起一个,咬下一口,仍是口中没有滋味。而泪又流下了,咬一口,咸咸的。
人啊,忆得起却见不到。
我吃完了那一个清明果,重新擦了眼泪,把桌上那盘清明果端到客厅,“外公,外婆,尝尝保姆做的清明果吧!”外婆和外公笑了笑,应着:“好,好……”一人夹起一个尝着,他们脸上的皱纹,也层层叠叠着。
今年清明,或许仍在忙着复习而无法回老家,但明年清明,我想回老家看看从没见过的清明时节的漫山杜鹃,和我的爷爷、奶奶,还有,外公外婆。

例文2 佳节之月
清华附中高0507班 韩笑
“我的思念是圆的。”咀嚼着这句朴实却如月饼一般唇齿生香的诗句,即便是在落雪的深冬,心中那轮皎洁的中秋皓月也会悄然升起,带来几缕清幽,几缕温馨……
月啊,中秋佳节的守望者,几千年来你不是一直都在夜空闪耀,寄托着人们的仰望与祝愿吗?“月儿圆,人团圆”,在弥漫着茶香、果香和乡土香气的一个个中秋之夜,你不是早已成为了亲情、团圆的代名词了吗?
因此,你不仅是佳节的守望者,也是传承千年的浓浓亲情的守望者啊!
月啊,不仅是中秋,在千年以来那些可铭记的日子里,你不是一样也在人们的心中散发着柔光吗?你不仅曾照耀过“千里共婵娟”的子由、子瞻,不是也抚慰过佳节之夜“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王维吗?汨罗江不息的波浪中,你不是也曾为诗人的命运而哭泣吗?清明细雨弥漫的暮色中,你不是还在云霭的背后为早已离去的断肠行人伤神叹息吗?
因此啊,你不仅是佳节的守望者,也是古老的传统文化的守望者啊!
微笑的你,如同古老中华文明的守护神。亲情,文化,如幽静的月光脉脉地流淌过历史,联结起人心。夜色澄澈如许……
只是,曾几何时……
紧张的现代生活,让人不觉淡忘了那一缕最美好的感情;少了团圆,少了挂念,更多的是忙碌工作后自我表现麻痹放松的宝马雕车,灯红酒绿;世界的浪潮冲击着,外文HIP-HAP歌词倒背如流的年轻人却不会吟咏中秋的文章;月光被没心没肺的不夜灯火所黯淡,圣诞节的狂欢,情人节的软语,占据了本已缺少诗意的心灵,文化的月光照不进来;相形之下倒是韩国,竟把我们的传统的端午节申了他们的遗产……
你哭了,月啊,灯火阑珊处你将自己遮挡在雾霾之中。你不愿看到那一抹属于中华文明、属于诗意、属于亲情、属于文化的月光,消失在今天的繁华中……
但是,幸好还有人仍然记得你啊,也还有人正逐渐记起。月光并没有消融啊,春节不一直还是国人心中最重要的节日吗?清明、端午、中秋不也刚刚成为法定假日吗?月啊,微笑吧,佳节的回归,不也正是诗意、亲情、文化的开始回归,是人们对那一缕千年中华魂的重新重视的开始吗?
只是,重返的佳节之月,会不会又被商品社会的娱乐风气,物质享受所玷染,失去那一份诗意的清新、亲情的朴实和文化的纯净呢?……
你不语,我只得自己寻找答案。月啊,我看到人们对传统佳节设为法定假日的决定大表赞同;看到古老的佳节习俗又开始风靡;听到文化的声音又在人们的心中回响;听到人们又在吟唱佳节之月的诗篇……
你仍不语,微笑中充满了希望。我看到你的清辉又开始在大地流淌,一如当时曾照子由子瞻的千里婵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18
潮汕端午风俗 夏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中原子孙世代相沿的官方传统节日. 潮汕端午有种种多姿多彩的中央特征风俗。 潮人《端午》著名诗云:“家家插艾望消灾,欲食粽球兴满怀。 更喜龙舟赛舟处,锣频鼓急桨花开。" 诗文活龙活现隧道出了潮汕人过端午节的生动传神情形。   凭吊屈原   自古虽然对端午的得名和始源向来众说纷歧,但夏历五月初五,是爱国墨客屈原脱颖而出,忧国伤时,悲愤投汨罗江殉难的日子。 屈原说的最早纪录是:萧梁时吴均《续齐谐记》中说:“众人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在五月初五殉难后,楚国黎民便往江里扔粽子,使屈原之尸免遭鱼虾之并吞,此说相沿至今。 故众人都把端午看作是留念屈原的日子。   龙舟赛舟  潮汕就有《保贺儿婿抢头标》的民歌生动地反应潮汕官方端午节赛龙舟的民风风情。 潮汕水乡,江河交织,池塘遍及。 岁逢端午,龙舟赛舟。锣鼓喧天,旗帜招展,划桨如翼,竞夺锦标,万人空巷,泼水助势,繁华特殊,潮诗《端午赛龙舟》云:“端午云开阵雨收,万人江上赛龙舟。 心随鼓点声声急,忘却屈原当日愁。 ”这是墨客形貌人们寓目赛龙舟的真真相景。   潮汕的龙舟分为两种:有“真龙”和“假龙”。 “真龙”,有龙头、龙颈、龙身、龙尾,龙船全长20多米,宽1.5米;设15对桨有30人,打鼓、敲锣、泼水、海员各1人,共34人。“假龙”,通称为辑船,船全长10米,设5对桨,有10人,打鼓、敲锣、泼水、海员各1人,共14人。 (有的也可不设敲锣)   吃端午粽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大纲》说:“昔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之形,故曰粽,曰角黍。 ”潮汕人俗称“粽”为“粽球”。  潮汕人家,世代相沿,端午包粽,是祭吊屈原遗风之一。 官方有句“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的气候谚语,可见粽球已成为潮汕名小吃的汗青悠久。 尤其是汕头老妈宫“双烹粽球”最为闻名,最惹海内游子乡思,常念不忘。有的“老番客”刚回归故乡,在汕头就专点“老妈宫粽球”,以先尝为快。品味时先将包裹着的竹叶撕剥失,出现着热火朝天,油香馥馥的糯米饭明净晶莹,馅在外面的绿豆沙、瓜丁花生、香肠、虾米、香菇、猪肉、腐乳汁、胡椒粉等适口的馅料五彩纷呈,天然而然地令人垂涎欲滴,细细品味,香、甜、嫩、滑、色、香、味俱佳。  悬插“五瑞”   潮汕人家,端午相沿要在门楣、门环以致屋檐下,悬挂一束束用“红头绳”系扎着的艾草、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共合为五种称“五瑞”。 旧俗传为“合五”以招屈原之魂,实在,现代潮人先贤是针对“恶月”瘟疫猖狂而接纳的防疫保健步伐,意在驱瘟辟邪。   澄海旧县志就载有:“端午门上插艾,用艾叶和榴花(页)簪在头发上,可辟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