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河戏的历史传承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辰河戏剧种的形成,经历了久远的历史发展。明王朝建立之初,不少江西移民来到辰河地域开垦荒地,经营新区。迁徙、劳作、经营之时,也将当地的戏曲声腔弋阳腔,带到了新的家园。弋阳腔传入辰河地域之后,与当地语言、民歌、号子、傩腔以及宗教音乐结合,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辰河高腔 。
早期的辰河高腔,多演唱连台本戏《目连》,这种艺术传统,一直保留到20世纪40年代。在辰河高腔的形成过程中,青阳腔也有一定作用,《金盆捞月》等早期青阳腔剧目,还保留在辰河高腔的演出剧目中。清乾隆、嘉庆年间,辰河高腔配合宗教祭祀活动,已极为盛行。各种祭祀酬神活动中,演唱辰河高腔戏,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内容。这一时期,沅水也是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缅甸、老挝等国往来的交通要道,外事交往中,亦常有辰河高腔的演唱活动。辰河高腔在沅水中、上游沿江城镇盛行的同时,也向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沅水最大的支流酉水流域的土家族聚居区,以及周边的苗区、侗区,都有辰河高腔的流布。在演出形式方面,辰河高腔除了高台演出之外,还有“矮台班”木偶演出。“矮台班”多由半职业艺人组成,剧目、音乐、排场与高台班相同。有时两种演出形式还同时在汉族民间的祭祀娱乐活动中出现。“打围鼓”,也是辰河高腔的一种重要的演出形式。城乡间喜唱辰河高腔的人们,在邻家喜庆之日,一起到他家唱高腔戏,不化妆。当时不少政界和文化界人士,都喜欢参加这种演出活动。
辰河戏中,还包含有辰河昆腔、低腔和弹腔。辰河昆腔源于昆山腔。大约在明代中期,昆山腔传入辰河地域。辰河低腔在唱腔上与昆腔大同小异。不同的是昆腔用笛子伴奏,而低腔用唢呐伴奏。清道光、咸丰后,洪江成为经济繁荣的商业口岸,会馆林立,戏班云集。同治光绪年间,荆河弹腔艺人周双福、周松贵兄弟先后来到洪江,参加辰河戏班的演出,为辰河戏带来了弹腔艺术,不少辰河艺人赶来学艺。另外,毗连地区祁剧的影响,也促进了辰河弹腔的形成。自此,辰河戏逐步发展成为以高腔为主,兼有昆腔、低腔和弹腔的多声腔剧种。
1944年(民国33年),“辰河戏”名称首见于沅陵《力报》。民国年间,辰河戏艺人生活困苦,至20世纪40年代,辰河戏班散班者甚多,辰河戏走向衰落。
新中国建立之后,辰河戏恢复了生机,建立了一批职业剧团,民间的业余剧团多达200多个,1955年正式定名辰河戏。党和政府重视对这一古老剧种艺术遗产的挖掘和整理,一批有特色的剧目重新搬上舞台。经过整理改编的辰河高腔《破窑记》和《李慧娘》二剧,曾到北京进行汇报演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举行了辰河戏教学演出,挽救和继承传统艺术,湖南省艺术学校还开设了辰河戏科,辰河戏有了培养人才的专门学校,为广大民众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