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比较有名或不错的上下联

意境随意~
有不错的对联可以追分~~

  对 联 故 事

  28抬不动了

  传说有一次祝枝山碰见了一个叫徐子建的师爷。这位师爷自命不凡 ,傲气十足 ,夸口说没有能难住他的对子。这回相遇,他提出要和祝枝山比对子。祝枝山问:“谁出?谁对?”“当然是你出,我对喽!”师爷满不在乎地说。祝枝山微微一笑,说出上联:

  三塔寺前三座塔

  徐子建一听:就这个呀,有什么难的?张口对出:

  五台山上五层台

  师爷正催促出个新对子时,祝枝山说 :“还没完,我能加字。”“这有什么?我也能填字。”祝枝山继续说:

  三塔寺前三座塔,塔、塔、塔

  徐子建想都没想,就说:

  五台山上五层台,台……
  他说不下去了 ,总不能说五个 “台”字吧?祝枝山说了句:“‘抬’不动了吧?”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29迟对隐字联

  一次,唐伯虎正在田埂上观赏风光,忽然一位老农挑着一担河泥迎面走来 ,因为田埂太窄,必须有人让路,才能通过。这时老农开口说 :“我出个对子你来对。对得上,我让路;对不上,你让路 。”唐伯虎欣然答应了。老农指着担子说:

  一担重泥拦子路,

  唐伯虎一听,愣了好久,对不上来,只好脱鞋下水让路。原来,这是个“隐字对” ,“重泥”隐“ 仲尼”,就是孔丘;子路是孔子的学生。意思是说,老师难住了学生。过了几年 ,有一次,唐伯虎外出访友,遇见一个官老爷坐船观景后,在夕阳残照中,纤夫们摇着船说说笑笑地往回走。唐伯虎看到这个景象,脱口吟出:

  两岸纤夫笑颜回。

  他说的“纤夫”隐“ 庆父”,是个坏家伙;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他高兴自己对出了老农的下联,虽然迟对了几年,但总算对出来了。

  30陈白阳对唐伯虎

  有一次 ,唐伯虎和陈白阳到郊外游玩 ,唐伯虎提出对对联,陈白阳表示赞成 ,并提出 :以行至前庄酒店为限,谁输了,罚酒吃。唐伯虎点头同意,随即出一上联:

  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

  陈白阳一听,认为很容易对,可是一经琢磨,觉得并不那么简单 ,因为联中的“庄子”既是一个书名,又指一个村庄。他边走边想 ,不觉走进了酒店 ,只好请客喝酒。他二人刚坐定,陈白阳猛然抬头看见酒店墙壁上写着 :“杜康传技,太白遗风”两行洒洒落落的大字时,他一把按住唐伯虎手里的酒杯说 :“我对上了,你听 !”随口说出下联:

  壁上两行文字,哪个汉书。

  《汉书》是书名,“哪个汉书”也可解作哪个汉子书写的,这与上联“庄子”一词兼多义手法是一致的。

  31商人求俗联

  相传,有个商号的老板,请唐伯虎代写对联,唐伯虎灵机一动,挥毫写了一副:

  生意如春意,

  财源似水源。

  这副对联,结构严谨,工整自然,浅显明快,上下联都用比喻,意味深长。但是,这个商人却不满意,要求写得能通俗明白,显而易见。唐伯虎没法,只好挥笔再书一副:

  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队进队出,

  夜里铜钱要象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32墨水化乌龙

  明代的汤鼐小时候长得与众不同,他的身体特别修长和瘦弱,面黄肌瘦的,可要是论学业,别人可比不上他,他是学童中的佼佼者,老师同学都挺喜欢他。有一天,朝廷中的一个大臣来到汤鼐的家乡安徽寿州(今寿县),他听说这个孩子特别聪明,便把汤鼐叫来,试试对。他出的上联是:

  室内焚香,烟绕画堂蟠白蟒

  汤鼐听了稍为思索了一下,便答道:

  池边洗砚,墨随流水化乌龙

  大臣听了很高兴 ,他觉得对句不仅快 ,而且内容想象丰富,所形容的池里洗砚台的情景,有动有静,如诗如画,句子很优美。这个大臣被这个瘦弱的孩子的聪明才智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他亲自出钱资助这个穷孩子读书 。后来,汤鼐果然很用功,考中进士,升为御史,成了一个很有出息的人。

  33切瓜分客

  明代的蒋焘是有名的文学家,他从小就受父亲的影响,吟诗作对,长进很快。有一次,他父亲的一个很有学问的朋友来家里做客,客人和他父亲谈得很热烈,正在这时,外面下起了小雨,溅湿了窗户。客人看见后马上道出了一个上联,让在座的人答对: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这句是析字联,结合实景,把“ 冻”“洒”两字析成“东二点”,“ 西三点”,这是它的奇妙之处。在座的人绞尽脑汁,苦苦思索,可是谁也对不上。一时间,气氛很沉闷,大家都低着头想,连切好的西瓜都忘了吃了。正在大家发愁时 ,站在一旁的蒋焘望着桌子上切好的西瓜,灵机一动,一句下联跳入脑海里,他随口就道出: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在座的众人齐声叫好。蒋焘对的下联中把“ 切”“分”析为横“ 七刀”,竖“八刀”,以物叙事,上联和下联珠联璧合,特别贴切。

  34有杏不须梅

  明朝有个神童程敏政 ,10 岁的时候,就远近闻名了。安徽巡抚罗绮把他推荐给朝廷。大学士李贤很器重他,并且想招他为女婿。一天,李贤请程敏政到家中吃饭。吃到中间儿,李贤指着桌子的藕片,试探着问了一句:

  因荷而得藕

  这是一个由谐音而变成双关的出句。表面意思是,因为有了荷花才得以生成藕。而“荷”与“何”谐音,“藕”与“偶”(配偶)谐音,这就产生了另一种意思:你要凭着什么来为自己娶个好妻子呢?程敏政从话里听出李贤挺喜欢自己,并且早知道学士的女儿十分漂亮、聪明和贤惠,就大胆地用对句表示了自己的倾慕之情:

  有杏不须梅

  也来个谐音双关。看起来是说,有了甜杏就不再需要酸梅了,这本身也是一种比喻:有您家女儿这“ 甜杏”,谁还找别人家“酸梅”呢?他更深一层意思是 :我三生有幸(杏),被您老人家看中了 ,还得到未来岳丈的亲自关照 ,就不需要媒(梅)人了。李贤见他聪明过人,喜欢得不得了,后来,果真把女儿许给了他。

  35乾隆为商号写春联

  相传 ,一年三十晚上 ,乾隆皇帝换上便服,到大街去巡视。见有一家鞋店门上没贴对联,便推门进去。只见店主人情绪不高。他问生意怎样?店主人唉声叹气地说 :“今年生意不好,没心思贴春联 。”乾隆皇帝说 :“我给你写一副 。”店主人很高兴,赶快拿来纸笔,乾隆皇帝当即写了一副有趣的对联:

  大楦头,小楦头,打出穷鬼去;

  粗麻绳,细麻绳,引进财神来。

  横批是 :“鞋店兴隆”。

  乾隆皇帝给鞋店写对联的事很快传开了,城里城外到处议论 ,人们纷纷来到鞋店观看皇帝写下的对联 。店主人兴高采烈,殷勤接待,鞋店买卖果然很快兴隆起来。

  36对联中的人名

  明代弘治年间,江西贵溪有一个叫夏言的人,他小时候勤奋好学,才华出众。有一次,15 岁的夏言跟着父亲夏鼎去参加宴会 ,在酒席间 ,李尚书看了看周围出了一条上联让大家对:

  孟春季春惟少仲

  在座的人,都你看我、我看你,没人能对上,不料,小夏言站起来,先向父亲行个礼,说声“ 请父亲原谅”,然后高声答道:

  夏鼎周鼎独无商

  他的联句刚答完,大家都连声叫好。因为,当时在场的有同榜的考生孟春、季春、周鼎等人,李尚书出的联句中,既包含了两个考生的名字,又用了古人对十二个月的别称:春天三月,正月为孟春 ,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夏、秋、冬三季也是这种叫法。正巧,在坐的只有“孟春” ,“季春”,缺少中间的“仲春”。少年夏言的对句,既嵌有其父亲的
  姓名和另一考生的名字 ,又用上“ 夏、商、周”三个朝代名称,也是只有“夏”和“周”,缺少二者之间的“商”。因为按旧时的规矩,儿子不能直接叫父亲的名字,所以他才先向父亲施礼表示请求原谅。

  37得意地站起来

  明代的爱国者杨继盛 ,从小勤奋好学 ,在学馆里上对课时,每次对句,都很巧妙。有一次,学馆里的老师外出,学生们在教室里趁机玩起了游戏,正玩在兴头儿上,不料老师突然回来了,大家慌忙四处躲藏。老师生气极了,罚他们挨个儿站好,排成一排跪下。同时 ,出个对子,谁答上来谁就可以免罚;答不上来继续跪着。老师拿学生们刚才的神态出对道:

  藏形匿影

  别的学生都答不出来,只见杨继盛微微一笑,答道:

  显姓扬名

  老师满脸的怒气一扫而光,赶快让杨继盛起来,并让大家向他学习。

  38徐文长无言对知府

  明朝时候,杭州有个知府,自高自大,目中无人。当他得知徐文长在杭州赋诗作画,受到人们的赞赏时,大为不满,认为小小百姓,竟敢在我管辖的地区卖弄笔墨,便派人把徐文长召来 ,提出要出对联句 ,答对不上,就要把徐文长赶出杭州城 。徐文长镇定自若,满口答应。知府领徐文长到西湖岸边,指着六和塔,朗诵他出的上联:

  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徐文长听了,并不开口,只是扬了扬手。知府认为徐文长对不上,暗自欢喜。他得意忘形地指着保俶塔,又出了一句上联:

  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徐文长还是一言不发 ,只是指了指锦带桥 ,向知府拱拱手,然后,又两手平摊,向上一举。
  知府见徐文长还不回答,神气十足地说 :“连一句也对不上,还算什么才子 !”立即下令 :“赶快把他赶出杭州 。”徐文长听了,哈哈大笑,理直气壮地说 :“休得无礼!下联早就对好了。”知府怒气冲冲地说:“你敢无理狡辩,愚弄本府?”徐文长回答说,你是口出,我是手对。我对第一联,是扬了扬手,就是说:

  一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

  我对第二联 ,指指锦带桥 ,拱拱手,两手平摊,向上一举,就是说:

  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锦照万国九州。

  知府听了,哑口无言,悻悻而去。

  39树下乘凉遇“神童”

  明朝 ,湖广巡抚顾应璘听说荆州府出了个“江陵神童”,他很爱才,特地前来荆州古城察访。正是六月天气,顾应璘等人风尘仆仆地来到江陵县岑河口附近的东司庙。庙前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如同华盖,正好乘凉。 庙里的和尚听说巡抚大人驾临庙门 ,连忙从庙后西瓜地里,摘了几个大西瓜,送给巡抚和官差们解渴去暑。忽然,巡抚顾应璘见景生情,随口念出一副对联:

  东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

  恰巧,在庙里教书的老先生前来参见巡抚大人,打断了巡抚的诗兴 ,下面一联对不上来了 。他怕漏了底子,佯装考查说 :“请先生与我对出下联。”可是 ,这位老先生是个村学究 ,他想破了脑壳也对不出来,急得满头大汗。顾应璘十分扫兴,只好到庙前大树下乘凉吃西瓜。这时,有个十来岁的学童上前问老先生道 :“先生,你为什么事着急呀?”老先生说:“刚才巡抚大人出了一副对联,要我对出下联,我实在对不出来哟!”学童又问:“上联怎讲?”老先生说 :“东司和尚送西瓜 ,些小礼物 。”学童笑道:“此联好对 !”老先生着急问 :“怎么对呀?”学童对答:

  南极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

  老先生如获至宝,连忙跑到庙前大树下,禀道 :“抚台大人,我对上了……” “怎么对法?”“南极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 。”顾应璘放下手中西瓜,拍手叫绝:“妙哇!真妙……”顾应璘略一沉吟,转而问道 :“此联是何人所对?”老先生只好如实回答 :“是门下的一个小学童 。”顾应璘立即派人把小学生叫来,问道 :“你叫什么名字?”学童回答:“张白圭!”张白圭是张居正童年的名字。传说,张居正诞生前夕,他的曾祖父张诚梦见一轮明月落到自家的瓮缶云内 ,接着从瓮缶云内冒出来一只白色的乌龟。第二天,家中添人进口,就给这个婴儿取名叫“白圭”,“圭”是“龟”的谐音。巡抚顾应璘喜出望外,原来面前站着的小学童,就是他要寻找的“江陵神童”。

  40万家疾苦早关心

  明代进步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号卓吾,又号宏甫,做过云南姚安知府。他在自己的大厅里,挂上一副对联:

  从故乡而来,两地疮痍同满目;

  当兵事之后,万家疾苦早关心。

  这副对联,对仗工整,寓意深邃。李贽是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他从故乡出发到云南,沿途看到民间疾苦,所以写了这副对联来警厉自己。由于他看到明王朝的官僚统治腐败 ,后来从事讲学和著述,著有《李氏焚书》、《续焚书》等,对封建传统教条和假道学进行了大胆的揭露,终被明朝统治者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迫害致死于狱中。

  41叶向高巧对翁正春

  明朝天启年间,宰相叶向高一次外出,路过福州府,看望新科状元翁正春。在谈笑中,叶宰相说 :“老夫今晚恐怕进不得西门了 。”翁正春听了,心里明白他说的意思,便指着他家的房子笑着说了一联:

  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叶向高一听,翁正春出的上联,用的完全是宝盖头,他经过思索,便对说:

  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

  当晚 ,叶向高便住了下来 。第二天吃过早饭,叶向高辞别 ,翁正春送行 ,经过一个池塘,见池里鸭泳鱼跃,叶向高说,状元昨夜讲“穷窗寂寞”,实际并非如此,他指着池塘说,你看:

  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

  翁正春一听不慌不忙,也指着池塘,笑着说:

  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数数”是动词,迭字 ,“数一数”的意思 ;“数”是名词 。“数数数 ”即数一数鸭的数目 。“量量”是动词,迭字,“量一量”的意思 ;“量 ”,是名词 。“量量量”即量一量鱼的身长。这种对联技巧性很强,使人读了饶有兴味。

  42嘲“文正公”

  清代,有一个老奸巨滑的大官僚,叫曹振镛,他奉行“多磕头、少说话”的为官之道,博得皇帝宠信,官运亨通,当了从乾隆到道光的三朝元老 ,一直爬到大学士 、军机大臣的高位,列为功臣,显赫一时。他死后,谥号“文正”。当时有人写了一副对联,巧妙地把“文正”嵌入联内,嘲笑奚落这位赫赫有名的“文正公”:

  焉用文,阅试卷偏旁必黜,是以谓之文;

  奚其正,收炭敬细大不捐,则不得其正。

  一个既不文又不正,只求皇帝欢心,不管吏风腐朽,只争自己利禄,不管群众死活的老官僚,却博得了个“文正”的美谥,怎能不受到天下人的笑骂和谴责呢?

  43林大秀与叶先生

  明朝嘉靖年间 ,在广东潮州东莆区山兜乡出了一名状元,叫林大钦。他小时候非常聪明特别喜爱文学,每当大人们吟诗作赋,他都要想法听听,所以,他写诗作文进步很快。有一天,有位叫叶梅开的私塾先生专程来看他,想考考这个孩子。见了他以后,先生特别诙谐地出了上句:

  竹笋初生,何时称得林大秀

  这个出句的意思是 :你林大钦现在好比一株“初生”的“嫩笋”,什么时候才能长成秀茂挺拔的竹林呢?林大钦心领神会,本来想马上作联来回答,可一想到先生以自己的“林”姓作文章,便决定拿先生的名联成一对,他脑筋一动,便有了:

  梅花开放,哪曾见过叶先生

  “叶梅开”是先生的名字,这三个字全都嵌在联中,比先生只将“林大”二字嵌入,更加巧妙。叶梅开先生听了以后,非常赞赏他的机敏,便特意收他为弟子,让他专心去攻读,后来,果然中了状元。

  44蒲松龄写对联

  著名古典小说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 ,十分喜爱对联。蒲松龄虽然胸有奇才,却屡试不第,一气之下,他愤弃举业,肆力为文。作文前,他特地在自己的镇纸铜条上刻下了一副自勉的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不仅用对联激励自己愤发著书,而且在他的著书中也多有妙联。在《狐联》篇中 ,狐仙化为二美女,嘲弄假道学的焦生,出联云:

  戊戍同体,腹中止欠一点;

  焦生不能对,狐仙自对曰:

  己已连跃,足下何不双挑。

  此对构思巧妙,以拆字法带双关语,有较高的造诣。在《陵县狐》篇中又有联云:

  破故纸窗棂有隙,

  旋复花背面多情。

  也许是蒲松龄的一生与对联有着不解之缘吧,死后人们也用对联纪念他。一代文坛巨匠郭沫若,就曾在山东淄川蒲松龄故居里的“聊斋”厅堂内,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45文武状元

  相传,明代杨慎考中状元后,在从水路返家的途中,遇上了一位武状元的船。两只船谁走前谁走后,直接关系到各人身价,一时互不相让。武状元沉思半晌,眉头一皱,对杨慎道 :“我有一联,你能对上,我甘愿尾后 。”他出的上联是:

  二舟同行,橹速哪及帆快;

  武状元利用谐音,既指物,又指三国时的鲁肃和西汉时的樊哙,含有“文不及武”之意。杨慎当时未能对上,只得忍辱居后。此事过后 ,杨慎耿耿于怀 ,直到儿子娶亲之日,还在思虑。这天,当“拜堂”之声唤起鼓乐时,他猛地拍案叫道:“有了 !”原来,他此时终于对上了几十年没有对上的对联:

  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

  杨慎这联也是利用谐音,既指物,又指北宋中期的武将狄青和西汉时的萧何。狄青是武将,萧何是文官 ,“武不及文”。对是对上了,也算是报复了 ,不过却成了杨状元一生的憾事。

  46小木匠解难

  明代抗清名将熊廷弼,是很有学识的人。因为他少年时学过木匠,人称“小木匠 ”。这“小木匠”从小刻苦读书,聪慧过人,特别善于对对子。据说,书院山长(即主讲老师)的岳父去世时,这位山长想写一副挽联表示哀悼。可是当他写出上联以后,下联怎么也写不出来了。他的上联是:

  泪滴江汉流沧海

  在一旁观看的小学生熊廷弼上前对出了下联:

  嗟叹嚎啕哽咽喉

  大家一听,都感到很惊奇 ,上联都是三点水的偏旁部首,熊廷弼对的却是七个口字偏旁的字,而且意思不但很连贯,也很形象:因为哭喊,把喉咙都哭哑了,这是多么悲伤呀!有人还说,这下联对的比上联还形象,还确切。

  47逗号的妙用

  从前,有个地主想夸耀自己的财富,过年时请人写了一副对联:

  养猪大似象,耗子已死完;

  酿酒缸缸好,作醋坛坛酸。

  古时候对联,实际上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引文中标点是根据作者的原意加上去的。当没有标点的对联贴出去以后,有个穷秀才看了,用笔在上下联中各点了一个逗号,对联便成了:

  养猪大似象耗子,已死完;

  酿酒缸缸好作醋,坛坛酸。

  这副对联经这样一改,意思就完全变了。第二天,过路的人看了对联都捧腹大笑。笑声惊动了地主,他出门一看,立刻气得昏了过去。

  48对联中的傲与谦

  明朝末年 ,有个文学家叫倪元璐 ,当过大官,写了不少书,又善于书法和绘画。一次,在朋友家客厅里,看见挂着一副对联:

  囊无半卷书,惟有虞廷十六字

  目空天下士,只让尼山一个人

  所谓十六字,是一些人修心养性的十六字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尼山 ,是指孔子。倪元璐心想 :“这位老兄也太狂妄了,竟把自己当作圣贤。骄傲是无知的表现呀!”他回到家中,叹息一番,也写了一联,挂在墙上:

  孝若曾子参,方足当一字可

  才如周公旦,容不得半点骄

  曾子,就是曾参,孔子的学生,以孝顺母亲而著名;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有名的贤相。对联的意思是:一个人孝如曾子 ,只不过是做到为人道德的一个方面;一个人才如周公,也不能有半点骄傲。后来,朋友到倪家回访,看见墙上这副对联,联想自己的那一副,不禁脸红了……

  49康熙题“松鹤”联

  清代,著名学者陈梦雷,字则震,号省斋,因得康熙的赏识,被派去陪伴第三个皇子诚隐郡王胤祉读书,陈梦雷为胤祉搜辑古今图书资料,编纂一部大部头的类书 ,他“目营手捡,无间晨夕 ”,工作很辛苦,康熙赏给他一所宅第,还亲自为他题写了一副对联:

  松高枝叶茂,

  鹤老羽毛新。

  陈梦雷得到这副对联,如获至宝,他选取上下联句首“松鹤”二字 ,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松鹤山房”,又把自己的诗文编为《松鹤山房诗文集》(共二十九卷)。陈梦雷又号松鹤老人。

  50临刑诉苦酸

  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很有学问。他能文能诗,尤其喜欢批书,他曾对《水浒》,《西厢》等名著进行过批注,很有影响。传说,有一次金圣叹到一家寺院闲住。半夜起来找寺院主持,说他想批点佛经,老和尚说,要批点佛经不难。我有个对子,你对得上 ,我马上拿出佛经请你批点。金圣叹满口答应,请老和尚说出上联。当时正是半夜时分,老和尚不加思索,脱口出联:

  半夜二更半,

  金圣叹听了苦苦思索,始终对不出下联 ,只得败兴而归。清初,金圣叹因抗粮哭庙案被判死刑。临刑时正值中秋,忽然对出了老和尚的那句上联:

  中秋八月中。

  金圣叹高兴极了,赶忙要儿子去告知老和尚。金圣叹为批点佛经而苦心对对,终于对上了,心里异常兴奋,但批点佛经未成,却是终身憾事。临刑前,他的儿子带了酒菜去生祭,金圣叹一边吃,一边出了一上联,要儿子马上对出下联。那上联是:

  莲子心中苦,

  以“莲子”谐“ 怜子 ”。可是,他的儿子早已泣不成声,哪里还对得上来 ;金圣叹把儿子嗔怪了一顿,然后代他对道:

  梨儿腹内酸。

  这里以“ 梨儿”谐“ 离儿 ”。金圣叹面对死神,心神不乱,作对如此清醒,动情,所以,稗史中称其为奇才。

  梨儿腹内酸。

  仍然是利用“梨儿”与“ 离儿”的谐音。这一“苦”一“酸”,道尽了父与子生离死别的悲痛心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2-21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第2个回答  2007-12-21
宝塔尖尖,四面八方六角。玉手摇摇,五指两短三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