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一、正视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邓小平同志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这一表述,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一方面,封建主义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两、三千年,在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也最顽固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虽然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封建势力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封建势力还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势力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毛泽东同志曾说:“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同时,也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它们的目的,就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并以其强大的经济势力排除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它们决不允许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的资产阶级也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他们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更没有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有完全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才能得以生存、发展。因而,靠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中国最终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封建主义旧统治又延续不下去。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正当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感困惑的时候,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新的出路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选择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历史性的选择,是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是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当时的出路有三条:一是限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二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互不相干,长期平行发展;三是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走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三条道路中,中国的近代历史已经表明,第一条道路走不通;第二条道路实际上也行不通,不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战胜社会主义,二者之间没有调和的余地;惟有第三条道路,才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且新民主主义革命也为中国人民选择这条道路奠定了基础。在政治上,我们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巩固和加强了工农联盟。在经济上,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转化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我们已经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实现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因此,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总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体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得出的必然结论。所以,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
  二、正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无比的优越性
  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第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社会地位,无产阶级
  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人士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和他们的民主权利。
  第二,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
  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三,社会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避免两极分化。
  第四,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在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基础上,并用低价商品摧毁弱小国家的民族企业,用坚船利炮把它们变为自己的附属,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不等价交换。而我们的社会主义,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通过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当然,由于社会主义目前还处于实践阶段,我们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上述认识,还是十分传统的,是不全面的、肤浅的。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对其优越性必将会有新的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想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正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必须基于以下前提:
  1、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因此,对其优越性的理解我们不可能是“先知先觉”,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对其进行全面的描述,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体验、去总结。
  2、衡量和比较哪一个社会制度优越,决不能离开具体国家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片面地从现有的经济发展程度来看,而应当主要看它是不是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生产关系是否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人民的地位和生活是否得到改善。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这些方面是资本主义制度远远无法比拟的。虽然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和科技水平,一般比社会主义国家要高,这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各自发展的基础和起点不同所造成的,决不是有的人所说的是由于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所决定的。
  3、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相比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还比较短暂,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资本主义制度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而社会主义制度自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十月革命算起,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建立才几十年的历史。所以,相比资本主义来说,社会主义的发展目前还不完善,还不充分,还处于初级阶段,其应有的优越性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我们不能拿拥有几百年历史发展经验的东西,来比拟和衡量只有几十年历史发展经验的东西。
  4、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新社会制度代替旧社会制度,或者建立和完善一种社会制度,从来不会是历史的瞬间,它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其前进途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与风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邓小平同志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我们要充分估计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只要基于上述前提,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乃至挫折就会有客观、公正地认识,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及其优越性就不会产生信仰危机。
  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尽管在一段时间,指导思想上犯了“左”的错误,经历了严重挫折,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以往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觉实践。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全面发展的道路;
  是一条坚持全面改革和开放的道路;是一条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历时70年,跨越两个百年、两个千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振兴中华的道路。沿着这条道路,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的经济建设成绩卓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科技事业日益进步,国防建设更加巩固,人口素质全面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发展,外交事业谱写新的华章,“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已成功实现。全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精神振奋、生活幸福。十多亿人口的中国,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千百年来人们衣食住行无忧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这一切靠什么?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靠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探索的结晶,凝聚了几代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理想的追求。这条道路,已经初步振兴了当代中国,未来中国的全面振兴,只能由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实现。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结论。
  所以,如果新中国成立后,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就不可能维护国家的统一,不可能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愿望。在各种思潮相互交错、相互激荡的今天,谁无视中国历史的选择,无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无视当代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他就不会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就不会增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就不会把党的光辉事业推向前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18
过渡时期”就是对于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就是一方面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壮大社会主义国家和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力量;同时对当时汪洋大海的个体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合作化改造,以巩固社会主义国家的工农联盟;对个体工商业者进行合作化改造,实际上是使个体手工业和个体小商贩者的队伍在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使他们从分散的弱势群体向着强势的集体劳动者转变,由于符合个体手工业者的利益,所以进行得很顺利;唯有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虽然对于在私营工商业就业的还在受着剥削的广大工人来说,是他们从奴隶变成企业主人的命运的翻天覆地的大转变,但是对于私人工商业者来说,从资本家变成劳动者仍然是一场脱胎换骨的改造;对比民族资本在旧中国的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的挤压下,苟延残喘的痛苦,眼看自己的企业在党的领导下,在工人忘我的劳动中,得到了发展,自己过着管理社会主义工厂凭劳动养活自己的新生活,他们在思想斗争中也是敲锣打鼓的迎接了这场改造的。

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无产阶级专政政权的领导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就这样顺利的完成了。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在经济制度上消灭剥削的任务已经实现。这时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过去我们反对政治压迫、经济剥削的斗争任务是不是就都已经完成了?旧的制度已经被推翻、被改造,原来的剥削阶级在经济上已被消灭,革命的任务完成了吧!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的两段话 ,就反映了这样的认识。决议是这样说的:“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变革资产阶级所有制,变革产生资本主义的根源的小私有制。现在这种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就表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七日)
于是人们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转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相适应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歌达纲领批判),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21页)觉得“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刘少奇:八大政治报告(一九五六年九月十五日))阶级斗争已经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就这样在我国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究竟是什么?”党的领导层的认识就在1956年的八大之后产生了分歧,我们下面的同志也是弄不清楚,社会主义就在这里卡了壳。
毛主席1962年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公报中写上的一段话:“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整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需要几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被推翻的反动统治阶级不甘心于灭亡,他们总是企图复辟。……。这种阶级斗争是错综复杂的、曲折的、时起时伏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这种阶级斗争,不可避免的要反映到党内来。国外帝国主义的压力和国内资产阶级的影响的存在,是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社会根源。在对国内外阶级敌人进行斗争的同时,我们必须及时警惕和坚决反对党内各种机会主义的思想倾向。”(《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第653——65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1月)清楚地表明了毛主席对这个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我们同意毛主席的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并不是因为我们“迷信”毛主席。而是因为经过了50年的历史过程,再回过头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眼光来看八大的“决议”,感觉它是荒谬的、不彻底的。
首先它对于马克思哲学基础“物质”与“思维”的辩证关系的理解是不彻底的,在哲学上它坚持的实际上是机械唯物主义。它只承认“存在决定意识”,只承认“经济基础”对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意义,以为经济制度的革命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唯一内容,只要经济制度的改造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就完成了;而从根本上忽视了文化和思想意识对物质存在——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对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30年改革开放,沿用的就是八大的“阶级斗争熄灭论”的路线。但是阶级斗争的客观现实并不因为我们主观上对他的“不承认”而真的不存在。思想意识上的阶级斗争,果然使得我们已经消灭了的私有制经济基础又复活了。正是由于我们的“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与当年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一样,使阶级斗争在无产阶级自己掌握的政权面前“丢人又失地”而变得更加尖锐。“韬光养晦”一厢情愿的“阶级斗争息灭论”的政策,使我们在国际舞台上出尽了“洋相”,如果我们在现实面前,撞的头破血流之后再不醒悟,那真的是如毛主席所说,比猪还要蠢了。其次,所谓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理论上也是错误的。我们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史的客观规律来研究一下社会发展的动力就可以认识到所谓的:“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事实上所有这些劳动人民的“愿望”也都是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劳动者改善自己生活的“愿望”和劳动者在实践中积累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经验,都是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愿望”与历史上各种社会形态例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者要求改善自己生存条件的愿望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都是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发展的动力之一,集中起来就是一句话“改变现实——要革命”。为什么到了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变成了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了呢?社会主义社会实行了全民所有制。使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这对矛盾由旧社会的对抗性矛盾变成了非对抗性矛盾。劳动人民既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者——生产关系的主要方面;同时与一切社会的劳动人民一样,又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要素。而劳动人民对于共产主义的向往,恰恰是代表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对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要求。所以认为这一矛盾的实质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歪曲。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对矛盾中,生产力永远是推动生产关系发展的动力,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它的是否“先进”,并不是可以由人主观“钦定”的,而恰恰是以是否能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来衡量的。一个自以为是“先进的”社会生产关系,由于它不能与它的“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他就不能起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你说这种生产关系还是先进的吗?从这里我们恰恰可以找到1958年,大跃进中某些人大刮共产风、浮夸风错误的理论根源。
第三,我们说社会主义是一个“过渡时期”,这是由它的特殊的内在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人类历史上的各种社会形态,都有决定自己社会性质的一对主要矛盾。如奴隶社会的奴隶主和奴隶;封建社会的地主和佃农;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共产主义社会是无阶级的社会,也许只有思想合符客观规律和违反客观规律的一对矛盾了吧。
而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很特殊的,它和资本主义一样,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一对矛盾。所不同的只是这两个阶级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所处的地位改变了而已。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是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工人是处于资产阶级专政的统治之下,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在社会主义社会因为经过了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由于胜利而夺取了政权,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资产阶级因为斗争失败降到了被统治的矛盾的次要方面,这样社会的性质就变成了社会主义。所以无论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它们的一对主要矛盾都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个阶级。只是由于在斗争中双方力量“此长彼消”的变化,使得这对矛盾的主要矛盾方面所决定的社会性质起了变化而已。所以毛主席说的在社会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复辟是随时可能的,就是这个道理。无产阶级只有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整个社会主义历史“过渡时期”,毫不放松的坚持与资产阶级不懈的斗争,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文化的一切领域的斗争,直到共产主义在全世界最后胜利的一天,这就是历史赋予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第2个回答  2015-11-08
第一,国家的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国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需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也必然出现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不能不发生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
第三,我国个体农民,特别是在土地改革中新获得土地而缺少其他生产资料的贫下中农,确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第3个回答  2010-06-18
总路线使生产资料(主要包括土地 工厂等)的私有制和国家资本主义 转变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而这一转变是社会制度转型的主要依据 具有历史必然性
第4个回答  2010-06-18
不是为什么说总路线反映了转变的必然性?而是谁说过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必然性?是公认的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