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

如题所述

1、喜欢没有偏心的教师。当一位教师上课只是提问那么几位成绩相对好一点的同学,叫到办公室开小灶的也只是那么几位成绩有希望的同学,当一位教师教两个或几个班级时,对自己当班主任的班级特别关心、特别在乎,而对其他班级不大关心,在大在乎时,当教师上课时不管吵的同学不管睡的同学,在学生眼里都是偏心,偏心意味着不公,不公意味着教育的不均衡,不均衡最终会导致矛盾的激化。

2、喜欢能调动课堂气氛的教师。当教师的谁都愿意在课堂上与学生有良好的合作,使课堂气氛浓厚从而提高40分钟效率,但坐在教师眼前的是屡经学习挫折的自卑感较强的学生,甚至是有人说的“打半天也打不出一个屁来”的学生,有些教师就放弃了对部分学生的教育,用强硬手段打击或讽刺挖苦,只要不防碍其它要学的同学,趴在那里睡就默许了;不能树立较高威严的,学生“不害怕”进而在课堂上“为所欲为”导致了令人悲痛的场面:学生放弃了此科的受教育权破罐子破摔与老师对着干。无论哪一科如果老师把知识点讲地生动,“有情趣”激发学生知欲,创设良好的学习心理氛围,让“磁场”熏陶感染每一位学生,挖掘学生身上的潜能,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3、喜欢知错就改的老师。一位数学老师课堂上“屡犯错误”却能在学生心里变成优点,是因为他能“屡犯屡改”所以学生也就能“屡改屡接纳”了,但有位老师不小心“口出恶语”但事后的“收关”工作,也就是向学生当面道歉工作没做好,学生就记在内心深处,觉得老师当面骂学生严重刺伤了这位学生的自尊心,还是不能“知错就改”,是一位不受欢迎的老师,所以这6名班级代表就联名要求让这位教师“下岗”;另一位老师由于还没有完全接纳我们这些较大批的“潜能待开发”的学生,在课堂上“动手”的事实发生了,无论这位教师的资历有多深,学识有多渊博,在学生眼中看来,教师“动手”就是老师的错,知错就应改。“知错就改”是中学生守则最后一条的最后四个字学生从小就学会记在心里了,如果老师突破了学生的心理底线,后果不堪设想,绝对比普通的教学事故要严重地多”。

4、喜欢不易发怒的老师。新课程要求老师具有对学生宽容的观念,在课内外与学生展开合作的观念,而现实中有许多老师特别是女教师容易发怒,课堂上教育机智不够,一不高兴就“骂”学生,“批”学生,更有甚者就后半节课不上了。让学生整体“晾”着或下课后整体不让下课“关”着。学生总有犯错的时候,我们不能用“粉笔扔向学生的头”和“书本摔向学生的身”来泄心中的不满,不能用粉笔盒狠狠地敲讲台桌的厚破璃来警告学生,我们应理智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地做好学生的品德转化工作,真正以朋友身份,以德报怨式地宽容这些大家花九牛二虎之力“招”进来的学生,为学校大局着想不耍“性子”,为自己着想不“阴晴不定”,毕竟有这么一句古训:“小忍成仁,大忍成佛。”

5、喜欢没有不良个人习惯的老师。有学生写道:“上课喜欢乱吐痰”,“上课经常接手机”,“上课经常讽刺同学”,“上课没有一点笑容,严肃地恐怖”,“上课用书摔我们”,一行行触目惊心的语言深深地震憾了我的心。学生的心是一块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应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获得命运的收获。在提倡终身学习的当今世界中,在学高为师,行正为范的当今教育浪潮里,作为一名教师怎么不是“播上行为的种子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获得命运的收获呢?”教师的行为是否文明和习惯是否良好决定着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高低,我们知道没有人愿意让“自己讨厌”的人了解自己,没有人会把自己的心扉向“无关紧要”的人敝开,毕竟孩子们心灵的摄像机对准的大都是真善美。

6、喜欢能经常主动与他们沟通的老师。沟通让心与心彼此相近,化对抗为合作,化封闭为开放,化回避为靠近,化冷淡为亲热,我们这些可爱的职高生有一种强烈的内心饥渴,那就是因教师主动与其沟通而获得的尊重感,这一点从马斯洛的需要动机理论来讲也是相吻合实际的。与学生的沟通不能因哪位学生是我带的“排定的学生,而应该与每一位自己的学生去谈心,引导做人的方式方法,指导学习的目标和方法,诱导内心的进取欲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能力。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是手段,“不教”是目的,“不教”的目的是要培养孩子自理的能力,自学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达到“会学”的境界,我们培养学生能力时,往往只达到了“教是为了教”的水平,尚未达到“不教是为了教”的境界。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讲究“如何教”的艺术,教地学生舒心、家长开心、领导放心,争取做一名让每一位学生都欢迎的教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