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传承

最好是从孔子删《诗》到东汉末,《诗经》鲁、齐、韩、毛四家的师承关系!谢谢!

  《诗经》的传承历史
  据说春秋时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首之多,后来只剩下三百一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他传诗。到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而如今只剩外传10卷。当今世上流传的诗经,则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的毛诗。

  《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历史

  名称由来
  《诗经》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司马迁用的也是这个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三百一十一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产生年代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已在春秋时期,整部诗经的时代,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产生的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4]
  《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大雅》也是西周时代的诗,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
  《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
  《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

  创作者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
  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尚书》记载,《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

  创作背景
  《史记》载:“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9] 。这里所讲的虞夏之贡虽未必可信,但周代的祖居之地宜于农业却是实情。“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豳风·七月》完整地叙述出一年之中的农事活动与当时社会的等级压迫关系。另外,在《诗经》中的《南山》、《楚茨》、《大田》、《丰年》、《良耜》等篇中,都有农事的记载。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宗教信仰与社会政治融为一体,这就是《诗经》中为什么会有许多祭祀性颂诗与雅诗的社会基础。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称刑措不用者四十年,这时可称为周代的黄金时期。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内容
  《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2-20
《诗经》分为”风”“雅”“颂”雅分为大雅和小雅~~风是指国风~运用与国家的教育之类的~雅是民族方面的~如《关雎》《蒹葭》~颂是用语歌颂君主的事迹或是诸侯的~
而诗经运用的写作手法又可分为“赋”“比”“兴”3中~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6
  《诗》,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2年)被正式确立为儒家经典,称《诗经》。又称《三百篇》。成书及其整理编订者,古代流行的说法是孔子“删诗”(近人疑此说)。现存的《诗经》三百零五篇,吸收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反映上古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

  汉代传习《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东汉以后,《毛诗》盛行。现今《诗经》的版本就是《毛诗》。

  《诗经》编排分类为风、雅、颂。“风”,又称“国风”,主要是风化、教化的意思。共有《周南》、《召南》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作品,大部为民歌。“雅”,主要是“正”(正音)的意思。“雅”有“大雅”、“小雅”之分。《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共计一百零五篇。“颂”,是古代祭祀祖、神,赞美帝王用的歌舞曲。包括《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计四十篇。

  《诗经》运用直接叙述、借物托情,触物起情即“赋”、“比”、“兴”三种表达方式,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包含了古代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社会生产、风土礼俗、天文历法等。记载并弘扬了我国古代重德崇祖、敦亲睦友、清新向上、赞美自然等高尚情怀。它丰厚的文化内涵、思想意蕴和艺术风范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