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帮忙鉴赏一下,200字上下足矣

这是一首别有寄托的词作。词人假借对一位厌恶热闹、自甘寂寞的女子的寻求,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高洁志向和情怀。

这首词先用大量笔墨渲染了元夕的热闹景象,最后突然把笔锋一转,以冷清作结,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造成了境界上的强烈反差,深化了全词的意境,而且很好地起到了加强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灯火写得愈热闹,则愈显“那人”的孤高,人写得愈忘情,愈见“那人”的不同流俗。 全词就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手法,反衬出了一个自甘寂寞、独立不移、性格孤介的女性形象。

作者写这样—个不肯随波逐流、自甘淡泊的女性形象,是有所寄托的。辛弃疾力主抗战,屡受排挤,但他矢志不移,宁可过寂寞的闲居生活,也不肯与投降派同流合污,这首词是他这种思想的艺术反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08
此词极力渲染元宵节观灯的盛况。先写灯火辉煌、歌舞腾欢的热闹场面。花千树,
星如雨,玉壶转,鱼龙舞。满城张灯结彩,盛况空前。接着即写游人车马彻夜游赏的欢
乐景象。观灯的人有的乘坐香车宝马而来,也有头插蛾儿、雪柳的女子结伴而来。在倾
城狂欢之中,词人却置意于观灯之夜,与意中人密约会晤,久望不至,猛见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结尾四句,借“那人”的孤高自赏,表明作者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
格。全词构思新颖,语言工巧,曲折含蓄,余味不尽。
第2个回答  2019-02-19

古代词人描写上元灯会节的词,浩如烟海,辛弃疾先生的这一首,却公认为不可或缺,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

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曾评此词,认为人之成大事者,必须经历三种境界,而辛弃疾此词的境界为第三重最高境界。此处即为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并无交集,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在此无甚纠葛。

从词调方面来说,《青玉案》十分有特点,它原本是双调,上下阕一样,只是上阕第二句变为了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起伏、顾盼生姿。下阕却无此断叠,一片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变幻,随词人的心意转换,但排句之势却是一气呵成之感,单单等排比结束,才逼出铿锵的警策句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