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认知天性》有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7
    近期又重听樊登老师讲的《认知天性》,这本书颠覆了我对学习的认知,原来有很多我从小到大认为对的,一直在用的学习方法似乎都是错误的。

    这本书分为5个章节:

一、认清学习的本来面目!

    “心智模型”:技能是一种条件反射在学习某项技能的时候,让它最后能够成为一种“条件反射”式的本能操作,这种学习才是有价值的。而形成这种条件反射的过程,就是打造“心智模型”的过程。从新知识中提取关键概念,并把这些概念组织成一个心智模型,同时把这种模型和已知联系起来,能够做到这些,你才算学会了一门知识,或者掌握了某项技能。

二、“后刻意练习”时代来了!

    对比《刻意练习》的书倡导的理念——在一段时间反复练习同一件事,本书进步了一点: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对长期记忆和真正掌握某项技能无益。

三、让你好好学习的心理学规律

    欲求新知,先忘旧事;越容易被想起,越容易被忘记。

四、打造自己的心智模型

    系统一是无意识、直觉式的,会调用感觉和记忆在一瞬间评估形势;系统二有意识的,参与逻辑和理性的分析。我们必须建立一套训练有素的系统二,强化自己有意识地分析与推理。

五、做一个终身学习者

    终身学习对大脑有益,越学习,越聪明。

    印象较深的几个部分:

* 那些“看起来很努力”的学习方法是浪费时间的。

    一直以来我们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时,都会倾向于重复阅读与集中练习,虽然这会让人越做越熟练,但在这个毫无挑战的过程里,你会逐渐产生“已经记住了”的错觉,大脑中“元认知”误以为我们已经掌握所学,实际上却无法产生持久记忆,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已。学习者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很勤勉”,但是他很容易陷入误区中:一是不知道自己学习中薄弱处;二是仍然会爱是用那些让自己产生错觉的学习方法。

    这里是这本书第一个颠覆我认知的地方,从小到大我是那种勤勉学生,无论学习什么都要记满笔记、反复读,看似很努力,其实是陷入了一种自我满足的误区,元认知误以为我已经很努力很勤奋, 已经学会了这些知识,其实这些知识只是在大脑中形成短期记忆,时间久了我就淡忘了。

* “检索”是挑战大脑和天性的,只有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更持久。

    从小到大不仅仅我本人,相信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考试和测验,学校里固定的期中期末考、月考、模拟考、课堂测验等做多,难免产生反感。但是直到听了认知天性,才知道这些方式是必不可少的,作者将这种行为总结为“检索”,检索就是主动回忆某个事情的过程,这种时候常常出现“怎么都想不起来”的情况,也就是对大脑的审判,给自己带来痛苦,但是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只有挑战了天性,耗费了心血的学习,就像为我们的记忆链条打上结,才能强化记忆,有更好学习效果。不花力气、没挑战的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今天写上,也许明天就消失了。

    如果我读书那会有人告诉过我这个道理,可能我就不会对考试测验有太多抵触情绪,更愿意接受这种自我检索、强化记忆的过程,多年来的学习可能会变得更加轻松一点。

* 学习的三个步骤:分为(1)编码。理解概念的过程。 (2) 巩固。就是重复练习。(3)检索。自我测验(其实也就是重新学习)

    所有“看起来很努力”的学习行为,其实都是止步于第二步——巩固。不断地“自我测验”,会“逼迫”大脑把所有学习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检索线”,这样在日后回忆起这些知识时才会游刃有余。

* 间隔练习有奇效,穿插不同内容的联系有助于长期记忆。

    向长期记忆中存放新知识需要有一个巩固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记忆痕迹得到加深,被赋予含义,并且和已知联系起来。而这个过程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频繁集中联系只会产生短期记忆,持久记忆需要花时间进行心理推演以及其他巩固过程,因此,间隔练习更有效。

    在练习中插入两个以上的主题或技能,胜过单独一个主题集中联系的方法。短期看,虽然学习效果看似慢,但从掌握知识和长期记忆看,效果会更好。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以往学习的误区,提出了“后刻意练习”的概念,并总结了很多学霸也说不出来的学习方法。我感觉这本书对今后我在孩子学习上是很有启发意义的,因为颠覆了自己以往的认知,我以后尽可能不将自己老的一套学习方法传递给孩子,并且本书也教会我去甄别以后孩子学校中老师的教学方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