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

如题所述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拟人的修辞手法,也就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通过把敬亭山当做有人的思维一样,写出其跟诗人对视,两不相厌。《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扩展资料:

全诗如下: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白话译文如下:

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独坐敬亭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25

主要用的是拟人手法,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把敬亭山当做有人的思维一样,跟诗人对视,两不相厌。

独坐敬亭山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

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0-24

此诗运用了衬托,拟人的手法。诗中先以众鸟飞尽、孤云独闲来衬托自己的孤立独处;复以山拟人,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说明相看不厌者唯敬亭山而已。众鸟与孤云相对比,山与人相比况。孤云飘渺,象征人生之意孤高渺远;敬亭山自然自立,象征人格之独立不移,生存意态之自由自在。人唯与山相亲而不厌,实缘于遗世独立之情怀。

扩展资料

1、原文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译文

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3、赏析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独坐敬亭山_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9-10

此诗运用了衬托,拟人的手法。

诗中先以众鸟飞尽、孤云独闲来衬托自己的孤立独处;复以山拟人,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说明相看不厌者唯敬亭山而已。

众鸟与孤云相对比,山与人相比况。孤云飘渺,象征人生之意孤高渺远;敬亭山自然自立,象征人格之独立不移,生存意态之自由自在。人唯与山相亲而不厌,实缘于遗世独立之情怀。

扩展资料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创作背景: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参考资料:独坐敬亭山-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10-26

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

扩展资料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

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

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