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幸福感取决于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9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幸福。

那么,人的幸福感取决于什么?

以下是在网络上看到的一篇文章:

1988年4月,霍华德金森24岁,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系博士。他毕业论文的课题是《人的幸福感取决于什么》。为了完成这一课题,他向市民随机派发出了一万份问卷。问卷中,有详细的个人资料登记,还有五个选项:

A非常幸福;

B幸福;

C一般;

D痛苦;

E非常痛苦。

历时两个多月,他最终收回了五千二百余张有效问卷。经过统计,仅仅只有121人认为自己非常幸福。

接下来,霍华德金森对这121人做了详细地调查分析。他发现,这121人当中有50人,是这座城市的成功人士,他们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事业的成功。而另外的71人,有的是普通的家庭主妇,有的是卖菜的农民,有的是公司里的小职员,还有的甚至是领取救济金的流浪汉。这些职业平凡生涯黯淡的人,为什么也会拥有如此高的幸福感呢?通过与这些人的多次接触交流,霍华德金森发现,这些人虽然职业多样性格迥然,但是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对物质没有太多的要求。他们平淡自守,安贫乐道,很能享受柴米油盐的寻常生活。

这样的调查结果让霍华德金森很受启发。于是,他得出了这样的论文总结: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最幸福。一种是淡泊宁静的平凡人,一种是功成名就的杰出者。如果你是平凡人,你可以通过修炼内心、减少欲望来获得幸福。如果你是杰出者,你可以通过进取拼搏,获得事业的成功,进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幸福。

他的导师看了他的论文后,十分欣赏,批了一个大大的“优”!

事情到此并没有结束。

毕业后,爱德华金森留校任教。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爱德华金森也由当年的意气青年成长为美国一位知名终身教授。2009年6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又翻出了当年的那篇毕业论文。他很好奇,当年那121名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现在怎么样呢?他们的幸福感还像当年那么强烈吗?

他把那121人的联系方式又找了出来,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对他们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反馈回来了。当年那71名平凡者,除了两人去世以外,共收回69份调查表。这些年来,这69人的生活虽然发生了许多变化(他们有的已经跻身于成功人士的行列;有的一直过着平凡的日子;也有的人由于疾病和意外,生活十分拮据。),但是他们的选项都没变,仍然觉得自己“非常幸福”。而那50名成功者的选项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仅有9人事业一帆风顺,仍然坚持的当年的选择——非常幸福。23人选择了“一般”。有16人因为事业受挫,或破产或降职,选择了“痛苦”。另有2人选择了“非常痛苦”。

看着这样的调查结果,霍华德金森陷入了深思,一连数日,霍华德金森都沉浸在自己的思绪当中。

两周后,霍华德金森以《幸福的密码》为题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在论文中,霍华德金森详细叙述了这两次问卷调查的过程与结果。论文结尾,他总结说: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离去。只有心灵的淡定宁静,继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无数读者读了这篇论文之后,都纷纷惊呼:“霍华德金森破译了幸福的密码!”这篇文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华盛顿邮报》一天之内六次加印!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霍华德金森一脸愧疚:20多年前,我太过年轻,误解了“幸福”的真正内涵。而且,我还把这种不正确的幸福观传达给了我的许多学生。在此,我真诚地向我的这些学生致歉,向“幸福”致歉!

坦白地说,当家长和老师督促孩子取得好的考试成绩,基本的思路是:好成绩——好大学——好工作——好待遇。一言以蔽之,主要是从物质的角度来活得幸福。

家长和老师之所以长期固守这样的思路,原因之一是没有深入探究幸福的内涵。

如果物质贫乏到不足以支持生命的存在,那么物质的满足会带来极大的幸福感。而上面这篇文章描述的研究表明,在物质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如果仍然靠物质来支撑幸福感,而缺乏完善的心灵品质,一旦物质减少,就会感到不幸。

并且我们知道,能够在激烈的应试竞争中出人头地的总是少数。所以,通过考试成绩来活得幸福的思路,虽然不能说是完全不可行的,但至少是很窄的一条路。既然我们发现在生活中有很多人虽然没有高的文凭和地位,虽然在物质方面没有取得多么大的成就,仍然过得很幸福,那么,我们何不在帮助孩子活得幸福方面,采取更加灵活的思路,为什么非要逼自己的孩子走一条成功率很低的路?

那么,那些没有“出人头地”的普通人,具备了什么条件,仍然会感到幸福呢?

《家族企业杂志》(2018年12月刊)发表了日本经济大学特任教授后藤俊夫的一篇文章。后藤俊夫介绍了盖洛普咨询公司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的一项全球性调查。

这项调查花费了50多年时间,结果显示,决定人类幸福的要素有五个,并且这五个要素适用于任何国家。

而且,要获得幸福,这五个要素都需要成功,至少是不失败。如果只有其中某一个要素成功,而忽略其他要素,就很难每天都感受到幸福。下面就和你说一下这五个要素。

第一,对工作充满热情。

这里说的工作不仅是那种能获得收入的工作,还包括志愿者等公益活动。重要的是,一个人是否对他投入大量精力的事情有激情。工作带来的幸福感是五个要素中最重要的。工作幸福感高的人,跟没有这种幸福感的人相比,更容易认为自己有着美好的人生。

第二,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幸福的人,平均每天花6小时在人际关系上。也就是说,只要多花一些时间跟别人进行沟通,就能提高人生的整体质量。另外,拥有挚友,也是提高人际关系幸福度的有效方法。

第三,经济稳定。

这里的经济稳定,并不一定是特别富裕。那些能把负债控制在自己能偿还的范围内、并且能慢慢增加积蓄的人,经济上的安全感和幸福度都会很高。经济幸福度高的人,花钱的方式也很聪明,跟物质消费相比,这些人更喜欢各种体验性的花销。而且他们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会为了让别人高兴而花钱。

第四,身心健康,充满活力。

健康的饮食、定期的运动和睡眠很重要。在运动方面,每天只做20分钟的运动,一天的心情都会变好,每周运动2天以上的人和没有运动的人相比,压力会小一些。有运动习惯的人也会变得更自信。

第五,为社区做贡献。

社区幸福度高的人,一般会为自己的社区而自豪,反过来他们会给社区做更多的贡献。这种对他人的付出,也会提高自身的幸福度,而且为社区做贡献之后,成果很容易被体验到,这也会增加人们的幸福感。

以上五个要素,不是非要出人头地才能做到。

即使我们的孩子学习成绩不是特别理想,他们仍然可以活得很幸福,只要我们非要逼我们的孩子在学习上“出人头地”。

应该说,在学习上“出人头地”,只是在通向幸福的万千可能性中增加了一些可能性。所以说,在通向幸福的道路上,孩子们几乎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当我们从“逼孩子学习”的狭隘做法中解脱出来,认识到让孩子幸福有很多很多可能性之后,我们就会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帮助孩子发现他的天赋,帮助孩子做独特的自己,在生活中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做反而更能够使孩子幸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