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舰怎么分类

什么驱逐舰什么的

军舰,过去也叫兵舰,是指有武器装备,能在海洋执行作战任务的海军船只。主要有战斗舰艇和勤务舰船两大类。具体的划分则主要根据其基本作战使命而定。战斗舰艇依其使命有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艇)、布雷舰(艇)、扫雷舰(艇)、登陆舰(艇)、潜艇、导弹艇、炮艇和鱼雷艇、猎潜(舰艇)等;勤务舰船依其使命分为修理舰船、运输舰船、补给舰船、测量船、打捞救生船、医院船、拖船等。而在同种舰艇中,根据其排水量和主要武器装备的不同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级别。战斗舰艇中,划分方式是按吨位划分的,一般把排水量为500吨以上的水面舰只称为舰,而把排水量为500吨以下的水面舰只称为艇。潜艇无论吨位大小均称为艇。1000-2000吨的是护卫舰;3000-6000吨的是驱逐舰;7000-1500的是巡洋舰;20000吨及以上的是战列舰。

航空母舰依舰载机的情况分为专用和多用途的航空母舰。专用航空母舰可分为攻击型航空母舰、反潜航空母舰(或直升机母舰)。攻击型航空母舰主要载有战斗机和攻击机,反潜航空母舰载有反潜直升机。多用途航空母舰既载有直升机,又载有战斗机和攻击机。

航空母舰按满载排水量大小可分为大型航母(排水量6万吨级以上),中型航母(排水量3~6万吨)和小型航母(排水量3吨以下);按动力装置可分为核动力航空母舰和常规动力航空母舰。航空母舰的主要任务是以其舰载机编队,夺取海战区的制空权和制海权。

巡洋舰是一种以远洋巡航为主,具有火力强、用途广的大型水面战斗舰艇。巡洋舰常与战列舰组成海上舰艇编队的核心,并担负为战列舰巡舰、护卫的任务。是伴随战列舰发展而发展,随战列舰衰亡而消退的舰种。舰炮是巡洋舰的主要战斗兵器,根据巡洋舰在战斗中承担的任务以及其自身性能的否同,巡洋舰又分为重巡洋舰、轻巡洋舰和辅助巡洋舰三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巡洋舰几乎与战列舰一样退出海军装备库。但随着导弹、核动力、电子装备的出现,巡洋舰又复苏了。经过现代改装的巡洋舰一改昔日的舰炮为主的面目,而以导弹作为主要武器,因此常常将以导弹为主要兵器的现代巡洋舰称做导弹巡洋舰或战略导弹巡洋舰。其动力装置也纷纷改装为核动力,有了较大的续航力和较大的航速。现代巡洋舰的主要任务是为航空母舰或其它舰艇护航,以它为核心组成海上编队,保卫海上交通线,攻击敌水面舰艇、潜艇和岸上目标,进行防空和反导弹作战,登陆作战时进行火力支援等。

驱逐舰是以导弹、鱼雷、舰炮为主要武器,具有多种作战能力的中型水面战斗舰只,是海军舰队编成中的重要舰种之一。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分类方式。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驱逐舰的主要武器为火炮,满载排水量大都在1000~1300吨,所以当时没有严格的分类。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随着海军舰艇武器装备的发展,特别是潜艇和鱼雷的广泛应用,驱逐舰要担负各种不同的任务,于是出现了海洋驱逐舰、舰队驱逐舰、驱逐舰、护航驱逐舰等类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驱逐舰进入了现代化阶段,导弹、舰载直升机同舰炮一样成了舰上的主要武器。目前,一般按用途把驱逐舰分为导弹驱逐舰、反潜驱逐舰和多用途驱逐舰等。

护卫舰是一种以水中武器、舰炮、导弹为主要武器的轻型军舰,用于执行护航、反潜、警戒等战斗性任务。目前护卫舰按排水量的大小可分为中型护卫舰(1000~3000吨)和小型护卫舰(600~1000吨)两种,按使命可分为反潜型、对空型和对海型三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07
战列舰、航空母舰是大型的舰艇,巡洋舰是中型的舰艇,护卫舰是小型的舰艇
第2个回答  2008-03-05
按用途分
航母,做海上机场
巡洋舰,多功能,全面化
驱逐舰,反潜反机
护卫舰,近程火力支持
潜艇,水下火力
快艇,近岸火箭/导弹打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02-24
驱逐舰起源
驱逐舰的发展历史一直同鱼雷息息相关。19世纪60年代初期,一位奥地利退役海军上校发明了一种无人驾驶的炸药船。不久,海军工程师罗伯特·怀特海德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最早的鱼雷。
这种原始的“鱼雷”于19世纪60年代投入实战。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联邦海军的英雄库兴使用这种武器击沉了联邦的一艘铁甲船,而联邦军的亨利也用同样方法击沉了北方军队的护卫舰“休萨托尼克”号。
但是这种原始的鱼雷很不安全。19世纪70年代,有几个国家的海军制造了一种相对比较安全的拖曳式鱼雷。不久,接近于现代意义上的鱼雷发射管问世,19世纪70年代出现一种专门发射鱼雷的可以摧毁大型军舰的鱼雷艇(注意:这种鱼雷艇不同于以后的鱼雷快艇,舰型相对较大,航速不快,故而翻译为“雷击舰”更为妥当),从此,造价低廉的鱼雷艇就对处于绝对主力地位的军舰构成了极大的威胁。针对这种颇具威力的小型舰艇,英国皇家海军曾尝试建造“鱼雷艇猎杀舰”,但收效甚微。于是,他们就在现有鱼雷艇的基础上加装火炮,试图建造“鱼雷艇驱逐舰”。英国皇家海军于1893年率先建造了第一艘类似于现代的驱逐舰——哈沃克号,设计航速26节,装有1座76毫米火炮和3座47毫米火炮,能在海上毫无困难地捕捉鱼雷艇,携带3枚450毫米鱼雷,用于攻击敌舰。此后,其它国家纷纷效仿。
早期驱逐舰的排水量只有200-300吨,且其主要职能也仅限于驱逐敌鱼雷艇,无法适应恶劣的海况和气象条件。

首批驱逐舰
1898年,德国研制出一种新型鱼雷艇驱逐舰,命名为S-90,为驱逐舰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该舰牺牲了部分速度,但舰体有所加大和增强。德国海军发展的同类型的军舰则称为大型鱼雷艇。
英国皇家海军当即认识到了S-90的巨大潜力——实际上,英国人远比德国人更有创新精神——制造出了现代海军史上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驱逐舰:“江河”级。当时鱼雷艇的航速普遍在29-30节左右,而“江河”级的最高航速只能达到25节。但是,由于舰体加大和增加了军舰的上层建筑,“江河”级在远洋上仍能保持25节的航速,已可以伴随主力舰队的护航舰艇,而鱼雷艇根本就无法执行远洋作战任务。
其它国家也纷纷效仿,而且有些国家在增大舰体的同时也实现了高航速。各国驱逐舰的武备情况大同小异,一般均装备3-5门3英寸口径的火炮和2-4具鱼雷发射管。到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驱逐舰已成为各国舰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们的主要使命就是保护己方主力舰,并伺机向敌舰队发射鱼雷。
1914年9月5日,德国潜艇U-21号击沉了英国客轮“巡路者”号。17天之后,U-9号潜艇又在北海水域击沉了3艘英国武装客轮。从此,驱逐舰又被赋予了一项崭新的任务:反潜。起初,驱逐舰反潜的主要做法就是以舰体直接撞击潜艇或用炮火将其击沉。一战时期的潜艇还无法实现水下攻击,它们向目标发射鱼雷时必须浮到水面上来。所以,驱逐舰的反潜战法相当奏效。但后来潜艇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驱逐舰的武备也只得做相应的调整。
事实上,从本质而言,驱逐舰就是一种大型的鱼雷艇,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驱逐舰取代了鱼雷艇而成为一种海上鱼雷攻击的主力,从存在意义上“驱逐”了鱼雷艇。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驱逐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已经成为真正的“多面手”。一战结束后,各国海军均毫无例外地认为,驱逐舰在战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驱逐舰能够布雷、扫雷,能够为运输船队和舰队提供反潜支援,能够搜索敌潜艇,能够攻击敌海上运输线,能够炮击敌地面目标,而且驱逐舰还有鱼雷攻击能力,是舰队作战中不可缺少的防护力量。
驱逐舰的排水量进一步增大。英国海军最早的“江河”级只有550吨左右,而后来澳大利亚、德国、英国和意大利的驱逐舰都增加到800-850吨。战争实践表明,驱逐舰的舰体需要增大,武备要加强,航程也要提高。
沙皇俄国海军吸取了1904-1905年日俄战争的惨痛教训,在驱逐舰革新方面走在了世界各国的前列。1911年下水的“诺维克”号航速可达38节,装有4门4英寸口径火炮和8具鱼雷发射管。尔后的改进型的鱼雷发射管增加到12具。至战争结束时,英国建造的W级排水量已达1500吨,有4门火炮和6具鱼雷发射管;而德国的S-113级排水量更是达到了2000吨,舰上装有4门5.9英寸口径大炮,其武备强度和排水量甚至超过了当时的某些巡洋舰。
根据战争实践的需要,驱逐舰上增加了很多新型武器装备,需要更多的水手来操作这些装备。尤其是当驱逐舰装备了深水炸弹或水下听音器(美军称为“声纳”)后,就具备了极为有力的反潜手段。一些海军武器设计师认识到,在反潜作战中,驱逐舰的高速并不能占到很大优势。于是,他们就对担任护航任务的驱逐舰进行了优化改造,稍稍降低了航速,但却极大的增加了航程,更适于执行远洋长途护航任务。

两次大战之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大部分国家都中止了海军武器建造计划,只有意大利和日本仍在执行战时扩军方案。美国海军将其战时建造的“平板”驱逐舰转为预备役,而美国国会又不肯拨款建造新的驱逐舰。因此,除意大利和日本外,世界各国海军在二战中使用的驱逐舰大部分均为一战结束后建造的。
1927年,日本建造了“吹雪”级特型驱逐舰,使驱逐舰的性能又跃上一个新的高度。该舰装有6门(3座双联装)5英寸口径主炮,与当时驱逐舰惯用的单管、开放式主炮炮塔形成鲜明对比。而且该舰主炮仰角可达75度,能十分有效地实施对空射击。舰上装有9具鱼雷发射管,火力十分强大。动力系统使用柴油发动机,最高航速达38节,即使是15年后,仍可保持34节航速。
当时美国、英国、意大利和德国海军普遍使用直径21英寸的鱼雷,而日本海军已开始装备直径24英寸的强力鱼雷。日本方面一直对此守口如瓶,视为国家机密。1933年,日军装备了93式远程气动鱼雷,航速为49节,最大航程达22000码,为当时美国鱼雷的3倍多。
在欧洲,由于受到20世纪20、30年代签订的海军限制条约的影响,驱逐舰的建造走向两个极端。法国一战结束后缴获了德国的S-113型驱逐舰,很受启发,建造了一系列的“超级驱逐舰”。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20世纪30年代末,法国建造了“莫加多尔”号驱逐舰。该舰排水量超过4000吨,装有8门5.5英寸口径大炮(4座双联装)和10具鱼雷发射管。通常被称为“反驱逐舰驱逐舰”(Contre-torpilleurs)。该舰的火力甚至超过了英国同时期建造的“阿雷苏萨”级轻巡洋舰。在二战期间,美、英两国经常将法国驱逐舰称为轻巡洋舰。
当时订立的海军军控条约对600吨以下的舰艇并未做出限制,意大利首先利用这一漏洞,开始建造600吨左右的小型驱逐舰。尔后,其它国家也纷纷追随。二战中的实战表明,这种“增大版”的鱼雷艇通常都有过载的弊病,很容易在气象复杂的海面上倾覆,而且作战效能也远远不如真正的驱逐舰。意大利的海军武器设计师积极发挥其创造才智,想尽各种办法减轻舰上武备的重量,比如将鱼雷直径缩小到17.7英寸。
美国的“平甲板”式驱逐舰已全部过时,但新型的驱逐舰直到30年代中期才开始出现。1930年的《伦敦海军条约》将驱逐舰的排水量限制为1500吨,美国当时新问世的驱逐舰紧守这一规定,不敢有丝毫越轨。直到有关条款将上限放宽为3000吨后,美国驱逐舰的排水量才开始增加。
美国驱逐舰的设计思想比较强调航程远,主要是为了准备在浩瀚的太平洋上与日本海军作战。美军在二战前建造的驱逐舰装有5门5英寸口径主炮,鱼雷发射管的数量逐渐从8具增加到16具。从1939年开始,美国开始大量建造驱逐舰,基本配置没有什么变化,只是鱼雷发射管减少至10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大西洋战场上的驱逐舰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驱逐舰作为一种机动灵活的多用途战舰已经成为各国海军的主战舰艇。驱逐舰的首次作战行动发生在1939年9月3日,即德国入侵波兰后的两天。在此次战斗中,波兰“暴风”号驱逐舰将德国“马斯”号击伤。
此后的几个星期内,驱逐舰执行了一系列各种各样的作战任务。德国驱逐舰在大西洋水域执行布雷和袭击商船的任务。英国驱逐舰则主要实施反潜作战,袭击德国的返航客船,还为舰队提供护航并运送参战部队渡过英吉利海峡。美国驱逐舰协助英军在大西洋进行压制巡逻,帮助英军搜寻德国舰艇。
1940年6月意大利参加了德国对英法的作战后,战争扩大到了地中海地区。双方的驱逐舰和潜艇在这个封闭的海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在同驱逐舰的战斗中,意大利海军“狼”号鱼雷艇艇长弗朗西斯科-姆伯利表现得十分勇猛。1941年5月,“狼”号奉命护送20艘摩托艇冒险从希腊驶往克里特岛。英军3艘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向这个小船队发起了进攻。姆伯利指挥他的小艇冲向英军舰队,以便近距离发射小型鱼雷。英军舰只能在激烈的战斗中疏散开来,意大利船队的大部分摩托艇成功逃脱。1941年末,“狼”号同英军2艘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又进行了一次不可思议的战斗,不过,这次“狼”没能拯救船队。最后,1942年“狼”号在同4艘英国驱逐舰进行一场激战后被击沉。 美国向轴心国正式宣战前,美国海军的驱逐舰就已经参加了战斗。由于德国潜艇不断袭击英国船只,美国海军便积极帮助英军侦察德国潜艇。1941年7月,美国海军陆战队进占冰岛。9月,罗斯福总统发出了对德国潜艇“一旦发现立即射击”的命令,一个月后美国海军开始在战区执行为船队护航的任务。9月,一艘德国潜艇袭击了美军“格里尔”号驱逐舰。10月,另一艘德国潜艇击沉了美军“鲁本-詹姆斯”号驱逐舰,115名美国海军官兵牺牲。
到战争的中期,驱逐舰已不再为进出大西洋的船队护航。它们的任务由一种更适于反潜战的护航专用舰代替。不过美国海军驱逐舰还是在大西洋上书写了美国英雄主义的新篇章。1944年6月6日,盟军部队在诺曼底突然登陆。在登陆过程中,盟军的巡洋舰和其他战舰向岸上实施远距离射击,而驱逐舰则为登陆部队提供近距离精确火力支援。战斗中美英各损失了3艘驱逐舰,挪威和法国也各损失了1艘驱逐舰。美军二战老兵现在仍时常提起“幽灵驱逐舰”,该舰勇敢地冲向德军岸炮阵地实施近距离平行射击,屡屡得手,但却从未被德军识别出来。

太平洋战场上的驱逐舰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使二战成为真正的世界大战。美、日两国驱逐舰的任务与欧洲战场基本相同,但由于太平洋水域广阔,执行这些任务更加困难。
在威克岛战役中,日本的“疾风”号驱逐舰成为二战中第一艘被美军击沉的战舰。美国海军陆战队炮兵对“疾风”号进行了三次齐射,“疾风”号随即爆炸解体,舰上168名官兵全部遇难。约一小时后,美海军战斗机击中了日本“如月”号驱逐舰的深水炸弹滑轨,引发了大爆炸,驱逐舰被击沉,舰上150名官兵全部丧生。
并非所有的驱逐舰在战斗中都会遭到如此致命的重创,但由于出动次数频繁,驱逐舰的损失还是相当惨重的。二战中,日本帝国海军共有120多艘驱逐舰投入战斗,到战争结束时只剩下11艘。由于驱逐舰防护力较弱,所以抗打击能力不如巡洋舰或战列舰,舰上官兵伤亡也较多。在太平洋战争开始的几周里,日本和同盟国驱逐舰在印度尼西亚群岛激战的情况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日军用驱逐舰运送进攻部队,并为攻击部队护航。美国、英国、荷兰和澳大利亚则派出众多的军舰进行拦截。在印度尼西亚的战斗表明,训练有素的水兵和大胆自信的指挥官对夺取战斗胜利更重要。因此,训练松懈的荷兰海军官兵明显不是训练有素的日本驱逐舰官兵的对手,特别是在夜战中。日本帝国海军为夜战进行了多年准备,精心挑选了目光敏锐的哨兵和炮手,并组织官兵在北太平洋恶劣的海况中进行严格训练。日军的训练得到了回报:日军一流的驱逐舰舰队在几乎没有支援的情况下歼灭了盟军的东印度群岛舰队。
日军的战术是根据武器的性能而形成的。由于在舰艇数量上处于劣势,日军总是设法避免白天作战,而尽可能在夜间出击。日军凭借性能出众的远程鱼雷曾一度获得巨大的优势。日军常用的战术是:战斗一开始,在敌人还未发现自己之前,先向敌舰艇发射数十枚远程鱼雷。这必然会造成敌舰队的混乱,日军便趁机冲向敌舰,并将其击沉。这一战术在印尼爪哇海附近的战斗中被证明十分有效,但在战争后期的作用很有限。虽然远程鱼雷的射程超过12海里,但在12海里的距离上击中目标的概率很小。因为目标舰总有足够的时间发现来袭鱼雷并以机动动作进行规避。
1942年夏末,美国海军陆战队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为争夺战略要地所罗门群岛的控制权与日军展开了激战。在所罗门群岛战役中,美、日两国海军官兵表现出了世界一流的水准。
在得知美军登陆瓜岛的消息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驻拉包尔基地的所有军舰--7艘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集合出发。在萨沃岛附近,他们将盟军的掩护舰队打了个措手不及,3艘美国巡洋舰和1艘澳大利亚巡洋舰被击沉,而日军舰队却毫发无损。但随后在“铁底湾”水域发生一系列的夜战中,美军接连取得胜利。精力充沛且富有创造性的日本海军将领们(如三川军一和田中赖三),发现自己碰上了真正的对手,那就是美国的驱逐舰指挥官——弗雷德里克-穆斯布鲁格和阿莱-伯克。 所罗门群岛之战标志着太平洋战区水面舰艇战斗的最高水平,但是此后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海战才最终决定了战争的胜负。1942年珊瑚海和中途岛之战后,航空母舰成为现代海军的主力。驱逐舰则被用来保护航母免受潜艇和飞机的攻击。它们还承担着“飞机卫士”的危险任务,即冒着可能与航母相撞的危险打捞落水飞行员。
1944年10月,美军驱逐舰官兵发现,他们还必须保护航母免受敌水面舰艇的攻击。在菲律宾萨马岛附近,日军一支庞大的战列舰/巡洋舰舰队成功地避开了美军的空袭,向美军的一支护航航母编队靠近。这让美军大吃一惊。航母编队指挥官命令3艘驱逐舰和1艘护航驱逐舰向日军舰队发起冲击。美舰毫不犹豫地突入日军舰队队形,置身于日军庞大的军舰中间,牵制日军火力。 在一个多小时的战斗中,美军这几艘小型军舰让日军疲于应付。美驱逐舰“霍埃尔”号和日军“金刚”号战列舰交火,随后又向日巡洋舰“羽黑”号发射鱼雷,并将其击沉。美军的“弗莱彻”级驱逐舰与日军在萨沃岛海战中的旗舰“筑摩”号巡洋舰遭遇,最后被日军“利根”号巡洋舰击毁,“利根”号随即也撤出了战斗。此后,美军重新对日军舰队发起空袭,更多大型的美军舰艇也向日军驶来,日军舰队被迫撤退。

二战后期,驱逐舰又有了新的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飞机已经成为重要的海上突击力量,防空能力对驱逐舰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日本和美国的驱逐舰都将部分主炮换成了轻型高炮。雷达设备也于1940年首次出现在美军驱逐舰上,而且到战争结束时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装备。舰上起初有专门的雷达控制室,后来改成了作战信息中心,可以收集和分析各种各样的数据。
美国海军将一些驱逐舰改装成“雷达警戒舰”,舰上装备大量的雷达设备和通信器材,用以引导己方战机飞向目标。到1945年,美国海军最好的驱逐舰为“基林”级,排水量为3500吨,装有6门5英寸口径主炮(3座双联装)和10具鱼雷发射管。“基林”级驱逐舰一直服役到20世纪70年代初,有些国家至今仍在使用。
在二战期间,还出现了一种称为护航驱逐舰的造价低廉的小型驱逐舰。这种驱逐舰装备的武器数量很少,但航程较远,且具有反潜能力,因此非常适于为船队护航。护航驱逐舰很容易建造,所以二战期间各国均建造了很多。最早的护航驱逐舰是英国皇家海军的“狩猎”级,随后美国、日本和意大利也都建造了类似的驱逐舰。

战后的发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驱逐舰在世界各国海军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驱逐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国都没有建造新的战列舰,建造的巡洋舰数量也很少。于是,驱逐舰就承担了所有水面舰艇的作战任务。为此,驱逐舰的体积变得更大,装备的武器和承载的人员也更多。

驱逐舰因其具备多功能性而备受各国海军重视。以鱼雷攻击来对付敌人水面舰队的作战方式已经不再是驱逐舰的首要任务。反潜作战上升为其主要任务,鱼雷武器主要被用做反潜作战,防空专用的火炮逐渐成为驱逐舰的标准装备,而且驱逐舰的排水量不断加大。20世纪50年代美国建造的大型的“驱逐领舰”就体现了这种趋势。

导弹驱逐舰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飞机与潜艇性能提升(尤其是喷气式飞机与核动力潜艇)以及导弹逐渐逐步应用,对空导弹、反潜导弹逐步被安装到驱逐舰上,舰载火炮不断减少并且更加轻巧。1967年以色列海军埃拉特号驱逐舰被反舰导弹击沉,攻击水面舰艇的任务又成为驱逐舰的重要任务。燃气轮机开始取代蒸汽轮机作为驱逐舰的动力装置。为搭载反潜直升机而设置的机库和飞行甲板也被安装到驱逐舰上。为控制导弹武器以及无线电对抗的需要,驱逐舰安装了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驱逐舰,已经演变成较大而又耗费颇多的多用途导弹驱逐舰。
20世纪70年代,作战信息控制以及指挥自动化系统,灵活配置的导弹垂直发射装置,用来防御反舰导弹的小口径速射炮,开始出现在驱逐舰上,驱逐舰越发的复杂而昂贵了。英国的谢菲尔德级驱逐舰(42型驱逐舰)试图降低驱逐舰越来越大的排水量以及造价(在后来的战争中担当舰队防空雷达哨舰的任务遭到重大损失,5艘同级舰参与战事,两艘被击沉。)。而美国、苏联的驱逐舰继续向大型化发展,驱逐舰舰体逐渐增宽,其稳定性大大提高,它们的标准排水量达到6000吨以上,这已经接近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轻巡洋舰。美国海军自20世纪70年代初起就没有建造过一艘真正的巡洋舰。在过去20年里,只有苏联建造过巡洋舰。冷战时期美国海军的主力战舰“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的排水量是“基林”级的两倍多。苏联/俄罗斯与之对应的“现代”级驱逐舰排水量更大。驱逐舰已从一种专门实施鱼雷攻击和反潜作战的单一职能舰种,发展成一种多用途战舰,可以承担各种水面作战任务。

现代驱逐舰装备有防空、反潜、对海等多种武器,既能在海军舰艇编队担任进攻性的突击任务,又能担任作战编队的防空、反潜护卫任务,还可在登陆、抗登陆作战中担任支援兵力,以及担任巡逻、警戒、侦察、海上封锁和海上救援等任务。舰体空间增大舰上条件逐步改善,现代驱逐舰的舰员们也不再象其前辈那样,在简陋而狭窄、颠簸剧烈的舱室中用他们的英勇和胆量经历艰苦的磨难,而是在舒适的封闭的舱室中值勤,利用自动化技术操纵他们的战舰。“驱逐舰从过去一个力量单薄的小型舰艇,已经成为一种多用途的中型军舰。除了名称留下一点痕迹之外,驱逐舰已经失去了它原来短小灵活的特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