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里孔子为什么胃然叹曰;吾与点也

如题所述

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原因:表达了对曾晳勾勒出的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的赞同,这一景象既符合儒家礼义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心态,深深地感动了他,因而他“喟然叹曰我与点也”。
出自《论语·先进》中的《侍坐章》。
原文: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译文: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上身了。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最后。
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注释:
①莫(mù)春:指夏历三月,天气已转暖的时节。莫:通假“暮”。
②春服既成: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春服,指夹衣或单衫。成,定。
③冠者: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举行冠礼,束发、加帽,表示成人。“冠者”指成年人。
④童子:未加冠以前的少年(不到20岁)。
⑤浴乎沂(yí):到沂河里去洗洗澡。乎:介词,用法同“于”状语后置,乎沂是状语。沂,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南。此水因有温泉流入,故暮春时即可人浴。
⑥风乎舞雩(yú):在舞雩台上吟诵。
⑦风:风在这里指《风》。
⑧舞雩: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设有坛,在今山东曲阜县南。“雩”是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⑨祭祀。古人行雩时要伴以音乐和舞蹈,故称“舞雩”。
⑩归:通馈,进食,送食。
⑪喟(kuì)然:长叹的样子。喟,叹息声。
⑫与:赞许,同意。
赏析:
《侍坐》一文是孔子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的体现。全文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开头至“则何以哉?”),写孔子启发学生各自谈自己的志向。孔子谈话一开始,就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母吾以也”启发学生,教育他们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点,不要因此就不敢说话,解除学生的内心顾虑,使他们能够畅所欲言。这显示了孔子对待学生态度亲切,又有平等待人的民主作风。
第二段(“子路率尔面对”至“吾与点也”),写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四人分别谈了各自的志趣与抱负。子路说他治理“千乘之国”,即使遭到侵略与饥荒,只要三年,就可以做到百姓勇败善战,又懂得礼义。曾表示自己治理五六里的小国,等到三年,可使百姓丰衣足食,至于礼乐教化,还等待“君子”来做。再有陈述自己愿意做一个小相,干些祭祀或诸候会盟时的事,最后,公西华写了自己与三位“侍坐”者的不同志向他喜爱郊游,春三月,身着春服头与常年人一同在水里洗溶在舞等坛上乘凉,后吟咏而归。
第三段(“三子者出”至末尾),写孔子对学生们的评价孔子认为治国要讲求礼义,子路表现骄做不谦让,所以“哂之”:冉有、公西华都表现过分瑾逊自谦,所以加以鼓励,让他们讲话:曾哲气质和平、不听不源,在未仕的时候,从自己做起,不求人知,孔子毫不掩饰地赞同了曾皙的淡泊之志。
这篇文章通过孔子与学生们所进行的一次生动的有关志向抱负问题的讨论,体现了我国历史上一位教育大师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同时,也体现了他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观点。
《侍坐章》是《论语》中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通过简短的对话和动作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孔子启发学生谈谈各自的志向,不要“以吾一日长乎尔”而不敢发言,语气温和平易,表现出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的教育态度。当学生各自发表了自己的主张后,孔子表示了对各人观点的不同态度,显示出一个思想深沉、举止端庄的教育家形象。子路的发言是“率尔而对”,写出了他的直率坦白和鲁莽自信的性格。冉有、公西华因见子路的发言受到师长“哂之”直至孔子点到名之后才讲话,且以治小国、千小事来回答,写出了他们察言观色,谨慎谦虚的性格。曾皙与众不同,当孔子要他发言时,他放下手中的琴瑟,站起身来答话,显示了曾晳从容有备、礼貌周致。在孔子的再次催促下他才发言,更表示出一种谨逊恭敬的态度。曾哲以一个自我陶醉的生活图景为喻,表示出一种恬淡的性格和高远的志向。总之,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突出,相栩如生,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8-24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孔子和其他三位同学讨论的时候,曾点在旁边悠闲地鼓瑟。孔子听了子路他们三人的报告以后,转过头来问正在鼓瑟的曾点说,曾点,你怎么样呢?说说看。曾点听到老师在问他,瑟音渐稀,接着,弹瑟的手指在弦上一拢,瑟弦发出铿然的响声,然后曾点离开了弹瑟的位置,站起来对孔子说,老师你问我啊!我和他们三个人刚才所讲的不同,我的思想和他们是两样的。这里有一个问题,从这一段描写,我们看到曾点的恬淡、宁静。大家在讨论问题,而他在搞他的音乐,应该是没有听到子路他们的讨论。可是孔子问到他的时候,他又说自己的想法、作法和子路他们三个人不同。可见刚才别人的话他都听到了,这是很高的修养。

能在处世之间,最忙乱当中,同时应付几桩事情,这就要具有真正的学问、真正的修养、最高的宁静功夫。《三国演义》中仅次于诸葛亮的庞统,怀了诸葛亮的介绍信去见刘备。可是他傲气很重,见了刘备就是见刘备,不把诸葛亮的信拿出来,认为凭介绍信是丢人的事。不料刘备看走了眼,给他当一个县长,他上任以后天天喝酒,公事都不看,一概不管。三个月以后,张飞去视察,他还在喝酒,张飞就指责他。他要张飞坐在一边等着,把积压了三个月的公文拿出来,把所有的关系人全部找来同时报告,他一面听,一面答复,一面批公文,一会儿功夫,把所有的公事全部办完,把笔一丢,问张飞哪里还有什么事情。张飞的智慧很高,立刻道歉,庞统才拿出诸葛亮的信来,就调升了副参谋长——副军师。事实上也真有这种人。所以说,这段书不要马马虎虎读过去,读书不要只靠两只有形的眼睛,还要用智慧的眼睛去读。

这里就看到曾点高雅清华的风度,孔子听了他的话,态度也不同,他说这有什么关系,并不会矛盾、冲突的,只不过是关起门来,表达各人自己的思想而已,你尽管说好了。于是曾点说,我只是想,当春天来了,冬衣一换,穿上舒适的衣服,农忙也过去了,和成人五六人,十几岁的少年六七人,到沂水里去游泳,然后唱唱歌,跳跳舞,大家悠哉游哉高兴的玩,尽兴之后,快快活活唱着歌回家去。这个境界看起来多渺小!虽然渺小,可是孔子听了以后,大声地感叹说,我就希望和你一样。

孔子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孔子就这么孩子气!所以说这段书很难懂。我们经历这几年的离乱人生——国家、社会、天下事,经过那么大的变乱——才了解国家社会安定了,天下太平了,才有个人真正的精神享受。不安定的社会、不安定的国家,实在是做不到的。时代的剧变一来,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剧,遍地皆是。所以古人说“宁为太平鸡犬,莫作乱世人民。”而曾点所讲的这个境界,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也就是真正的自由民主——不是西方的,也不是美国的,而是我们大同世界的那个理想。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真正享受了生命,正如清人的诗“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我们年轻时候,家里有书房读书的生活,的确经历过这种境界,觉得一天的日子太长了,哪里像现在,每分钟都觉得紧张。如果我们有一天退休,能悠闲地回家种种菜,看看有多舒服!

这里孔子问这四个学生的话,其中孔子与曾点的一段话,可以说进入了最高潮,师生之间,说出了完美人生的憧憬。政治的目的,不过在求富强康乐,所以这一段可以说是大同世界中,安详、自得的生活素描。

——摘自南怀瑾《论语别裁》

论语中这一段全文如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伺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8-24
我的理解(26):这段比较著名,我也用不着展开表述。但我估计许多人都没注意到细节,让我为大家分析一下: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在这里面,所有的事情都是子路亲力亲为,大家想想:这是不是第二章的《为政》?2、冉求“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找个人来帮忙管理,符不符合《八佾》的开头?3、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时,岂不是天下一片太平?所以,这三个人、三种理想,分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为了齐家、齐家是为了治国、治国是为了平天下,可平天下又是为了什么?
这个问题,我在《八佾》中提出,却并没有在《里仁》中回答。
在这里,曾皙为我们作了回答: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为了修身,为了让我们过上我们所追求的生活。
再说一下“夫子哂之”,在孔子眼中,前面三人的想法都是有缺陷的:为政以简——子路做事,是越做事越多,与《雍也》开头南辕北辙;论语讲究“小国寡民”,冉有、公西赤却嫌国小,与《八佾》最后相差甚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