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交出高质量发展答卷。10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6%以上,从53.9万亿元增长到121万亿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从6300美元上升到12741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从制造大国加快转向制造强国,服务业稳居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绿色成为经济发展底色,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第一大引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扎实,城镇化稳步提高,粮食和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中国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市场潜力持续释放,连续14年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6883元。在住房、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各个领域,新消费需求不断涌现,市场活力持续增强。预计未来15年,中等收入群体将超过8亿,推动市场不断壮大。
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从2012年的1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3.0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提升至2.55%,基础研究投入占比由4.8%提升至6.3%。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取得新步伐,科技创新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碳纤维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吕春祥代表正强力推进国产碳纤维技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越来越大,151个国家与我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举办服贸会、进博会、消博会等一系列国际经贸盛会,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实现双边贸易增长。我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
我国综合交通网总里程突破600万公里,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5G基站覆盖所有地级市,时空距离被重新定义,许多城市与地域进入“一小时通勤圈”、“两小时生活圈”和“八小时交通圈”。中国已形成全球最大最活跃最具潜力的数字服务市场,网民规模超过10亿。
新时代10年,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累计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5501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安全中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群众安全感指数从87.55%上升到98.62%,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平均6.6%的经济增长,超额完成碳排放目标,累计减排二氧化碳58亿吨,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国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让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全社会自觉追求。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世界第一,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中国色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博物馆热”、“古籍热”、“非遗热”蔚然成风,文化遗产走进民众精神生活。博物馆总数超过6000家,超九成实现免费开放,“非遗+旅游”、“非遗+老字号”、“非遗进社区、校园”融入日常生活,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入快车道。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凝聚精神力量。10年来,文化互鉴和保护传承力度加大,中华文化之美不断彰显。在新征程上,高扬文化自信之帆,中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