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多布里昂简介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1-02

  夏多布里昂(1768~1848),法国十八至十九世纪的作家,政治家,外交家,法兰西学院院士。1768年9月4日生于法国布列塔尼伊勒-维莱讷省的圣马洛市,1848年7月4日卒于巴黎。拿破仑时期曾任驻罗马使馆秘书,波旁王朝复辟后成为贵族院议员,先后担任驻瑞典和德国的外交官,及驻英国大使,并于1823年出任外交大臣。著有小说《阿达拉》、《勒内》、《基督教真谛》,长篇自传《墓畔回忆录》等,是法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


  夏多布里昂的一生可以分为十个有代表的阶段:

    第一阶段

  1768年 9月4日,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出生于圣玛洛德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1777年 5月,全家迁往贡堡,此时开始大量阅读书籍。

  1777—1781年 在多尔念中学,假期与吕西尔同会贡堡。

  1782年 在莱纳城上学,接受了耶稣会教士的熏陶。

  1783年 中学毕业后遵父母之命到布鲁斯特,但拒绝参加海军考试,声称要“从事教职”。在迪南中学有过短暂逗留。

  1784—1786年 在贡堡居住,“疯狂的两年”,读了不少启蒙主义思想家的作品。

  1786年 其长兄依靠与路易十六的首相间的私人关系,为他谋得纳瓦尔团陆军少尉之职。8月9日,离开贡堡去冈布莱任职。9月6日,其父勒内·奥古斯特逝世。

    第二阶段

  1787年 2月19日,经人引荐进入王宫。在王家狩猎活动中见到国王路易十六。9月,重返驻扎迪普的纳瓦尔团。打算写一部“有关美国的小说”。

  1788年 与姐姐朱莉和吕西尔一起逗留巴黎。

  1789年 在巴黎居住,开始借债度日。目睹了七月市民暴动的情景。《缪斯年鉴》发表了他的一组田园诗《乡间爱情》。

    第三阶段

  1790年 前往富热尔。闲居巴黎。开始考虑去美国旅行。

  1791年 4月8日,为了避开大革命的冲击,夏多布里昂听从封塔纳的忠告,与皮毛商结伴渡海,在巴尔的摩登陆。7—11月,游历美国内陆。

  1792年 1月2日,在法国勒阿弗尔登陆。2月20日,“出于理智”,娶有钱的女子塞莱斯特·德·拉维尼为妻。7月,他与长兄再次流亡国外,并投奔勤王军参加叛乱,在提雍维尔之役中受伤。后转赴泽西岛,住在贝代舅舅家。

  1793年 侨居布鲁塞尔,后由泽西岛转赴英格兰,以翻译和教书为生,在伦敦过着贫病交加的日子。开始写作《革命论》。

  1794年 7月9日,其母亲、妻子及几个姐姐获释。夏多布里昂在贝克尔教授法语。

  1795年 与夏洛特·艾福斯恋爱受挫,返回伦敦。完成《革命论》。开始创作《纳切兹人》。

    第四阶段

  1797年 3月,发表第一部著作《革命论》。

  1798年 1月,与封塔纳正式订交。5月31日,其母病逝。6月,朱莉来信,告知母亲出狱后、病死前对其不信教颇为痛苦,夏多布里昂重新皈依基督教。

  1799年 《基督教真谛》初稿完成,打算以《基督教的道德与诗意》为题发表。

  1800年 5月8日,到达加莱港,与封塔纳重逢。改名换姓回到巴黎,以向报刊自由撰稿为生,并认识了拿破仑的兄弟姐妹们和一些赞同拿破仑恢复基督教的上层人物。12月,发表《致公民封塔纳的信》,署名为《基督教真谛》的作者。

    第五阶段

  1801年 开始与德·博蒙夫人往来。7月,得以从流亡贵族的名单上除名。作为“试探气球”,他把《基督教真谛》的一个片段以《阿达拉》为题予以发表。作品一问世即获得成功。完成《勒内》的写作。

  1802年 4月14日,《基督教真谛》与《阿达拉》、《勒内》一并出版,护教巨著《基督教真谛》在罗马教皇与法国政府缔结协议前四天出版,一面世即受到拿破仑与保王党的赏识,七年内重版八次。

  1803年 《基督教真谛》再版。5月4日,夏多布里昂被任命为驻罗马的梵蒂冈教廷使馆一等秘书,后升任大使。11月29日,受命出任驻瓦莱公国使节。萌发写作“生平回忆录”的念头。

    第六阶段

  1804年 与1792年离别的妻子重逢。3月21日,德·昂吉安公爵被枪决,同首席执政拿破仑决裂而辞职。住在费瓦克德·库斯蒂纳夫人家,结识娜塔丽·德·诺阿耶。准备写作《迪奥克莱蒂安时代殉教者传》。

  1805年 偕妻子游览奥维德和阿尔卑斯山。《勒内》单行本出版。《阿达拉》和《勒内》使夏多布里昂称为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

  1806年 7月13日,开始意大利、希腊、巴勒斯坦、土耳其、埃及、等近东之行,以实现《基督教真谛》一书中提出的寻求神奇的异教徒和真实人物典型的计划。11月,从亚历山大大港登船,中途遭遇风暴,记下大量的读书笔记、文献资料和游览印象。

  1807年 春天,在西班牙与娜塔丽·德·诺阿耶建立私情。6月,回到巴黎。

    第七阶段

  1808—1809年 隐居狼山,勤奋写作。

  1809年 出版《殉道者》。由于一堂兄被当作保王党处决,他与帝国当局结下不解之仇。再次决定写作回忆录。

  1809—1811年 主要写作《从巴黎到耶路撒冷纪行》。

  1811年 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但拿破仑不予承认。夏多布里昂未能发表入院演讲,因为这是一篇发对第一帝国的檄文。出版《从巴黎到耶路撒冷纪行》。 撰写悲剧《摩西》。

  1812年 与娜塔丽·德·诺阿耶断绝私情。因发表不谨慎的言论,他的朋友、警察局局长帕斯基埃命令其离开巴黎回迪普埃。

  1813年 开始写作论战性的小册子《论波拿巴和波旁王室》。

    第八阶段

  1814年 4月5日,发表《论波拿巴和波旁王室》。7月8日,被任命为驻瑞典大使。

  1815年 陪侍路易十八驾临冈城。封为子爵,任贵族院议员和内阁大臣。

  1816年 被从国务大臣名单上除名。发表政治作品《根据宪章建立的君主立宪政体》。

  1821年 3月,封塔纳去世。进一步得到波旁王朝重用,被任命为驻柏林大使。7月,辞职,猛烈抨击德卡兹。

  1822年 1月1日,赴任柏林。被任命为引人注目的驻伦敦大使。被任命为全权公使,代表法国出席维罗纳会议。12月,开始移居外交部。写作《墓畔回忆录》。

  1823年 1月初,接任外交大臣,促成法国对西班牙宣战,以恢复斐迪南七世的统治和重振法国军威,镇压了西班牙人民发对君主专制的起义。与柯德丽·卡斯泰拉纳发生私情。

  1824年 被维莱尔撤职。转入半自由主义的反对阵营,为《辩论》撰稿。9月,发表《国王驾崩》、《国王万岁!》等文章。选定格朗贝岛为坟地。

    第九阶段

  1826年 迁往巴黎地狱街。拉得沃卡购得版权后出版了《全集》。小说《阿邦赛琪拉末代王孙的艳遇》和《纳切家族》初版。《革命论》注释本初版。

  1827年 发表《美洲游记》,记录他游览北美的经历。《基督教真谛》出少儿删节本。

  1828年 6月,出任驻罗马教廷大使。

  1829年 5月,从罗马返回法国。8月,辞职。继续写作《墓中回忆录》。

    第十阶段

  1830年 7月25日,查理十世颁布“四项赦令”,夏多布里昂坚决反对。7月30日,拒绝向路易·菲利普宣誓,退隐。

  1831年 在日内瓦居住六个月。出版《复辟和选举产生的君主政体》和《历史研究》。

  1832年 再次前往瑞士小住,不久回地狱街居所。发表小册子《贝里公爵夫人囚禁备忘录》,为企图煽动叛乱的贝里公爵夫人辩护。

  1833年 5月24日,在布拉格第一次谒见查理十世。还赴威尼斯,以支持贝里公爵夫人的诉讼案。为回忆录写下序言:《作为遗嘱的序言》。

  1834年 在雷卡米夫人家朗读《园林修道院回忆录》。修改《墓中回忆录》,发表其中的结束语部分。

第2个回答  2012-08-11
  这里是夏多布里昂比较详细的简介:
  一、贡堡的童年
  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子爵出生于圣马洛一个古老的没落贵族家庭。父亲曾是船长。幼年时与父母分开,3岁时,父亲在布列塔尼购回家族曾经的领地贡堡(le château de Combourg),夏多布里昂便在这里度过剩余的童年时光。夏多布里昂的父亲性情阴郁,沉默寡言,因此夏多布里昂的童年是在一种压抑和沉闷的气氛中度过的。他和他的姐姐吕西儿的关系很好。
  二、到美洲旅行
  夏多布里昂在多尔和雷恩的学校中修完中学学业。之后到布雷斯特海军学校考试,但因为招生问题未被录取,不久又回到贡堡,并到迪南的中学继续进修。1784年到1786年间,夏多布里昂出于谵妄状态,痴情于自己虚构的“文学的女精灵”。他曾经在成为海军军官和神父之间犹豫,甚至想去印度(被父亲阻止),但最后还是选择了从军。1786年,他父亲去世,同年,他在纳瓦尔团得到了一个少尉的职务,不到两年便晋升为上尉。1787年,他遵从哥哥的意愿来到巴黎,被引荐入宫廷,并当上路易十六的狩猎侍从,但他对此并不热心。但在巴黎的沙龙里,他见到了当时文学界出名的人物,。不久法国大革命开始。夏多布里昂一开始对革命持同情的态度,但当巴黎的暴动越来越严重时,他决定远离法国,到美洲旅行。他花了一年在北美南部的丛林中历险,和当地人生活在一起。这次旅行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的诗歌《纳切兹》(《Les Natchez》)也在此期间初步成型。
  三、流亡时期
  1792年,夏多布里昂回到巴黎,在家庭方面的压力下,他娶了一位他从未谋面的同样来自圣马洛的一个小贵族家庭的少女塞蕾丝特(Céleste Buisson de la Vigne)为妻。夏多布里昂与塞蕾丝特之间关系并不密切,数度与其他女子发生风流韵事,但塞蕾丝特始终对他保持忠诚,两人一直没有离婚,一同度过晚年。接着,夏多布里昂到科布伦茨参加了由保皇党流亡者组成的军队。为此,塞蕾丝特以“流亡保皇党人的妻子”的罪名被逮捕,关押在雷恩,直到热月9日才被释放。在Thionville战役(法国革命军和保皇党军队的一场遭遇战)中,夏多布里昂负伤,被送到泽西岛疗养,他的行伍生涯到此结束。
  四、伦敦的生活
  此后,从1793年起,夏多布里昂一直生活在伦敦,与居住在布列塔尼的塞蕾丝特隔绝音信。因为生活窘迫,他开始靠给人上法语课和为书商翻译作品为生。1797年,他出版了《论古今革命以及它们与法国革命的关系》(简称《革命论》)。在这本书中,夏多布里昂阐述了他对政治和宗教的见解。这些理念与他以后的实践并不一致,但展现了他作为作家的才能。
  五、回到巴黎
  1798年和1799年,夏多布里昂的母亲和姐姐朱莉先后去世,这使得夏多布里昂重新燃起对宗教的热诚。1800年5月,由于执政府对流亡保皇党人的大赦,夏多布里昂得以回到法国。他担任了杂志《法国莫丘利》(Mercure de France)的编辑。在这本杂志上,1801年,他发表了小说《阿达拉》(Atala),大受欢迎。不久他又发表了《勒内》(René),这是一部带有忧郁色彩的幻想式的作品,成为后来浪漫主义的榜样。1802年4月14日,他的抒情散文集《基督教真谛》发表,《阿达拉》与《勒内》是其一部分。这本书发表在拿破仑与罗马教皇签订“政教协议”之际,符合拿破仑复兴天主教的意图,抓住了法国人民在大革命动乱之后希望恢复宗教的社会心理。1803年,拿破仑派夏多布里昂以大使秘书的身份随红衣主教约瑟夫·费什到罗马。不久两人发生争执,夏多布里昂被改派到瑞士的瓦莱州。1804年,他听到了昂基安公爵被处死的消息。这使得他立刻辞去了职务,并公开反对拿破仑。
  六、东方之旅
  辞职后的夏多布里昂重新投入文学创作,他打算写一部基督教兴起时期的史诗(即《殉道者》)。为此,1806年,夏多布里昂游历了希腊、小亚细亚、巴勒斯坦、埃及和西班牙。1811年,《巴黎到耶路撒冷纪行》发表。他在西班牙的见闻也促成了他的第三部小说:1826年出版的《最后的萨拉只家族的传奇》。回到巴黎之后,他发表了一篇尖锐的对拿破仑的批评,将后者比作古罗马皇帝尼禄,并预言记录他的暴行的新的“塔西佗”必将出现。拿破仑立刻将他驱出了巴黎。
  七、狼谷
  遭驱逐的夏多布里昂开始在巴黎西郊的一处他称为“狼谷”的地方和塞蕾丝特一起隐居。在狼谷,他完成了散文体史诗《殉道者》,1809年发表。同时,他开始着手编写自己的回忆录。
  1811年,夏多布里昂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但他在就职演说中强烈批评大革命中的某些暴行,结果被禁止坐上交椅,直到王朝复辟之后才正式入选。
  八、辉煌时期
  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夏多布里昂对此十分欢迎。百日王朝期间,夏多布里昂随路易十八出逃至根特,这使得他担任了路易十八的内务大臣一职。拿破仑下台后,他成为贵族院议员、内阁部长。然而不久后他发表的对路易十八的批评使他失宠,只得转投极端保皇党,支持未来的查理十世。
  1820年,贝利公爵的谋杀案使夏多布里昂再次站到了朝廷一边。同年,他出任法国驻柏林公使。1822年,他出任法国驻大不列颠大使,接着,又任维罗纳会议的全权代表,并不顾英国的反对,决定镇压西班牙革命。回国后,他就任外交大臣。镇压西班牙革命取得了成功,但由于与内阁部长德维列不和,他在1824年被解职。
  九、自由主义的反对派
  下台后的夏多布里昂又一次站到了朝廷的反面,但这一次是作为自由主义者。他在巴黎议会和辩论报上猛烈抨击德维列。这个时期的他以捍卫报章自由和希腊独立的形象而大受欢迎。德维列下台后,他被查理十世指派为罗马大使,但在波利尼亚克亲王任首相后,夏多布里昂又一次辞职。他的政治生涯从此结束。
  十、退出政治
  1830年的法国七月革命后,对君主制不再抱有幻想的夏多布里昂拒绝对路易·菲利普效忠,退出了政治界。之后的他重新开始文学创作,偶尔对新政权发表一点尖刻的评论。夏多布里昂的晚年是在完全隐居的状态下度过的,塞蕾丝特一直陪伴着他。1831年他发表了《历史研究》,想说明基督教对社会的改革作用。1833年他发表的《对贝里公爵夫人的监禁的回忆录》使他被告上法庭,尽管最后被宣告无罪。
  十一、成就和最后的归宿
  夏多布里昂从1811年起就准备开始写自己一生的回忆录,直到去世前不久,他仍在继续这项工作。他把这本自传性的巨著题名为《墓畔回忆录》(或译《墓外回忆录》,法文:Mémoires d'outre-tombe,直译为“坟墓外的回忆”)。《墓畔回忆录》不仅描述了夏多布里昂坎坷多舛的一生,也记录了他所处的变化巨大的时代,记录了他对这个时代各个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对于当时文学的看法。这本回忆录原计划在他死后出版,但是一直纠缠着夏多布里昂的贫困使他不得不提早出卖版权。
  1848年,塞蕾丝特去世18个月后,夏多布里昂在巴黎去世。他的遗体按他的遗愿,葬于圣马洛港口的格朗贝岛(Grand Bé)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8-07
希腊、罗马的墓地,常设在城郊的道旁;埃及的墓地,常设在尼罗河畔;惟有作者的这墓地,选在汹涌大海的波涛声里…… 作者简介 · 夏多布里昂(ChateauBrind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