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给自己儿子取名,都带有“永”字,为何唯独嘉庆没有?

为何嘉庆帝没有?

因为嘉庆是一下位皇帝,所以他名字要跟其他人不一样了。

原因一是乾隆皇帝是一个玉痴

乾隆皇帝可以说是千古明君之一,他最大的爱好就收藏玉,所以他每个儿子都会带有玉字旁的,不单单是儿子取名这样,他流传下来的诗歌就有800首是讲玉的,足以证明他是多么喜欢的玉了。

原因二是嘉庆是下一个接班人

可是他有一个儿子的名字没有带永,那是为什么呢?很简单,那是因为嘉庆是下一个接班人,也就是皇位算是他的,没有意外的话,要知道古代很注意名字不要跟皇帝相冲的,那是对君王的大不敬,那么乾隆就要提前帮他改好名字了,这样就避免日后麻烦了,一大堆人要改名字了。比如说康熙没有做皇帝之前是叫玄烨,那么接下来他统治期间,就不可以有人用这两个字了。

还有就连当年的玄武门也要改名字,因为跟皇帝名字相冲了,对皇帝很不好,古人就把这个名字改成了神武门了。

原因三是嘉庆改了名字

可是到了雍正事情,还是要改,因为雍正上位,他的名字叫胤禛,他的兄弟都有带胤的,那么怎么办呢?雍正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允,可是嘉庆怎么改呢?永字这么常见,怎么改都不行,就干脆把嘉庆的名字改成了颙琰,这下谁也跟他相冲不了。皆大欢喜了。

总结一下,清朝只要有一个皇子名字跟其他兄弟姐妹不一样,基本上就可以确认他是下一个皇帝了,他们的规矩是非常死板的,所以很有规律性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因为嘉庆是乾隆的接班人,接班人如果和别人的有重复的话,他们就得改名字,所以为了避免这样,乾隆唯独没有给嘉庆带永字。

但是在乾隆这么多的儿子中,虽然所有人的名字都是以玉有关的为名,其实我们常见的璟,璐,玥……并不是王字旁,其实它所代表的意思是斜玉旁。只是在这些儿子中也都是带永字的,可是却有个特殊的阿哥,他就是十五阿哥,别人呢都是永子开始,他就是不同于别人,因为他叫做颙琰。这是为什么呢?乾隆所有儿子的名字都有“永”字,为什么十五阿哥没有?原因简单。

其实这位不同与他人的阿哥就是下一个接班人,也就是皇位继承人。因为在古代是很注重那些规矩的,其中就有一条是要避开当时的皇上的名字。在当初康熙继位后,也是做了这种避名字的事,他本来叫玄烨,所以呢当时的人是不能起与这两个字其中的相同的名字。

那是为了避讳 清帝名字避讳,从康熙帝开始。大致的情况是:康熙名字玄烨的“玄”字,避讳时缺末笔;雍正名字胤禛的“胤”字,避讳时缺末笔,同时命他的兄弟将“胤”字改作“允”字;乾隆名字弘历(当时写作“弘历”)的“弘”字,避讳时缺末笔。“历”字,则改...

因为乾隆皇帝没有要求他的兄弟们改名字。 清朝皇族兄弟在避讳上亦没有划一方法。胤禛登基后,其兄弟则改名为“允”字辈,但其子乾隆帝弘历即位后,并不要求兄弟避讳。 当乾隆传位予永琰后,为免其他人要改名,反而将永琰改名为颙琰。道光帝绵宁继...

爱新觉罗家族,经四百余年的演变,逐步汉化。首先体现在名字的汉化上。清康熙朝前,爱新觉罗家族的名字均用满语。为了标明直系与远支的区别,康熙帝在给诸皇子命名时一律用"胤"字,给皇孙命名一律用"弘"字(个别幼亡者除外)。这是爱新觉罗氏行辈...

第2个回答  2020-09-19

因为嘉庆帝继位是为了百姓避讳起来方便而把名字中的永改为了顒。嘉庆帝原先的名字中是有永的,叫爱新觉罗・永琰,因为乾隆的儿子们都是“永”字辈,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五阿哥永琪。但是嘉庆继位,为了避讳,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顒琰”,和永同音不同字。其中的原因包含了嘉庆对于百姓的理解。

因为百姓要避讳皇帝的名字,而永在生活中是一个非常常用的字。如果全国人民都要避讳永这个字的话,非常的麻烦,工作量很大,而且很容易出错,万一百姓一不小心犯了忌讳就是死路一条了。而顒虽然和永同音,但却是个生僻字,百姓的生活中很少能够用到,百姓避讳起来也比较方便,这就是嘉庆皇帝为了方便自己的子民而选择把名字给改了。所以乾隆的每个孩子名字里都有永字,只有嘉庆没有。

嘉庆皇帝是一位有原则又体察民情的好皇帝,但是他在位的前四年并没有任何实权。到了乾隆帝死后,嘉庆皇帝才独掌大权。他对贪污可谓是深恶痛绝,在位期间肃清吏治,严肃地惩治了和珅等一众贪官。只可惜他对统治阶级的肃贪力度有限,为了政权的稳定,以致于效果不大。最终嘉庆贪污问题没有解决,反倒有愈演愈烈的势头。嘉庆帝在位期间正是世界工业革命的开始时期,同时也是大清朝由盛世开始转向衰败的时期。

最终,嘉庆帝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驾崩,葬于清西陵之昌陵。

第3个回答  2020-09-19

在中国古代,避讳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避讳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比如儿子要避老子的讳,臣民要避皇帝的讳,甚至连神仙也免不了要避讳,因为永是一个常用字,如果全国人民都要避讳的话,是特别麻烦的一个事儿,而且容易出错,一不小心犯了讳,可是要杀头的。颙是个生僻字,很少用到,避讳起来就方便多了,皇帝为了造福全国人民,就把自己名字改了吧。所以嘉庆没有永字。

一开始嘉庆帝叫永琰,毕竟就是个普通的皇子也不能搞特殊化是不是,不过后来永琰登基了,这个永字也就被改成了其他字,但是由于皇帝的字是需要避讳的,而普通的字太容易重就不能用了,最后乾隆也就想到了颙这个字,所以嘉庆帝登基后,他的名字就成了颙琰。其实大多数皇帝都做过这件事,其中最任性的一个就是雍正了

由于他后面继承了皇位,必须要跟兄弟们的名讳避开,这样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就比如雍正的几位兄弟中的名字都是有胤字的,在雍正登基之后,便将所有兄弟名中的胤字改成了允字。古代人讲究的还是真多,幸亏寻常百姓没有条件读书,否则要是和皇帝撞名了的话,那可是要杀头的。

因为乾隆认为他的儿子的名字里都有一个同样的字。如果给十五阿哥也起这样的一个名字的话其他的阿哥们不是都要因为他而改名字了,这样的话就会很麻烦。于是乾隆皇帝就给五阿哥起了一个不太常见的字,这里我们有看出乾隆皇帝的精明。

第4个回答  2020-09-19

一、取名字的时候是带“永”的。

1760年,乾隆帝的令贵妃产下了皇十五子,取名永琰。

永最初是泳的本字,甲骨文中的永字是由象征水的五个点,和一个“人”字加个表示行进的两条腿组成的,意思是,人在河中,以游水代步。

金文将甲骨文里面的字进行了简化,将五个点,变成三点,逐渐更像我们现在的泳,等到了隶书时,就彻底简化成为现在我们使用的永字。而永字的意思也由本义顺流游泳变成了可持续的;长远的;不停息的;无限长久地的意思。

这大概是乾隆为儿子为取名为永的原因,寓意美好,后来皇六子献图给乾隆,上面有六个字“永绵奕载奉慈娱”,博得乾隆喜欢,乾隆于是决定以后的皇家起名,第二字应该按着“永绵奕载”的顺序排下去。

后道光和咸丰两帝又先后对字辈进行了补充,确立下来的清朝皇家子孙取名字辈为:

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可惜,刚到溥,大清就亡了。

二、避讳。

中国在春秋时就已对违讳这件事有了明确的规定。

《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1、为尊者讳是指古人在取名字或者讲话的时候,应该避开能代表尊者的字或者是号。而尊者是指地位尊贵的人,比如帝王将相。

2、为亲者讳是指在说话或取名的时候,应该避长族中长辈的名字或者号,这里的亲者,就是指亲人也就是长辈。

3、为贤者讳是指在说话或者取名的时候,应该避开贤者的字或者号,而贤者指的是教导过你的老师或者是应该受到尊敬的有大德行的人。

故,当皇十五子登基为帝,他就可以选择两条路,一是让全天下的人都不能使用永字了,二是自己另改一个字,这个字只能他用,全天下人都不能用了。

因为永实在是一个常用字,让全天下改属实太过麻烦,嘉庆帝于是选择了第二种,自己改一个属于自己的字,一个同永音相同而字不同的“颙”。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清朝皇帝都像嘉庆一般行事,比如雍正爷的,未登基前,名字叫爱新觉罗·胤慎,登基之后,他没改名,但是他的兄弟们就要改名,由胤改成了允。

三、清皇帝取名还有新规则:名字的第二字偏旁需一致。

康熙帝一共有35个儿子,列入宗谱的就有24个,这24儿子名字中的第二个字的偏旁部首都是“补衣旁”,比如我们经常在清宫剧中看到的:傻大个皇长子胤禔、废太子胤礽、冷面王爷胤禛、值得同情的大反派皇八子胤禩、皇上的好基友皇十三子胤祥等等。

乾隆帝一共有17个儿子,死三存活十四个,乾隆帝为儿子取名的时候第二个字均为“斜玉旁”。如我们在清宫剧中熟知的,还珠格格的老公五阿哥永琪和嘉庆帝永琰,以及我们根本不知道谁是谁的永瑢、永琮、永璇、永瑆、永璂、永璟、永璐、永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