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烫伤后如何处理伤口?

如题所述

盲用偏方 或会加重烧烫伤
遇到烫伤烧伤,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有人会用民间流传的烧伤处理方法:
比如往伤口上涂抹酱油、抹盐、抹牙膏,
或者往伤口上去涂酒精,
甚至抹碘酊消毒液消毒……
这些处理方法,都是错误的!
酒精和碘酊都会对新鲜的创面有刺激性,甚至会导致创面周围的细胞进一步坏死、加深创面。人体被烧伤的皮肤积聚了大量的热量,盲目往伤口上涂抹各种药物,导致热量在局部不能释放,会在一段时间内造成皮肤持续的烧伤。
烧伤,根据烧伤深度可分为:
一度烧伤
仅伤及表皮浅层,但生发层健在,因而增殖再生能力活跃,常于3~5天内愈合,不留瘢痕。治疗时一般不计入烧伤面积。
浅二度烧伤
伤及整个表皮和部分乳头层。由于生发层部分受损,上皮的再生有赖于残存的生发层及皮肤附件,如汗腺及毛囊的上皮增殖。如无继发感染,一般经1~2周左右愈合,亦不留瘢痕。
深二度烧伤
烧伤伤及真皮深层,但仍残留部分真皮及皮肤附件,愈合依赖于皮肤附件上皮,特别是毛囊突出部内的表皮祖细胞的增殖。如无感染,一般需3~4周自行愈合,常留有瘢痕。临床变异较多,浅的接近浅Ⅱ度,深的则临界Ⅲ度。
三度烧伤
又称焦痂性烧伤。伤及皮肤全层,甚至肌肉、骨骼、脏器受累。
临床上不少烧伤患者,由于操作不当,导致原本只是浅二度的烧伤最后变成深二度甚至三度烧伤,不仅愈合时间延长数倍,而且还会留下明显的疤痕。因此,学会烧烫伤的正确急救方式非常重要。
烧烫伤后急救
牢记“冲、脱、泡、盖、送”
遭遇火情,尽快躲避火源,当贴身衣物或身体毛发上出现了明火,应立即灭火,切记不要乱跑。如果周边有水源就用水源快速扑灭身上的火,或者通过在地上打滚的方式也能灭火。
如果有人遭遇大面积的、程度较深的火焰烧伤,第一时间送院治疗。
如果烧伤程度较轻,或是普通热液烫伤,可按以下五步操作:
1.冲:将烫伤的部位用洁净的、流动的冷水或者自来水轻轻冲或浸泡15~30分钟左右。
2.脱:在充分的冲洗和浸泡后,在冷水中小心除去衣物。可以用剪刀剪开衣服,千万不要强行剥去任何衣物,以免弄破水泡。因为水泡表皮在烧伤早期有保护创面的作用,不要自行戳破。
3.泡:对于疼痛明显者可持续浸泡在冷水中10~30分钟。此时,主要作用是缓解疼痛,而在烧伤早期的冲洗能够减轻烧伤程度。但对于大面积烧伤患者及小孩和老人,要注意浸泡时间和水温,一般为15~20摄氏度。
4.盖:使用干净的或无菌的网布或棉质的布类覆盖于伤口,并加以固定。不要随意涂抹药,如:不明剂量的抗生素、消毒剂等以免引起过量吸收中毒。不要涂抹有颜色的药物,如红汞、龙胆紫,以免妨碍对创面的观察和深度的判断。不要涂抹不易清除物质,如黄酱油、香油、牙膏、香灰等,因为这些物质对创面不起任何治疗作用,反而会妨碍清创和增加创面污染的机会。
很多患者会直接在烧伤的创面上用冰块,或者是把含有冰的一些很凉的物体覆盖在伤口上,达到降温和止痛的作用。这种做法也不可取,因为冰把伤口的皮肤冷冻到零度以下,甚至可以把伤口冻伤,加深伤口。
5.送:及时转送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正规治疗。
此外,不少皮肤烧伤患者,因吸入大量浓烟和热气,还可能伴有呼吸道烧伤的情况。由于呼吸道部位的特殊性,一旦受到高温或化学剂的侵蚀,呼吸道粘膜即可发生肿胀,重者影响呼吸甚至窒息而导致严重缺氧,一旦出现呼吸道烧伤,应第一时间就医。
还有一些在爆炸中受伤的患者(如煤气爆炸),即使皮肤烧伤不严重,也要留意爆炸时带来的冲击波是否对自己造成了震爆伤。比如胸腹部遭受冲击,可能造成脾肝破裂,哪怕当时没有感觉,最好也马上到医院接受检查;出现骨折的患者要注意小心搬运和及时固定;如果头部受到冲击,也要前往医院检查头颅是否受到损伤。
应对化学烧伤有讲究
酸碱等化学药品、清洗剂等会造成化学性烧伤,即使少量接触,也比一般热性液体烫伤出现更严重的后果。除了物质本身的酸碱性对皮肤有损伤,接触后发生的化学反应会进一步加重损伤。
一般的酸碱性液体烧伤,马上查看该化学药物容器上是否有急救指示,若有,则照着指示做。
若没有指示,用干净的软布轻柔拭去身体上残留的化学液体后,迅速用大量清水冲洗(硫酸、硝酸不宜直接用水冲洗)。
若比较严重时,用消毒敷料盖在烧伤部位并加以包扎,然后送医院治疗。
如果眼睛被化学药品灼伤,应立刻用清水由眼睛内角向眼睛外角彻底冲洗,冲洗至少半小时以上,千万不要揉眼睛,再用消毒敷料或干净布覆盖眼睛并包扎,然后立刻去医院治疗。
有人问,化学世界里讲究“酸碱中和”,被酸烧伤能用碱去“中和”吗?万万不可,这样做会造成进一步的组织损伤,使原有的化学烧伤更加严重!一些所谓“偏方”的外敷药膏药汁,也会造成严重化学烧伤。
此外,误服洁厕灵等化学液体,还极易导致食道和胃部烧伤。家中的洁厕灵、清洁剂等化学液体,若容器上没有标签的,要贴上标签,并放置在幼儿无法获取的位置,防止误服。
若不小心误服,不管是强酸还是强碱类的化学试剂,误服后千万不要催吐,这可能引起食道的进一步损伤。
正确方法是应尽快消除、稀释、中和腐蚀剂,保护食管和胃肠黏膜,建议第一时间喝牛奶、豆浆等,这些食物有利于发生蛋白反应,消耗掉部分强酸强碱,紧急处理后,患者无论病情轻重均应尽快送医院治疗。
送医院时最好将喝过的化学液体一起带上,以便于医生了解其成分。
食道烫伤 先别急着“吃冰”
在日常生活中,一股脑灌入的热粥、刚出炉烫手的糕点、火锅上刚涮熟的佳肴,温度均十分高,如果在“趁热吃”的劝慰下忽视身体的感受,囫囵吞枣吃下,容易对身体造成损伤。
正常情况下,人体口腔和食管的温度是36.5℃~37.2℃,能耐受高温是50℃ ~ 60℃,温度太高的食物则会烫伤。
高温食物从口腔进入胃部的过程中,容易烫伤人体的三个部位,分别是口腔、食管、胃部。
其中,由于食管位于人体内部,肉眼无法查看,也难以像胃部不适时出现呕吐、胃反流等明显症状,因此食管受伤时常被忽略而不自知,这种情况更需要引起警惕。当食管因食用过热的食物被烫伤后,人体会感觉到胸部骨位置有烧灼感,吞咽时有不舒服、疼痛感。如果程度不严重,一般一周左右会自愈,如果烫伤严重,内部会出现炎症、溃疡、食管狭窄等问题。
尽管被烫伤的食管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但是长此以往,受伤的食道黏膜不断脱落、修复,不断刺激就会容易引起食管黏膜增生、变异,增加癌变风险。
若不小心吞下过烫的食物或饮品,为减轻食道黏膜受损的程度,可以进行以下急救措施。
1.喝凉水。被烫后,应第一时间喝凉的液体进行局部降温,凉白开、自来水、常温饮料等。需要提醒的是,千万别立马喝冰水或吃冰块,以免加重对食道黏膜、胃黏膜的损伤。
2.恢复期不吃过热或过硬的东西。被烫后,注意不能再吞入温度过高的食物或饮品,由于食道黏膜已经受损,此时应该避免过热或过硬的食物再次刺激损伤的黏膜。
3.两天不缓解,及早就诊。黏膜恢复较快,只要不是腐蚀性液体,一般来说,1~2天就能恢复。若两天后症状仍不能缓解,应到医院就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