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志:闯出一条路

如题所述



作者 | 葛帮宁

编辑 | 李国政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王立志,机械工业第九设计研究院原董事长、党委书记,曾任一汽解放总经理。

1959年,王立志出生在河北省滦南县,1979年,考取河北工学院机械工程二系汽车专业。4年后毕业,被分配到一汽发动机厂技术发展科。

此后15年,他从一名非标设计组技术员做起,历任技术发展科副科长、科长、发动机厂副厂长,经历从老解放到CA141换型改造,从CA15转产到CA6102发动机的全过程。

1998年,王立志调任一汽第二发动机厂厂长,其间主要提升488发动机质量。2001年5月,调任一汽集团发展部部长,负责投资发展、工程建设和产品生产准备等。一年后,调任机械工业第九设计研究院院长,负责新工厂设计,包括一汽解放新生产基地工厂设计项目。

自2004年起,王立志历任一汽解放常务副总经理、总经理等职务,助推一汽解放从中型转向重型市场,支持锡柴CA6DL研发。2014年,担任一汽集团总经理助理兼解放J7项目负责人、商用车机箱桥项目负责人。2016年,担任一汽集团总经理助理兼机械工业第九设计研究院董事长、党委书记。

2019年退休。

 


考察锡柴

 

我很早就知道锡柴。


第一次去(锡柴)是1992年夏天,一汽集团从汽油化向柴油化转型初期。耿(昭杰)厂长派马文兴(一汽副厂长)带队到锡柴考察,同行者有生产处和质量处的同事,我以一汽发动机厂技术发展科副科长身份参加。我们的主要任务,一是考察CA6110发动机的质量和产能,二是调研锡柴进入一汽集团后到底保留哪些业务,三是无锡市政府如何支持锡柴发展。

 

那时中国内燃机行业有上柴、大柴、玉柴、潍柴和朝柴等企业,锡柴年产4000多台柴油机,名气还不是很大。一汽集团与无锡市政府协商确定,分别按照80%和20%持股比例整合锡柴。但到1992年底,内燃机行业出现一些新变化,经过再次协调,无锡市政府将所持20%股权划归一汽集团,一汽集团拥有100%锡柴产权。

 

在锡柴进入一汽集团之前,大柴就与一汽集团建立紧密联营关系。另一个企业是吉柴(首钢吉林柴油机厂),双方在开发CA6110发动机过程中有过合作,且建有CA6110生产线,设备也不错,愿意无偿划拨27%股份给一汽集团,一汽集团还向吉柴派出厂长进行管理。但最终,(吉柴与一汽集团紧密联营)项目没有获得首钢批准。

 

加入一汽集团的企业,都是(一汽集团的)子公司,子公司自主权更大一些。时任锡柴厂长蒋彬洪下定决心,一心一意地跟着一汽集团走,他目标很明确,(锡柴)不要子公司地位,就当专业厂。对锡柴加入一汽集团,无锡市政府积极支持,比如在税收上表态,市里能掌握的全免。

 

考察结束后,我们回长春汇报。经过对锡柴主要零部件的主要参数进行评估,我们认为整体水平还可以,差距肯定也存在,但那时对柴油机水平要求没那么高,生产管理不像现在这么严格。那次考察,坚定了一汽集团兼并锡柴的决心。1993年8月,经国有资产管理局批准,锡柴全部资产无偿划归一汽集团,成为一汽集团直属专业厂。

 

进入一汽集团后,锡柴的第一个动作是派工作组到长春学习。耿厂长要求一汽发动机厂帮助锡柴提高产能,提升质量。锡柴派来四五个人,由管工艺的副总师带队,集中在一汽发动机厂技术科旁边的会议室里办公,主要从制造角度学习。后来,以他们为主力,对锡柴生产线进行了改造。

 

一汽发动机厂还派出一支队伍帮助锡柴提产能、抓质量,由管生产的副厂长、带班主任和几个老科长组成工作组。锡柴此前没有组织过大批量生产,计划管理不够严格,零部件只是小批量生产,今天出也行,明天出也行,现场管理和技术方面都存在差距,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小差距。但锡柴执行力相当强,工作组的建议几乎都能化作实际行动,并在管理中予以固化。我虽然不在工作组里,但也经常去锡柴。

 

那时候一汽集团重组一个企业,通过输出管理思想和理念,基本能解决企业问题。一汽集团给锡柴带去先进管理方式。1992年、1993年,锡柴对生产线进行改造,积极打破质量和产能瓶颈,推动柴油机快速上量。一汽发动机厂提供一些老设备,锡柴购买了一些新设备,改造后,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都上了新台阶。

 

1993年,锡柴进入一汽集团第一年,也是锡柴建厂50周年,实现柴油机产销1.6万台。50年做到产销过万台,大家都非常高兴。




“一二三三”战略开端

 

1994年,我担任一汽发动机厂副厂长后,曾专门到锡柴协助提升产品质量。


蒋厂长动员全厂员工背水一战,提出“质量超大柴,服务超玉柴”行动目标,同时组织20个小分队到全国服务。他还提出“质量就是生命,生命只有一次”理念,这些都体现在锡柴质量“生命工程”里。那段时间,我们经常到现场查看工序,帮他们梳理哪里是瓶颈,哪里可能出现什么问题,以解决质量问题消除隐患。

 

举个例子。发动机缸体第一道工序是铣面,锡柴使用的是机卡不重磨密齿铣刀,这种先进刀具需要经过专门仪器的精密调整,才能达到高质高效的效果。但现场使用的刀具没有调整环节,使用时操作工拆下过度磨损的刀齿,装上新刀齿后便投入生产,结果不理想,生产效率低,质量不能保证。

 

我们看完实际操作后建议,换一汽发动机厂使用的铣刀试试,那是镶齿的铣刀,比较传统。铣刀搬来后,操作工说,这玩意儿我们早就不用了。我们劝他用用试试,这招果然适用,更换刀具后,质量和效率都提上来了。

 

整体来看,锡柴在20世纪90年代做技术改造较多,企业舍得投入,购买了一些关键部件进口设备。起初大柴柴油机在行业里口碑更好,一汽集团装配大柴柴油机比装锡柴要多卖几千元钱,即便如此,一汽集团宁愿少赚钱,也要多装锡柴机,给予锡柴极大的支持与扶持。锡柴也很争气,抓质量、抓管理、抓服务,到1994年底,局面基本扭转过来,锡柴柴油机的市场口碑树立起来了。


1998年,我调任第二发动机厂(二发)厂长,重点任务是解决(跟小红旗配套的)488发动机的质量问题。这期间接触锡柴较少,印象中有一次,领导让我到锡柴看正在研发的CA6DL,当时锡柴已经在市场上树立了较好形象。

 

2001年,我调任一汽集团发展部部长。在这里一年多,主要管项目投资和产品生产准备。2002年9月,发展部解散,一汽商用车中心成立。

 

从发展趋势看,载货汽车由中型向重型转化渐成必然。2001年,一汽集团开始布局“一二三三”战略。其中,“一”指全面提升产品研发能力;“二”指建立完善采购网络和销售网络,提高采购水平和营销能力;第一个“三”指做好发动机、变速器和车桥三大总成,这是商用车的核心部件;第二个“三”指提高焊接、涂装和总装三大工艺水平。

 

“一二三三”战略对一汽解放至关重要,是之后十几年解放中重型卡车发展的根本指导和基本准则,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解放的今天。

 

这个战略的开端就是CA6DL柴油机项目。我记得很清楚,2001年7月15日是一汽建厂纪念日,第二天就通知到集团开会,时任集团总经理竺延风部署CA6DL项目,做出“义无反顾,坚决干好”指示,提出“出产品、出机制、出流程、出人才”四个要求,同时成立项目指挥部,任命王镇昆为项目总指挥。

 

指挥部日常管理工作就在一汽集团发展部。投资、生产准备、产品计划管控、工艺路线、土建工程、项目管理等都在这个部门,因此,发展部责任之大、任务之重、压力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发展部主管领导是时任一汽集团副总经理赵方宽,后来担任一汽集团党委书记,他跟我讲,指挥部大都是退休返聘的老领导,发展部要支撑好指挥部工作,项目出问题发展部要负责。

 

一汽集团走向重型化的过渡产品,并不是从CA6DL开始。在这之前,一汽集团就在跟道依茨谈判,希望引进对方柴油机平台,中间还穿插了一段跟奔驰的合作谈判。此外,跟沃尔沃集团也谈过,想联合中国重汽引进沃尔沃12升发动机,三方已在北京草签协议……但这些项目都没有落地,一汽集团最终确定走自主研发之路,CA6DL发动机恰逢其时。

 

对CA6DL项目,我猜测锡柴原本打算在CA6110基础上做扩缸,改造生产线,可能没想到一汽集团会投入巨资。


锡柴申报项目时,要求一汽集团投资5.9亿元,竺(延风)总准备投资12亿元,实际投资10.7亿元。CA6DL是一汽集团当时最大投资项目,在资金筹措方面动了些脑筋,但真正对竺总产生压力是在项目投完后,尤其是解放新基地投完后。

 


同步工程

 

CA6DL开发历时3年多,当初是锡柴自己做。“7·16”(2001年7月16日)会议后,一汽技术中心开始介入。其实前期都知道锡柴在干,没说支持,也没说不让干,后期明确后大家合力,采用新开发流程,探索出很多有益经验。

 

这个过程中,我感到双方沟通需要融合,就给他们做一些协调工作。我当时提出一条:开发目标一定要是一个好产品,而不是一堆好图纸,以前的观念一定要转变,图纸挺好,产品不好就没有意义。不能走设计、生产、使用脱节的老路,产品实物达不到预期,都不能算成功。

 

CA6DL采用同步工程开发,产品策划、工艺开发和生产准备并行,每一步都紧密衔接。


同步工程是一个管理技术,现在已被企业频繁采用,但在当时,一汽集团没人做过。我很感兴趣,下功夫研究,曾经找过丰田汽车专家请教,但他们只提供给我一张计划表,说这是他们的同步工程。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帮宁工作室,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