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秘密乾隆12岁时第一次见到他的祖父康熙

如题所述



圆明园是康熙皇帝亲自命名的。为什么叫圆明园?园的第一任主人雍正帝有解释,说“圆明”二字的意思是:“圆而出神,君子之时也在中;及明赵普,民之智也。”其中“圆”是指一个人的品德完美,超越常人;“明”就是政治表现光明、完美、睿智。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贤明君主的理想标准。那么清朝的皇帝在圆明园是怎么生活的呢?


儿孙三代羡牡丹。


根据清实录年的记载,康熙皇帝曾五次走进圆明园。第一次是康熙四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当时圆明园是雍正帝胤_的太子园。


康熙皇帝最后一次走进圆明园是在康熙61年3月25日。69岁的康熙皇帝、45岁的雍正帝和12岁的乾隆皇帝进行了一次三代皇帝之间的历史性会面,这也是史书中唯一记载的会面。现在看来,这次游园应该是雍正帝精心安排的。康熙皇帝特别喜欢牡丹花。雍正帝在圆明园建了一个牡丹亭,然后邀请他的父亲观看。当康熙皇帝兴高采烈的时候,他在花丛中看到了他的孙子李鸿,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康熙皇帝有35个儿子和50多个孙子。这些孙子,大部分连爷爷的面都没见过,乾隆皇帝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据说康熙皇帝特别喜欢他的机智聪明,后来还当面夸乾隆皇帝的母亲生了这么好的儿子,是个“有福气的人”。就这样,康熙皇帝破例把李鸿拉到身边抚养。先是跟着他住在长春园,然后带他去避暑山庄,持续了近半年,直到今年冬天康熙皇帝死在长春园。


历史上一直有这样的说法。正是因为康熙帝看中了孙子李鸿,才最终把大清江山拱手让给了雍正帝。隆帝即位后,特地在牡丹亭上题写了“吉恩堂”的匾额。一方面说明他对爷爷的感激,同时也说明他时刻不忘自己是在这里发迹的。


不如故宫圆明园。


圆明园作为皇家园林,摆脱了故宫的高墙、炎热的夏季和格子建筑的单调。正因为如此,圆明园成为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皇帝居住和生活多年的地方,直到咸丰皇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逃往热河,园林被英法侵略者焚毁。就像乾隆皇帝的诗里说的,“紫禁城围起红墙,不如花园。”


皇帝们通常在一月的元宵节前从紫禁城搬到圆明园。皇太后、皇后的妃子、王子和公主以及其他家庭成员也搬进了花园。入冬后,皇帝一家从圆明园搬回皇宫大内。这样每年两次浩浩荡荡的大搬迁,在当时被称为“大搬迁”。


雍正帝登基后,按照清朝礼仪制度的要求,在宫中为其父守丧27个月后,便于雍正三年八月首次以皇帝身份入园圆明园。此后每年都在圆明园长期居住,最少185天,最多247天,直到13年8月23日在圆明园去世。在这11年里,雍正帝共游览圆明园47次,停留2314天,平均每年210天。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圆明园度过的。


岛上的皇家卧室学院


和圆明园的故宫一样,也是前功尽弃,后功尽弃。圆明园中的卧室主要集中在九州的青岩风景区,它位于皇帝处理国事的郑达光明殿的正北方。前朝和后宫在同一轴线上。皇宫坐落在一个岛上,前后都是湖泊,左右各有四座横跨溪流的桥。


九州的青岩寺是天皇的主卧室,相当于养心殿


道光年间,九州青岩寺西接三套寺庙。咸丰帝喜欢住这套大殿。咸丰十一年,咸丰皇帝在避暑山庄驾崩时,为防止大臣独揽大权,特意给慈安太后一枚“御赏”印,给五岁的小皇帝一枚“同门弟子”印,并要求朝廷政令加盖这两枚印才能生效。慈禧太后是小皇帝的生母,“同道堂”的印章由她掌控。后来慈禧太后等人终于发动政变,让他们听政。


皇帝住圆明园的时候,群臣都跟着他在园里读书。清代称太子为兄长,兄长书房称为“上书房”。圆明园上书房位于钱潮区东侧福元门内的洞穴深处,与皇家画院如意殿仅一墙之隔。它由南北相连的两个小岛组成。大厅上悬挂着雍正帝亲笔题写的“斯文哉子”等四块匾额。


太子6岁正式入学,教官由皇帝指定。上课时间是早上5点到下午2点半,然后放学一起吃晚饭。下午的课程是军训。武术训练场所叫山高水长,也有不同的含义。根据档案的记载,太子一年只放五天假读书,只有元旦、端午、中秋节、皇帝生日长生节和自己的生日这五天可以放松。


公园里的官员和警卫都结婚生子了。


根据清宫的记录,在鼎盛时期,花园里有2000名仆人。其中既有掌管园内事务的官员、太监、宫女,也有工匠、农民、蚕农、喇嘛、道士。


圆明园最多的时候有620个太监。他们主要负责皇帝后妃的日常生活。其中一个是技术娴熟的太监,平时负责看守和练习长枪、大刀、弓箭。正是这些技艺高超的太监们,在后来入侵者攻入圆明园时,拿起了手中落后的武器,进行了一番顽强的抵抗,终于为中国人赢得了一口气。


再说说园里的工匠服务。乾隆五十二年,圆明园工匠名额为667人,嘉庆十年增至908人。他们的责任分工很细:703个园户负责园内卫生;54名园丁,负责花园维护和花卉摆放;54个门卫,负责进水口和出水口闸门的开启和关闭;还有三个水手,他们在公园里掌管皇帝的游船——凤翔船已经很多年了。园内共有船只184艘,主要由宦官管理。


从雍正二年开始,圆明园设置了专门的营房,由八旗营房和内务部三旗营房组成。圆明园军营人数最多6847人,官马最多3244匹。在圆明园周围,总共设立了133个前哨。


在圆明园周围,建造了八个大兵营来保护军队。清代八旗制度是军民合一的,既是军队组织,也是户籍组织。每个营的最高官,——营,总有12套房子,下面依次递减,但普通士兵也给3套房子,老婆孩子一起住。完全可以想象已婚有儿中警卫部队的战斗力不高。兵营的武器装备主要是长枪、弓箭、大刀等。能发射铅球的猎枪被认为是“军中利器”。


此外,在花园外围还有一个绿营,由9个府尹直接指挥。他们日夜在圆明园周围的山丘、树林、小桥和偏僻的小巷里巡逻。但是,这个看似沉重的拱顶,其实是松懈的,薄弱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打圆明园时,它仿佛进入了无人区。这是真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