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诗歌一些欣赏方法,题目自拟定,300字

谈谈诗歌一些欣赏方法,题目自拟定,300字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晕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用示现的修辞方法,写出诗人的遐想.“共剪西窗烛”,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诗境,但是由夫妇化为友朋,活用了,情味更浓.“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为顺流之舟.,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卜料的期待,因而示现于将来的欣慰,又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