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潍坊节日传统风俗有哪些

如题所述

1、扑灰年画

扑灰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山东高密地区汉族民间年画中的一个古老画种,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盛行于清代。

2、春季放风筝

潍坊古来有春季放风筝的风俗,1984年当地政府发扬这一优秀民间文化传统,倡导举行国际风筝会,当年就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新加坡、日本、原联邦德国、香港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17个风筝团、队、100多名放飞员前来赴会。

3、木版年画

像杨家埠的木版年画是如此, 杨家埠村在潍坊市东北15公里处,由于盛产木版年画而远近闻名。 杨家埠木版年画始于明朝末年,繁荣于清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我国著名的三大民间年画之一。

4、高密泥塑

"聂家庄泥塑"也备爱人们的喜爱, 高密泥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明朝隆庆,万历年间,这里的农民就自己设计用泥做成一种叫“锅子花”(也称泥墩子)的焰火出售。

5、高密剪纸

明代洪武年间大批移民,带来外地剪纸,主客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高密剪纸的风格。一是块与线形成黑白灰色调,相互衬托,对比强烈,并富有韵律感。二是纸条挺拔,浑厚粗犷,富有浓重的金石意味。三是以精巧的构思见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潍坊民艺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潍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29

1、元宵节闹花灯

山东潍坊的老潍县,过元宵节时最热闹的活动当属闹花灯。也就是民间常说的“出灯耍”。以前,老潍县城里爱好扎灯、画灯和耍灯的子弟们从大年初二的晚上就开始闹花灯,一直闹到正月十五,并在正月十五时达到高潮。

所谓的“出灯耍”并不只是耍花灯这么简单,还包括踩高跷、跑旱船等杂耍项目,全部是群众自发组织的。

2、清明节转秋千

老潍县清明节有打“转秋千”的习俗。“转秋千”顾名思义就是转着打的秋千。以前的白浪河沙滩非常热闹,每逢清明节期间,南沙滩上会连唱三天京剧。而北沙滩上则会扎起高达二十多米的“转秋千”。

3、中秋节祭月

老潍县人过中秋节,除了吃团圆饭、吃月饼以外,还有三项有特色的活动。那就是蒸月、念月和祭月。其中,前两项蒸月和念月中的“月”并不是指月亮,而是指一种满月形的面食。

4、腊月二十三祭灶

这一天俗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回天庭向玉帝报告地上一年的事情,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的祭灶或辞灶,这一天有吃糖瓜的习俗,从这一天开始,民间便开始忙年了,打扫卫生、置办年货、蒸年糕、蒸馍馍,年味越来越浓。

5、大年三十整夜包饺子:

山东潍坊的孔府内到处燃灯、燃檀香末、铺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彩带。午后去报本堂行礼,晚饭后去祖庙辞岁。大人给孩子送“压岁钱”,装在红纸袋里,上面写有“长命百岁”的字样,放在小孩子的枕边,每人准备一个景泰蓝食盒,其中放粘米面做的如意、小柿子、桔子等物。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潍县传统节日习俗民风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4-03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是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是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喝了腊八粥,就把年来数”。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过后,家家开始忙年。户户择吉日进行卫生大扫除,俗称“扫屋”,以示辞旧迎新。做新衣,办年货,购置用器务必添新碗筷,寓意增添人口;羹肴必备鸡、鱼,意求“年年大吉”、“连年有余”;必蒸年糕,做豆腐,以借“年高”、“都福”谐音,祈求“年年高”,全家幸福;家家蒸饽饽。西部地区做团圆饼,取意“合家团圆”;东部地区制做“合菜”,红、白、绿相间,鲜美可口,象征吉祥如意,全家和睦。

  除夕,家家户户贴对联(服孝期内只贴紫对联)、过门笺、糊窗户、贴窗花、裱糊灯笼等。春联用柿黄喷金纸,俗称对子纸,联语多表达春意并讲究门第。打满一缸水,备足三日柴。下午在堂屋悬挂家堂轴子或“财神爷”,设香案摆供品。一切停当之后,男子衣冠整齐,到墓地上坟,请祖先回家过年,奠后,放鞭炮庆贺。傍晚,提着灯笼香火供品到街头接“财神”。接财神后,大门、二门放置拦门棍,亦有门旁插桃枝,均示以防邪魔反祟入宅之举。院内撒谷草,意取备财神、祖先喂马。入夜,秉烛焚香,灯火通明,人们通夜不眠,称“守岁”。旧时穷人为躲债外出,俗称“藏年”。穷人过年如过关,故春节亦有“年关”之称。解放初期,仍沿旧俗。除夕之夜,家人团圆,欢欢乐乐。午夜子时,辞旧迎新,长辈带领子孙“发纸马”,祭天地,祀祖宗,保佑老少平安。西部地区,女主人同时在灶王像前祭奠。“纸马”发过之后,全家老少,围坐炕头,喝团圆酒(有在上半夜者),吃年夜饭,多吃素馅水饺。饺子里放入花生米、红枣、栗子、铜钱等,谁吃到这种饺子,分别意味着谁的福气大、来年发财、有钱花、能长寿、早立子、百事顺心、有甜头。煮饺子不拉风箱,保持年夜肃静。年夜要说吉利话,饺子煮破了不说“破”,而说“挣子”;饽饽裂了不言“裂”,而说“笑了”,禁忌说不吉利语。饭后晚辈给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向晚辈分叩头钱,称“压岁钱”。拜年有尽早之俗,天亮前结束。现年初一城乡拜年均以互相问候祝福代替叩头之风。

  正月初一,有婆婆做饭媳妇吃之俗,媳妇不用做饭。每顿饭必留豆腐、年糕、饽饽于锅内,谓之“压锅”。傍晚,在潍城、坊子、寒亭一带,有收拾家堂轴子再上祖坟之俗。有的则保留到初二、初三。初一夜来早,家家闩门早寝。初二,放鞭炮,谓“开市”,男女劳作不再禁忌,开始带上礼品走亲戚。旧时正月礼薄如纸,现时日趋礼厚。走亲戚旧有“初二姥姥初三姑,初四初五看丈母”,也有“初三姥姥初四姑,初五六里看丈母”之俗。现多为“初二初三先丈母,初四初五再看姑”,走亲戚之风渐盛。同时,各种民间杂耍,高跷、旱船、龙灯、狮包、小戏等开始活动,节日气氛到正月底。

  初五,叫“五马日”,俗有一鸡、二狗、三蚕、四麦、五马之说。“五马”吃“供养”,是潍城昔日商界的一件要事。这天上午10点前后,喝酒、燃烛、烧香,奠过茶、酒,店铺掌柜恭执纸糊的元宝串和吉表,三绺香,率店夥到庭院或门前焚烧,祝发福生财,然后鱼贯回室,撤祭品,请起财神像,掌柜率众饮福酒,吃福供。被召参加的店夥表明留用,没叫吃“供养”的就是被辞退的暗示。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规定春节为法定节日,各行各业放假3天,以示庆贺。 并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其他慰问活动也多于节日前后进行。群众对祭拜神灵等迷信活动已是敷衍应景,渐趋淘汰。但节日欢乐气氛有增无减。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也称过正月十五。城镇及平原地区居民吃元宵盛行,象征举家团圆;乡间则以饮酒吃饺子,合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元宵节,又俗称灯节,包括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各街市肆,多张灯火,举办龙灯会,舞彩龙、耍旱船、踩高跷、跑小毛驴、玩车子灯等民间文娱活动。尤以潍城、高密镇灯会为盛。沿街灯火辉煌,火树银花,五彩缤纷,争相观看,叫做闹元宵。

  城乡有挂灯照灯之俗。在城镇,正月十四日前,纱灯应市。有麒麟、狮子、鹿、猫、金鱼灯,还有儿童喜爱的莲花灯、扇子灯、桃子灯、蒺藜灯等,亲友争相购买,馈赠给孩子。街道两边,悬挂骨牌灯、墙壁上挂转灯(亦称走马灯),内容为西厢记、白蛇传、翠屏山等故事。富家大门挂宫灯,院中挂纱灯,影壁挂壁灯。一般城镇居民家多挂纸糊的灯。晚间,儿童提灯四照,俗说“照照老猫不害眼”之俗。在乡间,晚上家家上灯,并提灯四照,意为不生虫孳;三晚无风为“收灯”,象征五谷丰登。并有“头灯芝麻末灯黍,中灯收了菽粟谷”之说。白天就地搭台,唱小戏,演杂耍,到处呈现一派节日气氛。

  正月十六日,是元宵节的最后一天,男女老幼尽兴玩耍,俗称这一天为“耍日子”,一直玩到深夜。东部城乡的姑娘有“扎水姑姑”之俗。这天夜间,姑娘们倒坐门槛,劈开一节秫秸,嵌进12粒黄豆,以表示12个月份,用红线捆好,投入水缸,次日清晨争相验看预兆旱涝,豆涨主涝,豆不涨主旱。西部晚间有到河边放河灯,大闺女在河边用河水煮“巧巧饭”之俗。以上习俗已渐绝迹。

  新中国成立后,城乡多组织文艺队沿街公演,晚间举办彩灯、焰火晚会,锣鼓鞭炮齐鸣,宛如白昼,热闹非常。以潍城为盛,深夜方止。农村则集资购买或自制焰火,居街燃放,高声祝福。闹元宵之俗今胜昔,年胜一年。

  二月二

  俗语“二月二,龙抬头”。本日俗呼为龙抬头日,或称“青龙节”、“春龙节”。一则意为百虫复苏,适宜耕作;一则龙主雨水,雨足则年丰。于是早起,家家在院内、街门口和场院,以草木灰划地作大圆圈,俗称“打囤子”。圈内画“十”字,放五谷,圈外画梯子,叫“上粮”,意祈五谷丰登。此俗沿袭至70年代。是日为“土地爷生日”,旧时,百姓到土地庙摆供、烧香、烧纸,为土地爷过生日,祈求风调雨顺。

  城乡家家户户以黄豆、黑豆、地瓜块、年糕块炒豆吃,称“蝎豆”,寓炒死蝎类毒虫以除害之意,此俗历久不衰。

  清明节

  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旧时人们多食冷饭。又是“一百五”( 自上年冬至算起的第105天),是添坟土祭祖的日子,称“春祭”,以对祖先的悼念。解放后,城乡添坟土一举虽无,但象征性“春祭”活动仍存。机关、学校、工厂组织青少年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节日期间,传统的文体游艺活动,丰富多彩。有荡秋千的,有踏青、放风筝的。旧时城镇还有说评词的,唱大鼓书的,唱莲花落的,打拳卖艺的,玩戏法的,耍猴的,拉洋片的,卖糖稀、糯米人的,热闹非常。

  节日早上吃鸡蛋卷单饼,喝稀饭。家家户户折柳枝和松柏枝,或插于大门口,或头戴柳枝、松枝郊游。郊游俗称“踏青”。这天,男女老幼多踏青游玩,祈求一年不生脚疾。此俗沿至今日。

  荡秋千之俗盛行。荡秋千是清明节的娱乐活动之一。秋千有两种,一种是前后摆动的秋千;一种为形似伞状的“转秋千”。尤以转秋千为佳。打秋千者多为青少年妇女,穿红着绿,各展技艺,有“童子拜观音”、“鸭子浮水”、“凤凰展翅”、“二郎担山”、“猴子坐大殿”等,彩带纷飞,翩翩起舞,煞是可观。此俗年胜一年。

  放风筝,是境内居民清明时节传统的活动习俗。潍坊风筝历史悠久,驰名遐迩,素有风筝之乡美名。节日期间从城镇到乡间,普遍放风筝,且越来越盛。风筝式样繁多,尤潍城、寒亭见长。1984年4月1日潍坊举行首届国际风筝会以后,潍城被誉为“风筝城”;1988年又命名为“风筝都”。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节日早饭吃角黍,俗名“粽子”。相传,一则纪念屈原而为;一则有“吃了端午粽,一夏不生病”之说。现城乡仍有吃粽子的习俗。

  是日,家家门口窗前插艾蒿,或放于炕席底下,或塞于耳内,意为避邪驱虫。小孩手足系以五色线,胸佩长命锁。妇女佩带内装雄黄、艾叶等物制做的“香荷包”;或制做赠送给至亲好友的儿女,以示心灵手巧,此俗山区尚存。成人喝雄黄酒,意为消瘟避邪。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11-07
杏苑生命纪念园,在于河街道前徐村村南,明代旧址墓地,名人辈出
第4个回答  2014-03-19
喝奶茶店技术分v似懂非懂输尿管似懂非懂归宿地方苟富贵蜀都赋顾萨东莞上点点上鬼速度公司鬼速度公司地方归宿地方嘎斯点飞古生代发生地方和高速的发顺丰放电管撒旦法广发苏干撒的地方噶斯蒂芬梵蒂冈发生点FGASFDA HFD 后发生东莞撒旦fgsdfasdfjhg33656 高上的公司打工上的公司打工十多个十多个十多个十多个是的高的分数割发代首干啥个是个是个是的古生代个是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