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拉强度与屈服的关系

如题所述

屈强比=屈服强度/抗拉强度,这个数值越小,那么它的可塑性越好。 
也就是说材料的屈服强度越低(容易塑性变形)同时它得抗拉强度越高(不容易拉断)那么它的断后伸长率越高。

零件的塑性变形伸长(以下称伸长),是从应力达到屈服强度时开始到应力达到抗拉强度时结束(拉断了),也就是说材料的这个阶段越长那它能得到得伸长越长,断后伸长率越大,所以引入了屈强比得概念。

扩展资料

屈服强度影响因素

影响屈服强度的内在因素有:结合键、组织、结构、原子本性。

如将金属的屈服强度与陶瓷、高分子材料比较可看出结合键的影响是根本性的。从组织结构的影响来看,可以有四种强化机制影响金属材料的屈服强度,这就是:

(1)固溶强化;(2)形变强化;(3)沉淀强化和弥散强化;(4)晶界和亚晶强化。沉淀强化和细晶强化是工业合金中提高材料屈服强度的最常用的手段。

在这几种强化机制中,前三种机制在提高材料强度的同时,也降低了塑性,只有细化晶粒和亚晶,既能提高强度又能增加塑性。

影响屈服强度的外在因素有:温度、应变速率、应力状态。

抗拉强度的实际意义

1)σb标志韧性金属材料的实际承载能力,但这种承载能力仅限于光滑试样单向拉伸的受载条件,而且韧性材料的σb不能作为设计参数,因为σb对应的应变远非实际使用中所要达到的。如果材料承受复杂的应力状态,则σb就不代表材料的实际有用强度。

由于σb代表实际机件在静拉伸条件下的最大承载能力,且σb易于测定,重现性好,所以是工程上金属材料的重要力学性能标志之一,广泛用作产品规格说明或质量控制指标。

2)对脆性金属材料而言,一旦拉伸力达到最大值,材料便迅速断裂了,所以σb就是脆性材料的断裂强度,用于产品设计,其许用应力便以σb为判据。

3)σ的高低取决于屈服强度和应变硬化指数。在屈服强度一定时,应变硬化指数越大,σb也越高。

4)抗拉强度σb与布氏硬度HBW、疲劳极限之间有一定的经验关系。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抗拉强度

百度百科——屈服强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26

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之间并无任何关系。

1、屈服强度

当应力逾越弹性极限后,变形添加较快,此刻除了发生弹性变形外,还发生部分塑性变形。当应力抵达B点后,塑性应急剧添加,曲线出现一个不坚定的小渠道,这种表象称为屈服。

这一期间的最大、最小应力别离称为上屈服点和下屈服点。因为下屈服点的数值较为安稳,因而以它作为材料抗力的目标,称为屈服点或屈服强度。

2、抗拉强度

当钢材屈服到必定水平后,因为内部晶粒从头排列,其抵挡变形才干又从头前进,此刻变形当然展开很快,但却只能跟着应力的前进而前进,直至应力达最大值。

此后,钢材抵挡变形的才干显着下降,并在最单薄处发生较大的塑性变形,此处试件截面快速削减,出现颈缩表象,直至开裂破坏。钢材受拉开裂前的最大应力值称为强度极限或抗拉强度。

扩展资料:

一、屈服强度测定

无明显屈服现象的金属材料需测量其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或规定残余伸长应力,而有明显屈服现象的金属材料,则可以测量其屈服强度、上屈服强度、下屈服强度。一般而言,只测定下屈服强度。通常测定上屈服强度及下屈服强度的方法有两种:图示法和指针法。

1、图示法

试验时用自动记录装置绘制力-夹头位移图。要求力轴比例为每mm所代表的应力一般小于10N/mm2,曲线至少要绘制到屈服阶段结束点。在曲线上确定屈服平台恒定的力Fe、屈服阶段中力首次下降前的最大力Feh或者不到初始瞬时效应的最小力FeL。

屈服强度、上屈服强度、下屈服强度可以按以下公式来计算:

屈服强度计算公式:Re=Fe/So;Fe为屈服时的恒定力。

上屈服强度计算公式:Reh=Feh/So;Feh为屈服阶段中力首次下降前的最大力。

下屈服强度计算公式:ReL=FeL/So;FeL为不到初始瞬时效应的最小力FeL。

2、指针法

试验时,当测力度盘的指针首次停止转动的恒定力或者指针首次回转前的最大力或者不到初始瞬时效应的最小力,分别对应着屈服强度、上屈服强度、下屈服强度。

二、抗拉强度测定

国内测量抗拉强度比较普遍的方法是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等来进行材料抗拉/压强度的测定。

对于脆性材料和不成形颈缩的塑性材料,其拉伸最高载荷就是断裂载荷,因此,其抗拉强度也代表断裂抗力。对于形成颈缩的塑性材料,其抗拉强度代表产生最大均匀变形的抗力,也表示材料在静拉伸条件下的极限承载能力。

对于钢丝绳等零件来说,抗拉强度是一个比较有意义的性能指标。抗拉强度很容易测定,而且重现性好,与其他力学性能指标如疲劳极限和硬度等存在一定关系,因此,也作为材料的常规力学性能指标之一用于评价产品质量和工艺规范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屈服强度

百度百科-抗拉强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1-26

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延伸率是表征材料力学性能的三个基本参数,特别是对结构金属材料而言,屈服强度表征材料由弹性变形阶段进入塑性变形阶段时的特征参数,抗拉强度表征材料变形阶段的最大应力,延伸率表征材料的变形能力,与材料的后续加工密切相关。

抗拉强度:

当钢材屈服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内部晶粒重新排列,其抵抗变形能力又重新提高,此时变形虽然发展很快,但却只能随着应力的提高而提高,直至应力达最大值。此后,钢材抵抗变形的能力明显降低,并在最薄弱处发生较大的塑性变形,此处试件截面迅速缩小,出现颈缩现象,直至断裂破坏。

钢材受拉断裂前的最大应力值(b点对应值)称为强度极限或抗拉强度。对于没有(或很小)均匀塑性变形的脆性材料,它反映了材料的断裂抗力。

屈服:

当应力超过弹性极限后,变形增加较快,此时除了产生弹性变形外,还产生部分塑性变形。当应力达到B点后,塑性应变急剧增加,曲线出现一个波动的小平台,这种现象称为屈服。

这一阶段的最大、最小应力分别称为上屈服点和下屈服点。由于下屈服点的数值较为稳定,因此以它作为材料抗力的指标,称为屈服点或屈服强度。大于屈服强度的外力作用,将会使零件永久失效,无法恢复。

扩展资料:

抗拉强度与屈服的实际应用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2011年版)

5.2.2 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结构,其纵向受力钢筋的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对一、二、三级抗震等级设计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含梯级)中的纵向受力钢筋应采用HRB335E、HRB400E、HRB500E、HRBF335E、HRBF400E或HRBF500E钢筋,

其强度和最大力下总伸长率的实测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

2、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0;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材料的力学性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抗拉强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抗拉强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11-30

σ(应力)的高低取决于屈服强度和应变硬化指数。在屈服强度一定时,应变硬化指数越大,σb(抗拉强度)也越高。

抗拉强度指试样在拉伸过程中,材料经过屈服阶段后进入强化阶段后随着横向截面尺寸明显缩小在拉断时所承受的最大力(Fb),除以试样原横截面积(So)所得的应力(σ)。

扩展资料

实际意义:

1、由于σb(抗拉强度)代表实际机件在静拉伸条件下的最大承载能力,且σb易于测定,重现性好,所以是工程上金属材料的重要力学性能标志之一,广泛用作产品规格说明或质量控制指标。

2、对脆性金属材料而言,一旦拉伸力达到最大值,材料便迅速断裂了,所以σb就是脆性材料的断裂强度,用于产品设计,其许用应力便以σb为判据。

3、抗拉强度σb与布氏硬度HBW、疲劳极限之间有一定的经验关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抗拉强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11-26

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延伸率是表征材料力学性能的三个基本参数,特别是对结构金属材料而言,屈服强度表征材料由弹性变形阶段进入塑性变形阶段时的特征参数,抗拉强度表征材料变形阶段的最大应力,延伸率表征材料的变形能力,与材料的后续加工密切相关。

一般情况下金属材料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的比值在1.25以上,从你描述的情况看,该板材韧性、强度、弹性、延伸都比较差,肯定会影响使用。

屈服强度是金属材料发生屈服现象时的屈服极限,也就是抵抗微量塑性变形的应力。对于无明显屈服现象出现的金属材料,规定以产生0.2%残余变形的应力值作为其屈服极限,称为条件屈服极限或屈服强度。

大于屈服强度的外力作用,将会使零件永久失效,无法恢复。如低碳钢的屈服极限为207MPa,当大于此极限的外力作用之下,零件将会产生永久变形,小于这个的,零件还会恢复原来的样子。

抗拉强度( Rm)指材料在拉断前承受最大应力值。当钢材屈服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内部晶粒重新排列,其抵抗变形能力又重新提高,此时变形虽然发展很快,但却只能随着应力的提高而提高,直至应力达最大值。

此后,钢材抵抗变形的能力明显降低,并在最薄弱处发生较大的塑性变形,此处试件截面迅速缩小,出现颈缩现象,直至断裂破坏。钢材受拉断裂前的最大应力值称为强度极限或抗拉强度。

国内测量抗拉强度比较普遍的方法是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等来进行材料抗拉/压强度的测定。

扩展资料:

屈服极限 ,常用符号σs,是材料屈服的临界应力值。

(1)对于屈服现象明显的材料,屈服强度就是屈服点的应力(屈服值);

(2)对于屈服现象不明显的材料,与应力-应变的直线关系的极限偏差达到规定值(通常为材料发生0.2%延伸率)时的应力。通常用作固体材料力学机械性质的评价指标,是材料的实际使用极限。因为在应力超过材料屈服极限后产生塑性变形,应变增大,使材料失效,不能正常使用。

当应力超过弹性极限后,进入屈服阶段后,变形增加较快,此时除了产生弹性变形外,还产生部分塑性变形。

当应力达到B点后,塑性应变急剧增加,应力出现微小波动,这种现象称为屈服。这一阶段的最大、最小应力分别称为上屈服点和下屈服点。由于下屈服点的数值较为稳定,因此以它作为材料抗力的指标,称为屈服点或屈服强度(ReL或Rp0.2)。

建设工程上常用的屈服标准有三种:

1、比例极限应力-应变曲线上符合线性关系的最高应力,国际上常采用σp表示,超过σp时即认为材料开始屈服。

2、弹性极限试样加载后再卸载,以不出现残留的永久变形为标准,材料能够完全弹性恢复的最高应力。国际上通常以ReL表示。应力超过ReL时即认为材料开始屈服。

3、屈服强度 以规定发生一定的残留变形为标准,如通常以0.2%残留变形的应力作为屈服强度,符号为Rp0.2。

对于脆性材料和不成形颈缩的塑性材料,其拉伸最高载荷就是断裂载荷,因此,其抗拉强度也代表断裂抗力。对于形成颈缩的塑性材料,其抗拉强度代表产生最大均匀变形的抗力,也表示材料在静拉伸条件下的极限承载能力。

对于钢丝绳等零件来说,抗拉强度是一个比较有意义的性能指标。抗拉强度很容易测定,而且重现性好,与其他力学性能指标如疲劳极限和硬度等存在一定关系,因此,也作为材料的常规力学性能指标之一用于评价产品质量和工艺规范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屈服强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抗拉强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