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寓言或故事

我要拿去做朗诵材料的
所以内容要长些。大概3,4分钟吧~
活泼生动的故事或寓言,要有一定意义。
童趣但不幼稚。(我高三呐~~~)
中外不限。
材料好会加分!
可以再长些吗!
我要读出来有3-4分钟。,!

有很多人去听一位哲学家讲授人生成功的秘诀,结果那位哲学家给每位听众一本小册子,上面有10个寓言故事,人们看了以后,都觉得受益匪浅。
▲ 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鹰 ▲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 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 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

秘诀1:磨练召唤成功的力量。

▲五枚金币 ▲

有个叫阿巴格的人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有一次,年少的阿巴格和他爸爸在草原上迷了路,阿巴格又累又怕,到最后快走不动了。爸爸就从兜里掏出5枚硬币,把一枚硬币埋在草地里,把其余4枚放在阿巴格的手上,说:“人生有5枚金币,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有一枚,你现在才用了一枚,就是埋在草地里的那一枚,你不能把5枚都扔在草原里,你要一点点地用,每一次都用出不同来,这样才不枉人生一世。今天我们一定要走出草原,你将来也一定要走出草原。世界很大,人活着,就要多走些地方,多看看,不要让你的金币没有用就扔掉。”在父亲的鼓励下,那天阿巴格走出了草原。长大后,阿巴格离开了家乡,成了一名优秀的船长。

秘诀2:珍惜生命,就能走出挫折的沼泽地。

▲ 扫阳光 ▲

有兄弟二人,年龄不过四、五岁,由于卧室的窗户整天都是密闭着,他们认为屋内太阴暗,看见外面灿烂的阳光,觉得十分羡慕。兄弟俩就商量说:“我们可以一起把外面的阳光扫一点进来。”于是,兄弟两人拿着扫帚和畚箕,到阳台上去扫阳光。 等到他们把畚箕搬到房间里的时候,里面的阳光就没有了。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扫了许多次,屋内还是一点阳光都没有。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看见他们奇怪的举动,问道:“你们在做什么?”他们回答说:“房间太暗了,我们要扫点阳光进来。”妈妈笑道:“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何必去扫呢?”

秘诀3:把封闭的心门敞开,成功的阳光就能驱散失败的阴暗。

▲ 一只蜘蛛和三个人 ▲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 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 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 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秘诀4:有成功心态者处处都能发觉成功的力量。

▲ 自己救自己 ▲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 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 这人问:“你是观音吗?” 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 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 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秘诀5:成功者自救。

▲ 让失去变得可爱 ▲

一个老人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不小心把刚买的新鞋从窗口掉了一只,周围的人倍感惋惜,不料老人立即把第二只鞋也从窗口扔了下去。这举动更让人大吃一惊。老人解释说:“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而言已经没有用了,如果有谁能捡到一双鞋子,说不定他还能穿呢!”

秘诀6:成功者善于放弃,善于从损失中看到价值。

▲ 请不要开错窗 ▲

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她的外祖父见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他的玫瑰花园。果然小女孩的心情顿时明朗。老人托起外孙女的下巴说:“孩子,你开错了窗户。”

秘诀7:打开失败旁边的窗户,也许你就看到了希望。

▲ 人生的秘诀 ▲

30年前,一个年轻人离开故乡,开始创造自己的前途。他动身的第一站,是去拜访本族的族长,请求指点。老族长正在练字,他听说本族有位后辈开始踏上人生的旅途,就写了3个字:不要怕。然后抬起头来,望着年轻人说:“孩子,人生的秘诀只有6个字,今天先告诉你3个,供你半生受用。” 30年后,这个从前的年轻人已是人到中年,有了一些成就,也添了很多伤心事。归程漫漫,到了家乡,他又去拜访那位族长。他到了族长家里,才知道老人家几年前已经去世,家人取出一个密封的信封对他说: “这是族长生前留给你的,他说有一天你会再来。”还乡的游子这才想起来,30年前他在这里听到人生的一半秘诀,拆开信封,里面赫然又是3个大字:不要悔。

秘诀8:中年以前不要怕,中年以后不要悔。

▲ 司机考试 ▲

某大公司准备以高薪雇用一名小车司机,经过层层筛选和考试之后,只剩下三名技术最优良的竞争者。主考者问他们:“悬崖边有块金子,你们开着车去拿,觉得能距离悬崖多近而又不至于掉落呢?” “二公尺。”第一位说。 “半公尺。”第二位很有把握地说。 “我会尽量远离悬崖,愈远愈好。”第三位说。 结果这家公司录取了第三位。

秘诀9:不要和诱惑较劲,而应离得越远越好。

▲ 狮子和羚羊的家教 ▲

每天,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们就开始奔跑了。 狮子妈妈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须跑得再快一点,再快一点,你要是跑不过最慢的羚羊,你就会活活地饿死。” 在另外一个场地上,羚羊妈妈也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须跑得再快一点,再快一点,如果你不能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还要快,那你就肯定会被他们吃掉。”

秘诀10:记住你跑得快,别人跑得更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2-01
有个叫阿巴格的人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有一次,年少的阿巴格和他爸爸在草原上迷了路,阿巴格又累又怕,到最后快走不动了。爸爸就从兜里掏出5枚硬币,把一枚硬币埋在草地里,把其余4枚放在阿巴格的手上,说:“人生有5枚金币,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有一枚,你现在才用了一枚,就是埋在草地里的那一枚,你不能把5枚都扔在草原里,你要一点点地用,每一次都用出不同来,这样才不枉人生一世。今天我们一定要走出草原,你将来也一定要走出草原。世界很大,人活着,就要多走些地方,多看看,不要让你的金币没有用就扔掉。”在父亲的鼓励下,那天阿巴格走出了草原。长大后,阿巴格离开了家乡,成了一名优秀的船长。

秘诀2:珍惜生命,就能走出挫折的沼泽地。
第2个回答  2007-12-09
铃声有异
有个老僧,每次在佛堂上长时间念经,即气短口干,需饮些热酒后才能支撑。但如每次从堂中去房中温酒费时太久.恐人说话,就于堂前悬一铜铃,私下同弟子讲定暗语,每敲“荡荡朗朗铛铛”时让弟子温酒待老僧。

弟于遵命,每闻铃声,即温酒。

数日之后,弟子为戏剧之声所迷,忘了铃声温酒,老僧责怪弟子说:“你今日在当什么心,铃声也不听?”

弟子怕怪罪,就推说:“今日铃声与往日的不一样。”

老僧问:“铃声有何区别?”

答:“今日铃声,只是冷冷清清,只因有别,所以不温酒。”老僧会意,笑而不再问。

逗口吃者
有个叫崔思海的人口吃,表弟杜延业一次对他说:“我可以叫你学鸡鸣,只要我问你什么,你就得答什么。”

旁人说:“崔思海如果不肯学鸡鸣呢?”

杜延业说,“能!”他抓一把稻谷问崔思海说:“这是什么?”

崔思海口吃着说:“谷谷”。

杜延业说:“‘国国’,不是鸡鸣么?”旁人大笑。

女婿妙答
有个山东人娶了蒲州的女人做妻子。蒲州地方,患甲状腺症的人很多,岳母的颈项也肿得很粗。婚后数月,女家疑心女婿是呆子,岳父要试一试,就办了酒席并请亲戚聚会。

岳父问女婿道:“你在山东读书,懂得道理,可知道鹤为什么会鸣的?”

女婿答:“这是天生的。”

“你可知道松柏叶子为什么到了冬天也是青的?…“这也是天生的。”

“你可知道路边的树为什么有节瘤吗?”“这也是天生的。”

岳父生气地说:“你完全不懂,亏你还是读书人!告诉你吧,鹤所以会鸣、是因为它颈项长;松柏叶子所以到冬天也是青的,是因为它心中强:路边的树所以有节瘤,是因为给车子轧伤的,哪里是什么天生的!”

女婿却问岳父道:“蛤螟会叫,难道是因为它颈项长吗?竹叶到冬天也是青的,难道是因为心中强吗?岳母颈项这么大,难道是给车子轧伤的吗?”

岳父又羞又傀,无话可说。

王绚
晋时,王或之子王绚,6岁那年,外祖父何尚之教他《论语》,读到“郁郁乎文哉”时,何尚之戏说道:“此可改为‘耶耶乎文哉’。”(吴蜀地方叫父为爷,耶与爷谐音)。

王绚拱手答道:“父亲之名,哪得游戏?难道可把‘划上之风必偃’,读作 ‘草翁之风必舅’(‘翁’即外祖父尚之,舅即尚之儿何偃)吗?”

讥刘道真
晋时,刘道真在河岸给别人的船只拉纤,有个老妇在船上摇橹.刘道真嘲此老妇说:“女子何不织布纺纱?却来傍河操橹!”老妇答:“男儿何不跨马挥鞭?却立河边背纤!”

又一次,刘道真跟人一起在草舍中吃饭,见一青衣妇人从门前背着两个小儿走过,即笑着讥道:“青羊引双羔。”妇人反讥道:“两猪共一槽。”道真无语相对。

坶忱�?/h5>
晋时,祖士言常与钟雅嘲嘻。一天,钟雅道:“我汝颖之士利如锥,卿燕代之士印如槌。”

祖士言说:“用我的钝槌,打你的利锥。”

钟说:“这是神锥,不能打到。”

祖说:“既有神锥,也有神槌。”

钟雅无语可再辩。

头顶瓮子
梁朝时,有一家人,全家都痴。父亲叫儿子到集市上买只帽子,他说:“我听说帽子是装头的,你去为我买帽子,必须容得下我的头。”

儿子到了集市上,卖帽的把一种黑色的粗绸制的帽子给他看。因那帽子折叠着未打开,他认为装不下头,就没买下。走遍所有铺子,足足花了一天时间也没买到。最后,来到买瓦器的店铺,看见大口的瓮子(盛水、物的瓦哭)把它倒过来,可以扣住头。他想:这才是帽子,就买了一口瓮子回家。

父亲将它扣在头上,一直遮没到颈部,眼睛再也看不到四周的东西了。每戴着它走路时,觉得它磨得鼻子疼痛,还觉得很气闷,但他认为帽子只应该这样,所以常常忍着痛戴着它,后来一直到鼻上生疮,颈脖子上长出老茧,也不肯脱下。只是每次戴上它,常常只能坐着而不敢行走了。

痴人卖羊
梁朝时有个书生,性痴呆,不识羊。一次,有人送他一只公羊,他用绳子系好羊颈,牵到市场去卖。别人开价都很低,卖了多时也未成交。市场上的人知他痴呆,就用一只猕猴来偷偷换取了羊。

书生见了猕猴,还只当是羊,怪猕猴一下子改变了面目,角也没有了。又看看猕猴手脚不停地动,就怪市场上人扭去了羊角,但猕猴头上又没有伤痕,就不好再去怪人。

于是牵着猕猴回家,咏顺口溜说:“我有一奇兽,能肥也能瘦。先是羊腥昧。现在散臭味,数回牵入市,三朝卖不掉。头上失双角,面孔变得橘皮皱。”

年老少卿
后魏时孙绍做太府少卿。一次,高帝见到后就问孙绍说:“您的年纪怎么这么老啊?”

孙绍答说:“为臣虽已年老,但我的卿职前保留着少字,怎么能算老呢?”

高帝听后就把孙绍提迁为正卿。

解斋典琴
北齐尚书王元景,某日晨起,忽然想一改平日食用素食习惯,对仆人典琴唤道:“解斋。”

典琴说:“公又未曾作斋戒,为何说解斋?”

王元景轻轻一笑,说:“我未斋戒,就不能说解斋;那么你每天叫典琴,又何处有琴可典呢?”

徐王互嘲
北齐徐之才被授封西阳王,尚书王元景戏说之才道;“人名之才,有何义理?依我所解,当是乏才。”

之才也不示弱,随声反讥说:“王之为字,加言为枉,近犬使狂,加颈足就成马,施角尾而成羊。”元景无言以对。

出颈无明
徐之才常与卢元明互嘲取乐。一次,徐之才宴客,卢元明也在座。徐即嘲元明道:“去头则是兀明,出颈则是无明,减半则是无日,变声则是无盲。”元明笑而无以对答。

煎饼之谜
南北朝时,一天北齐皇帝高祖对几个大臣说:“我出个谜语你们猜猜吧:“卒律葛答!”只有石动甬猜出来:“煎饼。”

原来“卒律葛答”是当时北方少数民族突厥语,译成汉语是“前火食并。”“前火”和“食并”正好组成“煎饼”二字。

高祖又让大臣们也出个谜。大伙还没制作出来,石动甬却说:“卒律葛答!”高祖没猜出来,问他是什么?石动甬说:“是煎饼。”

高祖说:“这是我刚才出过的谜,你怎么又重复出呢?”

石动甬谈谐地说:“我是趁你的煎饼锅还热,就跟着再做了一个。”高祖大笑

胜他一倍
北齐高祖常读《文选》,称赞郭璞的《游仙诗》写得好。石动甬说:“这诗有什么好?若令小臣作,定胜他一倍。”高祖即令他作诗。

动甬说:“郭璞《游仙诗》云:‘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小臣作云: ‘青溪二千仞,中有二道士。’岂不胜他一倍?”高祖大笑。

佛是日儿
北齐高祖曾在八日斋戒祀日讲说,石动甬正好也参加斋戒,当时还有德望很高的僧人在高座上论经讲道,众人提出许多问题都不能难佐高僧。

轮到石动甬相问,说:“今是何日?”

僧答说:“是佛生日。”

动甬滑稽地解释:“那么日是佛儿?”

高僧面露不悦之色,说:“今日佛生。”

动甬又装作正经样说:“噢,佛是日儿!”众都大笑起来。

世尊骑牛
石动甬对法师说:“佛常骑什么东西?”

法师回答说:“有时坐千叶莲花,有时乘六牙白象。”

石动甬说:“原来法师一点不读经书,连佛所乘何物都不知。”

法师问:“施主您读经书,知道佛骑什么?”

石动甬说:“佛骑牛。”

法师问:“怎么知道佛骑牛呀?”

动甬说:“经书上说:‘世尊(旧时对佛的敬称)甚奇(与“骑”谐音)特(古时解释“牛”义)’,难道不是佛骑牛吗?”旁人大笑。

言之有据
北齐时,有个博士在国学中讲课,当他讲到:“孔子弟子达者有72人。”

石动甬问道:“达者有72人,几人已着冠(成年)?几人未着冠?”

博士说:“经传无文。”

石动甬说:“先生难道不知道孔子弟子着冠30人,未着冠的有42人吗?”

博士问:“根据什么而知?”

动甭说:“《论语》上说: ‘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不是72人?”博士无以应对。

天姓什么
石动甬问博士:“先生,天姓什么?”

博士说:“天姓高。”

动甬说:“天子姓高,天就姓高。这是学蜀国臣子泰宓的方法,没有新义。经书上著有天姓,先生可引用经文,不用假托蜀臣回答之法。”

博士说:“不知道在哪本经书上写有天姓啊?”

动甬说:“先生读书太少了,《孝经》也像没有看过一样。天本姓也。先生难道没有见《孝经》里写道:‘父子之道,天性也。’这难道不是天姓吗?”

冰孔倒饭
随朝初年,有一同州人姚了麦饭到京城去卖。走到渭水时,河床上结了厚冰,这人想吃点麦饭,但要用水调了才能吃。就到冰上凿了个孔,要想取水,再一想,还不如就在冰孔中和麦饭,于是把麦饭倒进冰孔中。麦饭浸水沉入河底,一担麦饭全部倒掉,也未见倒满,这人只知叹惜,不知是什么原因。

过了—会,水清了,水中映出这人的影子,他大叫道:“偷我麦饭的一定是这人,这贼还贪心不足,仰面上来偷看。”于是,向水中人影打去,水动之后人影不见,这人说:“贼子刚才还在这里,—会儿逃到哪里去了?”

徐陵妙答
陈国(为隋以前周代诸侯国)散骑常侍(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的官)徐陵出访隋国。隋文帝正在洛阳,赶忙选派朝官中机敏善辩者去接待。当时初夏已热。徐陵是陈地来的南方使者,隋官中有—人以此戏说徐陵道:“今天天气真热哪,大概是徐常侍带来的吧?”

徐陵笑答:“太妙了,想不到我到洛阳,使你们懂得了寒暑。”从官无对。

徐陵这年已75岁,又一官问他:“徐常侍高龄多少?”想以此发挥作些文章。

徐巧妙答道:“小于如来5岁,大于孔子2年。”众人都笑,隋文帝为朝官中无人能对深感耻辱。

思道访陈
隋时,卢思道受命出访陈国,陈主得悉,恐国情外泄,即下令:“在卢思道所经之地,任何人不得跟他讲话。”

卢经过一寺庙,和尚招待他,但都不敢讲话,只嘱咐卢自己吃罢了。

过了一会儿,和尚又端来蜜茶请饮,并介绍说这种放蜜的茶多吃,大脑会变聪明。卢思道故意尝了尝,笑着说:“法师久服蜜茶也未显效,怎么还用来劝他人服用呢?”和尚顿觉已违主令,又惭又惧。

卢到国者后,拿着隋主的信去见陈主,陈主就故意用《观音经》中的语句来捉弄他说:“是哪来的商人?还带着贵重的宝物。”

卢思道立即也用《观音经》中语应道:“突然间遇到恶风,故漂堕到了罗刹鬼(恶鬼名)国。”

陈主反被人讥笑,羞惭不已。

乌豆长尾
隋朝时有个愚人,用车装了乌豆到京城去卖。到水边上时,车翻,乌豆也翻到了水中,这人就回家喊人捞豆。

离开后,水边上人就把乌豆全捞走了。等这人回来,河中只有许多蝌蚪在游动。他以为是乌豆,想到水中去捞,蝌蚪见人逃散而去。

这人哀叹了好大一会,说:“乌豆呀!你不认我,见了我逃走,大概是一时长了尾巴,怕我不认识你吧!。”

只管剥皮
隋朝的张荣跟朋友在一起聚会,讲定各自嘲说。

有一人先嘲道:“嘲。 抽你皮作马鞭梢。”

张荣即续嘲:“嘲,剥你皮作被袋。”

旁人问张荣:“所嘲为何不同韵?”

张荣说:“只管剥皮多少,哪还管它同韵不同韵!”
A Hindoo Fable - by John Godfrey Saxe

盲人摸象

I
It was six men of Indostan
To learning much inclined,

Who went to see the Elephant
(Thought all of them were blind).
That each by observation
Might satisfy his mind.

II
The FIRST approached the Elephant
And happening to fall
Against his broad and sturdy side
At once began to bawl:
'God bless me, but the Elephant
Is very like a wall!'

III
The SECOND, feeling of the tusk,
Cried 'Ho! What have we here
So very round and smooth and sharp?
To me 'tis mightly clear
This wonder of an Elephant
Is very like a spear.'

IV
The THIRD approached the animal,
And happening to take
The squirming trunk within his hands,
Thus boldly up and spake:
'I see, 'quoth he, 'the Elephant
Is very like a snake!'

V
The FOURTH reached out his eager hand,
And felt about the knee,
'What most this wondrous beast is like
Is mightly plain, 'quoth he:
'Tis clear enough the Elephant
Is very like a tree!'

VI
The FIFTH, who chanced to touch the ear,
Said: 'E'en the blindest man
Can tell what this resembles most,
Deny the fact who can,
This marvel of an Elephant
Is very like a fan!'

VII
The SIXTH no sooner had begun
About the beast to grope,
Than, seizing on the swinging tail
That fell within his scope,
'I see, 'quoth he, 'the Elephant
Is very like a rope!'

VIII
And so these men of Indostan
Disputed loud and long,
Each in his own opinion
Exceeding stiff and strong.
Though each was partly in the right
And all were in the wrong.

IX
So, oft in theologic wars
The disputants, I ween,
Rail on in utter ignorance
Of what each other mean
And prate about an Elephant
Not one of them has seen!
第3个回答  2007-12-11
矛与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有人问:“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郑国有个人将要买鞋子,先自己量好了脚的尺码放在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上,忘记携带尺码了。鞋子已经拿到手了,却说:“我忘带尺码了”,就回家取。等到返回,集市已经散了,结果没买到鞋子。有人说:“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人回答说“我宁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回答者:koko7700 - 助理 二级 5-29 08:25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xxni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4 个人评价

25% (1) 不好
75% (3)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共 3 条
呀~~不太好握!!
评论者: qq8882528 - 试用期 一级
不错不错,我很满意!
评论者: 1995okd - 试用期 一级
谢了!@~
评论者: 快酷吧 - 试用期 一级
其他回答 共 1 条
1矛与盾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什么东西都穿透不了。”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透不了。”有人说:“用您的矛,刺您的盾,怎样?”那个人哑口无言。
中心思想:做什么事情要实事求是,不应夸夸其谈。
2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要买一双鞋,他先量好了自己脚的尺寸,把尺寸放在座位上,到了去集市的那一天,却忘了拿。得到履后,说:“我忘了拿尺寸。”他就又回去拿,他回来时,集市以散,他就没有得到履。
有人说:“为什么不穿在脚上试试?”
他说:“宁可信尺寸,也不信脚。”
中心思想:做是不要太教条,应灵活应变。
第4个回答  2019-06-17
张爱玲的红玫瑰和白玫瑰
第5个回答  2020-05-09
呵呵,那就把你自己心中的一点一滴写出来。这个谁都帮不了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