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注释说的是,这我知道,不用答,不知道的是这句话到底是说:
①孔子注重礼法,认为拜师必须要送上十条干肉。
②孔子认为拜师的人不应该带这么多礼物,教导他们不要送这么多礼物。

应该是哪个意思?或者是别的意思?
啊,我忘打了,注释说的是送给我束修【十条干肉】以上的,我都给他们教诲了,差不多这个意思,这句话想要表达什么。。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要表达的意思是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出自春秋孔子的《论语·述而》,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扩展资料:

一、相关赏析

这一章中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去有人说,既然要交十束干肉作学费,那必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之子弟才有入学的可能。

贫穷人家自然是交不出十束干肉来的,所以孔子的“有教无类”只停留在口头上,在社会实践中根本不可能推行。

用这种推论否定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于理想化和幼稚。在任何社会里,要做到完全彻底的有教无类,恐怕都有相当难度,这要归之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

二、出处简介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述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14

意思是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束脩(xiū):一束干肉,即十条干肉,是古代一种最菲薄的见面礼。

孔子开私学,收徒讲学是不收学费的。孔子少年时家贫,但在成年以后,由于从政,经济条件有所改观。收徒讲学,是在他的中年和晚年,这个时候的孔子,已经不需要学生的学费了。并且,对于颜回这样贫穷而好学的弟子,孔子还予以周济

扩展资料:

虽然孔子不收学费,但孔子是收取见面礼的。关于这个事实,也没有异议。问题的焦点在于,孔子为何收取见面礼。一种意见认为,孔子有教无类,但重视学生的向学之心。如果自觉自愿送上“束脩”,说明这个学生是真心前来求学的。

如果连见面礼都没有,其是否有求学的诚意就值得怀疑了。持这一意见者认为,是否行拜师礼,送拜师礼代表着问学者的求学态度。孔子一生重视礼仪,以此作为有没有求学诚意的标准。有这个态度,就加以教诲,如果没有这个态度,那就算了。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如果没有“束脩”的见面礼,孔子就不会受他做徒弟。言下之意,孔子重视物质利益。

综合种种史料,不难发现,前一种观点正确理解了孔子的苦心,后一种观点是对孔子本意的歪曲。也就是说,孔子重礼,看重的是礼节背后的真诚的求学态度,而不是那些干肉。在孔子看来,见面礼既是对老师的尊敬,也是一心向学的表现,所以应该收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5-28

译文: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束修:修,音xiū,干肉,又叫脯。束修就是十条干肉。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余干肉作为学费。后来,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做“束修”。 

这段话是孔子所言,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去有人说,既然要交十束干肉作学费,那必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之子弟才有入学的可能,贫穷人家自然是交不出十束干肉来的,所以孔子的“有教无类”只停留在口头上,在社会实践中根本不可能推行。

用这种推论否定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于理想化和幼稚。在任何社会里,要做到完全彻底的有教无类,恐怕都有相当难度,这要归之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 

扩展资料:

孔子的束脩之礼,指孔子“礼”学中的一种尊师重道的礼节,而并非简单的收学费,更不能理解为向学生索要财物。

作为当代教师,应当本着“学高为范身正为师”的标准,重视自身素养的提高和师德形象的维护,自觉摒弃收取学生或者家长礼品财物的不良风气,更不该以孔子“束脩之礼”为借口,向学生或者家长索要或变相索要礼物。

不过,当学生发自内心地用小礼物表达自己的心意时,当老师的也不应当一概拒绝,适当的方式可以增进师生感情,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真诚和帮助。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老师和学生互相努力,老师爱护学生,认真引导学生,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学生自然会喜欢老师,尊重老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束修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3
束脩是古人初次拜见别人时常用的礼物,学生登门拜师,看来当时的见面礼就是束脩。不知道古代一条干肉有多少重,姑且算一斤湿肉吧,晒干了也就细细的一条,那么一束就是十斤。据说孔子有过三千学生,算起来他光第一次的见面礼就至少收到过三万斤肉,他家人大概吃干肉都吃得反胃了。其实从情理上来分析,孔子是不可能有那么多学生的,他又不像现在的学校一样开班授课,就算每天零星接待十个,也要一年才轮一次,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怎么教?可见所谓弟子三千,也就像说孟尝君有三千门客一样,都是些夸大之词。
按说拜孔子这样有名望的人为师,送一份束脩这样的见面礼显得有点微薄,就算古代的肉贵,也折合不了多少钱。但见面礼就是见面礼,不可能太丰厚,因为那时候师生之间是双向选择,如果发现不投机,以后就不来往了,如果相处得好,以后送大礼也不迟。当老师的都喜欢好学生,教起来省力,还能长脸,和好学生在一起心情会很不错。如果是面对一堆朽木粪土,恐怕是谁见了谁也烦,没有教的心思。孔子不是这样,凡是在形式上(送束脩)和他有过师生关系的,他都会认真地教,学还是不学,学得好还是不好,那是你的事,但当教师的要对得住你,要对得住我的牌子,教起来还是一丝不苟的,不会因为你基础差或态度差而拒绝或敷衍你。这是孔子给后代当教师的树立的一个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榜样。
不举行拜师仪式的,没有师生名分,老师没有教他的义务,可以拒绝教他,更不主动去教他,这也在情理之中。孔子这里说得是对什么质量的学生都会认真负责地教,束脩只是个师生名分的形式而已。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04-03
束脩是古人初次拜见别人时常用的礼物,学生登门拜师,看来当时的见面礼就是束脩。不知道古代一条干肉有多少重,姑且算一斤湿肉吧,晒干了也就细细的一条,那么一束就是十斤。据说孔子有过三千学生,算起来他光第一次的见面礼就至少收到过三万斤肉,他家人大概吃干肉都吃得反胃了。其实从情理上来分析,孔子是不可能有那么多学生的,他又不像现在的学校一样开班授课,就算每天零星接待十个,也要一年才轮一次,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怎么教?可见所谓弟子三千,也就像说孟尝君有三千门客一样,都是些夸大之词。
按说拜孔子这样有名望的人为师,送一份束脩这样的见面礼显得有点微薄,就算古代的肉贵,也折合不了多少钱。但见面礼就是见面礼,不可能太丰厚,因为那时候师生之间是双向选择,如果发现不投机,以后就不来往了,如果相处得好,以后送大礼也不迟。当老师的都喜欢好学生,教起来省力,还能长脸,和好学生在一起心情会很不错。如果是面对一堆朽木粪土,恐怕是谁见了谁也烦,没有教的心思。孔子不是这样,凡是在形式上(送束脩)和他有生关系的,他都会认真地教,学还是不学,学得好还是不好,那是你的事,但当教师的要对得住你,要对得住我的牌子,教起来还是一丝不苟的,不会因为你基础差或态度差而拒绝或敷衍你。这是孔子给后代当教师的树立的一个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榜样。
不举行拜师仪式的,没有师生名分,老师没有教他的义务,可以拒绝教他,更不主动去教他,这也在情理之中。孔子这里说得是对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