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革命是否可能的心得体会

如题所述

不断革命论

2004年 07月23日
托洛茨基是国际共运史上很有争议的人物。史学界的观点比较一致的是:托洛茨基在十月革命中发挥了重要的、特殊的作用。然而就在这一点上也不是完全没有分歧的。

如果您出生在七十年代以前,那么您可能拜读过或者听说过《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这部斯大林钦定的史书把俄国革命史描述成以列宁为首的革命派与以托洛茨基为首的反革命派斗争的历史。在斯大林笔下托洛茨基仿佛从娘胎里出来就是叛徒、内奸、杀人犯,当然在十月革命中也没干好事。

不过如果您有翻故纸堆的嗜好,那么你可能看到这样一个史料。这是在纪念十月革命一周年时《真理报》发的一篇文章,里面写道:“有关起义的一切实际工作都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托洛茨基同志的指导下完成了。可以肯定地说,全党首先和主要应该感谢托洛茨基同志,他使卫戎部队迅速地投向苏维埃一方,并效率极高地组织了军事委员会的工作。”

您想得到吗,这段在三十年代看来标准的反革命言论,却是出自斯大林本人的手笔。不难理解,1947年出版《斯大林全集》中这段文字在被删节了。

不过,如果我们进一步探究的话,会发现斯大林写这段话的用意值得怀疑。因为当时斯大林因为支持察里津的军事反对派而与军事委员会主席托洛茨基发生了争吵,最后在托洛茨基的要求下,列宁把斯大林从察里津调走了。因此斯大林未必有心情对托洛茨基歌功颂德。实际上,这段文字把托洛茨基描绘成列宁思想的执行者——仅仅是一个执行者,从而否定了托洛茨基在革命中的巨大的理论贡献,达到损贬对方的目的。

事实上,托洛茨基作为十月革命的领导者,不仅用枪炮捍卫了革命,而且用理论武装了革命,这个理论就是“不断革命论”。

美国学者罗伯特·丹尼尔斯对不断革命论作了高度评价:“在俄国的条件下要使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与革命的斗争精神相协调,这是十分困难的。孟什维克放弃了斗争精神,而列宁尽管在口头上承认,但实际上牺牲了历史哲学。然而,有一种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规定的严格条件与俄国激进派的急迫行动协调起来了,这就是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不断革命论在1917年曾给予布尔什维克以思想上的鼓舞,并为他们夺取政权提供了论证,说明他们的行动是正确的。”(《革命的良心》第61页)

不断革命论解决了如何在落后的俄国运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为中国等国家提供借鉴,因此一些学者称之为欠发达国家的革命理论。

早在1905年革命前后,托洛茨基就根据不平衡规律对俄国革命的未来作了相当准确的预言。他的结论是:

1、 各个资本主义国家不平衡的发展,必将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

2、 革命并不直接依赖于生产力所达到的水平,俄国社会的特点是社会结构极端的两极分化,缺乏一个起平衡作用的中产阶级,因此,俄国可以首先发生革命并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3、 由于不平衡规律所导致的复合发展,使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革命飞跃式地结合在一起。

4、 在一定条件下,落后国家可能比先进国家早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但要比先进国家晚到达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之前,部分布尔什维克领导人认为:“社会主义变革的太阳将从何处升起?我想,在目前的情况下,就我们这种生活水准要开始社会主义变革,这不是我们的事业,我们没有力量,客观条件也不具备。……我们面临着伟大的革命任务,但完成这项任务,我们不能超出资产阶级制度的范围。”

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则指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不间断性。它的历史依据是帝国主义时代的俄国具有的基本特点:

1、大量吸取外债,国家财政不是靠税收,而是靠外债支撑,税收用来支付外债的利息。“由于国债,每年大部分国民收入都流到国外,使欧洲金融资产阶级更加富足和更加强大”;

2、其经济发展方式是没有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以西欧制造的母机及工业制成品为主要内容的输入增长很快,对西欧则输出谷物和原材料。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取决于外国资本和国际市场的需求,而非本国的需求,对外经济联系呈垂直状态而非水平状态。

3、许多新兴产业工厂的所有权属于外国。“外国人控制了俄国40%的工业资本份额,在某些领导行业,这个比例还要大些”。

4、社会结构极端脆化:一极是大资产阶级,他们成为“欧洲国家的金融附庸的交易所贵族”,不能也不愿反对沙皇政府和外国资本。另一极是已经成熟的工人阶级。“农民完全没有能力起独立的政治作用”。没有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维系社会平衡。

这些特点表明,尽管革命前的俄国也存在高度垄断的资本主义经济,但是,就社会发展阶段而论,它与其说是与英美等国处于同等发展阶段的帝国主义国家,不如说是一个资本主义不充分发展和畸型发展的国家,是一个第三世界国家。

正是这种国际和国内的不平衡状态,决定了俄国革命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托洛茨基在其杰作《被背叛的革命》开宗明义地指出:“由于俄国的资产阶级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落后的俄国只有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完成消灭君主政体和农民遭受的半封建奴隶制的任务。然而,在农民群众带头之下取得政权的无产阶级,不能在完成这些民主任务后就停止前进。资产阶级革命同社会主义革命的最初几个阶段都是直接密切地连接在一起的。这个事实并不是偶然的。最近几十年的历史非常清楚地表明,在资本主义衰退的条件下,落后国家是不能达到资本主义的一些老中心已经达到的那种水平的。具有高度文明的国家,由于自己已经进入死胡同,便挡住了那些正在逐步文明化的国家的道路。俄国选择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这并不因为它的经济已经首先成熟到可以进行社会主义变革的程度,而是因为它不能再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发展了。生产资料社会化已经成为使国家摆脱野蛮状态的一个必要条件。这就是落后国家的联合发展法则。”

中国和西班牙革命为不断革命论提供了反证。中国大革命时期,由于斯大林领导的共产国际恪于中国革命的资产阶级属性,要求中国党与代表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妥协,最终葬送了革命(被共产国际当作替罪羊的陈独秀因此改宗托洛茨基主义)。1930年西班牙革命中历史重演,共产国际声称,由于国家落后,西班牙革命应当停留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围以内,“无产阶级专政尚未提到日程上来”(《流亡的先知》第164页)。结果佛郎哥毫无顾忌地对革命实行了专政。

发展不平衡规律是不断革命论的历史哲学基础。托洛茨基在以下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不平衡规律:

1、发展不平衡规律是人类历史的绝对规律,而不是帝国主义时代的特殊规律;

2、发展不平衡在性质上包括发展水平不平衡和发展速度不平衡;在范围上包括国内和国际的不平衡;

3、由于历史发展不平衡,不同的质互相影响而导致“复合发展”:

“历史规律与学究式的先验主义无缘。作为历史进程的普遍规律的不平衡性,在落后国家的命运中得到了最尖锐最复杂的表现。在必要的外因下,它迫使落后国家的文化出现飞跃。这样,从不平衡性这一普遍规律中就引出了另外一条规律--我们用复合发展规律的名称来表示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吸引、两个阶段的结合以及旧形式与更现代的形式的混合。” (《托洛茨基主义》第32页)

复合发展是跳跃式、非常规的发展:“不平衡发展法则已经使资本主义的技术和财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粉碎了世界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落后的俄国资本主义是第一个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破产付出代价的资本主义。不平衡发展法则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是由复合发展法则来加以补充的。俄国资产阶级的崩溃导致无产阶级专政--也就是说,使一个落后的国家跳到先进国家前面去了”(《被背叛的革命》219)。

4、但是,复合发展也必然是部分的质变,必然形成新的不平衡:

“在落后国家建立先进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同不相称的文化水平发生了矛盾。十月革命本身是高度世界生产力和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之间的矛盾的产物,而它自己却产生了低民族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之间的矛盾”(《被背叛的革命》219)。

由此产生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不间断性和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不间断性。

社会主义革命的不间断性表现为两点,首先,在统治初期,无产阶级就不但要侵犯封建所有制而且必然侵犯资产阶级所有制。因此它就要与资产阶级民主派发生冲突,而且与广大农民相冲突。其次,在苏维埃政权巩固之后,工人、农民阶级还必须与逐渐成长起来的官僚集团斗争。

托洛茨基并不主张用刺刀输出革命,但他是“一国社会主义”理论的坚决反对者。他相信:“社会主义革命是在民族的基础开始的--但它决不能在这样的基础上完成。”资本主义的强势扩张(即全球化),使世界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在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产生一种垂直性的依赖关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的矛盾在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落后国家内(就此而论,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论断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得到了深化),工人政府所处地位的矛盾,只有在国际范围内即在无产阶级世界革命舞台上,才能求得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似乎源于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林彪政治集团的"5·71工程纪要"就说张春桥、江青是托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